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供給的優化路徑研究
時間:2022-00-00 12:00:00
導語:農村金融供給的優化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代市場經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完善農村經濟建設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由于歷史、地理、人文等因素影響,農村和城市經濟仍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在金融方面。農村經濟改革的重點應投入到農村金融供給上,這樣既可以提升農民的經濟實力和薪資水平,還可以加速農村經濟發展與轉型。本文分析了農村金融改革現狀,闡述了供給側改革的內涵與意義,并提出優化農村金融供給的方式方法,希望借此給相關部門提供參考,進一步推動農村金融改革。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主潮流是供給側改革,廣大人民群眾要作為改革的主體與重要參與者,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農村經濟與供給側改革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供給側改革下的農村金融供給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助力,而農村經濟的發展與供給側改革的最終效果相掛鉤。農村經濟與金融供給的關系密不可分,為了更好地創建與完善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優化農村金融供給路徑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1當今農村金融供給存在的問題
農村經濟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重點,其發展潛力巨大,國家和社會都對農村經濟發展持有樂觀看法,在這樣的期待下,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的發展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農村經濟發展尚存在很多客觀阻力,為了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金融供給向更優先方向前進,首要做的就是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找出阻礙農村金融發展的主要問題,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1.1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數量偏少。目前針對農村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已經制定,但由于地理環境等因素限制,導致農村金融供給政策落實不到位,許多偏遠地區農村的金融機構數量不足甚至完全沒有。另外,由于相當一部分的農村居民對金融常識、經濟發展的認識不夠,導致金融業務需求缺乏,而整體金融業務需求過低也會造成金融供給降低,從而降低經濟增長活力。大部分農村地區已經配備相應的金融服務機構,比較常見的是各地農村金融合作社、農村信用社和農村銀行等。不難看出,農村金融服務機構類型還是較為單一,適合短期業務需求,加上農村商業銀行是盈利機構,主要目的還是賺錢,不會具體幫助農民開展金融業務,而農民并不熟悉繁雜的金融項目和業務。1.2農村金融產品種類較少。農業、農民、農村是農村經濟發展三大支柱,相關經濟活動都是基于此開展。由于經濟活動的類型和范圍不盡相同,所需要的金融項目和業務也不一樣,健康的農村金融業務需求應該是多樣化的,有不同的金融業務和金融產品供農民選擇[1]。然而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與此并不相符,相關銀行和機構為了更好地規避風險,提供給農民的金融業務種類較少,雖然某種程度上降低了風險,但是卻對農村金融業務效率產生破壞,不符合經濟多元化的發展需求。1.3金融機構和農民信息溝通不及時。農村金融活動的開展效率偏低,主要困擾因素有兩點:一是金融機構數量受主觀和客觀因素制約導致偏少,二是當地金融機構活力不夠,和農民的交互溝通不及時。金融機構數量不足,且存在的機構溝通不到位,辦事效率較低,金融服務水平不夠,導致農民開展金融業務時無法良好表現自己的訴求,最終農村經濟建設達不到農民投入金融產品和項目的需求,非常不利于農村供給側改革工作的開展。
2供給側改革的具體內容和重要性
2.1供給側改革的具體內容。需求和供給密不可分,互相制約又相輔相成,在一定條件下供給和需求可以相互轉化。需求是供給持久穩定的動力,供給會根據需求的變化而調節,需求如果和供給基本相吻合,供需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平衡狀態[2]。當需求大于供給時,會形成賣方市場,就是常見的供不應求和產品短缺,這時為了形成供需平衡,我們應該增加供給量,供需平衡是促進經濟穩定發展的動力。近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供給改革提上日程,供給改革已經是目前經濟發展的創新政策,是滿足新經濟發展要求的必經之路。而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是穩定且有效的發展手段,它通過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調整,使得農村經濟要素達到最優配置,從而讓農村經濟實現質和量上的提高,讓農村經濟發展不僅“快”而且“優”[3]。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可以調整農村金融結構,消滅農村要素匹配不均勻甚至扭曲的現象,實現農村在供給方面的靈活適配,用消費引導農村生產,實現供需平衡,提升農村經濟水平,最終引導農村健康持久穩定地發展。2.2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供給側改革主要有三大立足點,分別是供給側、改革和結構性。具體來說,就是借助改革的推進模式進行機構性調整從而增加有效供給。而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就是引入新的金融產品和經濟元素,并對以往農民對金融重視度不高、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只注重求穩缺乏活力的現象進行改變,在改變的過程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扶持金融產品創新并對其進行優化和完善。所以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可以從內外兩方面著手,一是增加外部援助,即支持國家頒布的農村經濟政策,二是堅定內部力量,加強對農村金融機構金融產品的創新,內外結合出招,促進農村經濟要素再分配。[4]
