金融專業碩士培養問題及對策研究

時間:2022-04-01 10:03:12

導語:金融專業碩士培養問題及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專業碩士培養問題及對策研究

摘要:隨著金融業的發展,市場對金融應用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對金融專業碩士培養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G大學金融專業碩士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系統梳理其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在分析主要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從課程設置、師資結構、“雙導師”制度、專業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提出提高金融專業碩士培養質量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專業碩士;培養質量;實踐能力

一、引言

金融碩士專業學位自2011年開始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招生以來,經過多年發展,招生規模穩定增長、培養模式不斷完善、培養制度不斷優化。隨著金融業在現代經濟中的地位逐漸提高,市場對高質量金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擴大,對金融專業碩士培養的質量要求也逐漸提高。然而,高校在擴大金融專業碩士招生規模,滿足市場高速增長需求的同時,培養質量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尚未實現與招生規模的同步提高。因此,以G大學的金融專業碩士培養為例,通過對歷屆畢業生和在讀生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系統梳理高校對金融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探索提升金融專業碩士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二、金融專業碩士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G大學金融碩士專業學位,自2015年開始招生,至今已有2屆畢業生,3屆在校生。本次調查對象為畢業和在讀的全部金融碩士研究生以及研究生導師,采用網絡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此次調查發放問卷53份(其中:金融碩士研究生40份,研究生導師問卷13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其中:金融碩士研究生40份,研究生導師問卷1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4.34%。通過對問卷及訪談結果的分析,發現金融專業碩士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課程設置不完善,教學方式傳統。課程設置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重要影響。金融專業碩士的課程設置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金融、經濟等理論知識,更要著重培養其解決金融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調查數據顯示,對于目前的課程設置感到一般或不滿意的比例占到了42.5%,他們認為目前開設的課程更加偏重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難以培養高水平的專業技能。在對授課方式的調查中顯示,大多數學生更期望接受實踐性較強的案例討論教學,但是62.5%的學生認為目前的授課方式仍然是以傳統的理論知識講授為主,缺乏實踐性的案例討論和模擬操作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見圖1)。2.“雙導師”制落實不足。金融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實行校內和校外導師聯合指導的雙導師制,校外導師配合校內導師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各培養環節給予指導,參與專業實踐,論文的選題、撰寫等環節。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7.5%的學生有校外導師,37.5%的學生未選擇校外導師甚至還有15%的學生根本不知道“雙導師”制度。對于那些選擇了校外導師的學生,也僅有15.8%的學生表示會經常與校外導師進行交流,學生和校外導師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僅有50%的校內導師和所指導研究生的校外導師進行過溝通,而校外導師也只是部分參與研究生的培養,并不能有效地指導研究生的專業實踐。圖1學生期望的專業授課方式與實際的授課方式對比圖3.專業實踐重視度不夠,實習質量有待提高。專業實踐是金融專業碩士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將專業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提高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金融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調查結果表明,學校對專業實踐重視程度不夠,支持力度仍有欠缺,通過學校推薦實習單位進行專業實踐的學生僅占被調查人數的20.8%,其他則是由導師推薦或自己聯系實習單位。學生自己聯系專業實習單位往往存在隨意性,實踐時間短、實習內容雜亂、缺乏業務指導性等問題,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僅有7.5%的學生表示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接觸到企業的實質性業務,大多數學生表示實習內容偏于簡單、重復的工作,不能有效鍛煉專業技能甚至有些學生還會選擇非金融行業,難以達到專業實踐要求(見圖2)。4.科研課題和項目的參與度低。金融專業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參加或申報各類科研課題和項目,不僅能提升學術、研究分析能力,還能提升創新和實踐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在調查中,有92.5%的研究生表示希望能夠在在讀期間參與科研課題和項目,但實際上只有25%的研究生參與過科研課題和項目,而其中僅有10%的研究生自己申請過科研課題和項目。金融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課題和項目的參與度低,并且大多是以學術性的縱向課題為主,對于實踐性的橫向課題參與較少,難以對金融專業碩士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發揮應有的作用(見圖3)。