3供給側改革下完善農村金融供給的方法
3.1持續提升農村金融的供給能力。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供給能力一直是金融體系中較為薄弱的環節,而針對這樣的現狀,應當借助提升金融供給能力的手段給供給側改革提供相應的動力。[5]但是農業生產耗時長、投入產出比難以預料,加上生產成本高,而金融機構是盈利組織,趨利避害是企業本能,所以一般農業生產的商戶很難在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開展農村供給側改革,可將農企資源聚集、并購并整合重組,形成新的具備更強抵抗風險能力的大型農企。而大型農企注冊資金較高,企業社會信用度也更高,更需要資金鏈支持,也更能承擔較高一點的借貸利息,相比較傳統農企更能被金融機構所接受。值得一提的是,整合資源后的農村大型企業,有了金融機構資金的助力,發展也會蒸蒸日上,可以說這樣的模式是相輔相成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農村金融機構不應該只在“量”上支持大型農企,更重要的是開發新型的符合當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同時形成更多的金融機構與農企合作新模式。具體可以參考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政策中商業銀行針對“三農”問題的處理,例如對具有合作性質的企業,扶持政策向現代化農企靠攏,而對于其他非合作性質的農村金融機構,應該加強信貸監管,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現狀和機構自身情況,穩妥投資。[6]3.2增強農村金融供給資金的流動性。我國的金融資本市場一直不夠完善,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金融資本的流動性不足一直是資本市場難以處理的一環。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當根據需求適量投放金融資本,提高資本流動的穩定性,提升在資本市場資本的利用效率。而負責資本投入的農村金融機構應該結合當前農產品市場的具體情況,對涉農的經營主體細細劃分,明確貸款種類,達到市場在資金分配中的主要導向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農村金融機構不僅要明確投資方向,相應的風險防范也要注意,對金融業務進行精細化管理,是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節約經營成本的方式。3.3積極發展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有利有弊,既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注入了活力,但是也給農村發展帶來了挑戰。機遇與挑戰往往是并存的,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的發展目標,農村金融機構不應該故步自封,要勇于創新,并應該積極探討針對風險的處理方式,謀求出更優質更高效的合作模式。3.4健全風險監管機制。監督機制是相關經濟政策的有效保障,農村金融供給的優化離不開相應的風險監管制度。在實施農村金融供給優化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建立農村信用評估體系的方式有效降低金融貸款風險:一是將涉及農業經營的企業納入信用考核體系;二是加強對涉農企業注冊信息和提交申請的相關信息的核實。這兩點將涉農企業的貸款和信用等級掛鉤,使得資金鏈的流通更有保障。與此同時,金融供給應納入我國的司法體系中,要將金融管理納入立法,建立透明公正公開的信息公開制度,使涉農企業信息實現公開、透明和共享。如果涉農企業信息不完善或者存在造假行為,要對其進行懲戒,有效保證信息的真實性,方便金融工作的開展。而除了外部加強立法和考核,金融機構本身也應做好相應的風險防范和管理,對金融業務進行細分,按照流程進行規范化操作,在實際經營中注意結合相應的判定體系和法律規章。
4結語
發展農村經濟,一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新時代促進農村經濟結構改革,完善和健全農村金融供給已經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應該持續優化農村金融供給路徑,增強農村金融供給能力、提高農村金融供給資金的流動性、積極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開發創新信貸產品、完善風險監管機制,全方位多角度地促進農村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尹磊.供給側改革下農村金融供給的優化路徑[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9).
[2]聶勇,王華.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村金融風險防范困境與路徑優化——以廣西為例[J].市場論壇,2019(06).
[3]陳付佳.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農村金融供給優化策略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19(03).
[4]韓艷華.供給側改革視野下農村金融供給的優化路徑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8(07).
[5]李嫄巖,高曉菲.供給側改革視野下農村金融創新路徑研究[J].時代金融,2018(09).
[6]吳敬茹,冷冰.供給側改革視野下農村金融供給的優化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7(01).
作者:姜琳杰 單位:奇點控股有限公司
- 上一篇:金融支持村落旅游發展模式創新研究
- 下一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