三、影響金融專業碩士培養質量的主要因素

1.師資結構單一。目前金融專業碩士在師資配置上結構較為單一,仍然以學術性導師兼任為主,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性教師配置較少,導致金融專業碩士在培養過程、教材和教案選擇等方面與金融學碩基本一致,以傳統的理論知識講授為主,缺乏實踐性較強的案例教學和模擬操作等教學方式,無法滿足金融專業碩士對應用型、實踐型課程的教學需求。由于學術性導師在承擔實踐性、應用型的橫向或縱向科研項目方面,與專業性教師相比較少,導致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及課題數量較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專業碩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2.“雙導師”缺乏相應的保障制度。“雙導師”制度通過讓有實踐經驗的一線專家參與金融專業碩士培養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校內導師實踐經驗的不足。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校外導師選聘制度不完善,并且缺乏相應的激勵和保障措施,一線專家對于承擔校外導師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是愿意承擔校外導師的專家,也大多由于自身工作的繁雜性,難以專門抽出時間和精力對學生的學業、專業實踐、論文等進行高水平、實質性的指導。加之,由于缺乏相應的保障措施,校內、校外導師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實際上“雙導師”制度大多流于形式,落實不足。3.專業實踐基地建設不能充分滿足培養需求。專業實踐基地是金融專業碩士和金融行業一線專家進行實踐交流的載體,一方面金融專業碩士可以到金融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另一方面一線專家可以通過實踐教學為金融專業碩士帶來最前沿的實踐性金融信息,從而提高金融專業碩士的實踐性。然而,目前多數高校在與專業實踐基地的合作上仍然不夠緊密,導致教師、學生與企業和一線專家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溝通,企業的校外導師難以真正參與課堂實踐教學和學生的專業實踐活動,而學生被推薦到金融企業進行專業實踐的機會也較少,不能充分滿足培養需求。

四、提升金融專業碩士培養質量的對策建議

1.優化課程設置,調整師資結構,改進教學方式。在課程設置上,金融專業碩士與學術碩士要有所區分,金融專業碩士更偏重實踐應用性。在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高校應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金融行業專家共同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使基礎理論課程、學術前沿課程和應用實踐課程有機結合。在師資結構上,構建金融專業碩士培養的師資隊伍。一方面,鼓勵高校聘請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從業經驗的專家作為指導教師。另一方面,鼓勵高校教師走出校園,多與金融行業實踐部門交流溝通,了解金融行業實時動態,積極承擔金融方面的橫、縱向科研項目,建立穩定的金融專業碩士導師隊伍。在教學方式上,減少理論性講授方式,鼓勵教師建立案例庫,增加案例分析、討論、模擬操作等教學方式,邀請具有從業經驗的專家來校授課,增加課程的實踐性和豐富性。2.完善“雙導師”制,建立健全相應的保障制度。首先,完善校外導師的評聘制度,遴選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從業經驗,并且具有高度責任感的一線專家為校外導師,對學生的專業實踐進行指導。其次,建立健全校外導師的監督激勵機制和考核制度,激勵并約束校外導師全程參與研究生的培養過程,提高校外導師對專業實習的參與度和指導效率。再次,完善“雙導師”制,制定校外導師、校內導師和學生相互溝通的監督考核制度,加強“雙導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和聯系,及時解決學生在專業學習和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3.完善專業實踐基地建設,加強校企合作。高校和企業之間要通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一方面,高校要選擇有長期穩定合作培養金融專業碩士意向,且在金融行業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金融機構進行合作,建設目標清晰、制度完善、實效明顯的專業實踐基地。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要相應地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通過安排學生到一線進行實踐,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金融機構的業務,真正掌握金融領域的實踐技能。要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推動專業實踐基地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切實保障實踐基地長期穩定有效地運行。

參考文獻:

[1]張建軍,史文霞.《“雙一流”背景下專業碩士培養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金融專業碩士培養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9

[2]申韜,李潮.《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調查與探析——以廣西大學為例》[J].高教論壇,2018

[3]毛靜,李根,李小玉.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8

作者:吳婧 李國柱 單位:河北地質大學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