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金融生態現狀及優化戰略研究

時間:2022-05-28 10:53:20

導語:區域金融生態現狀及優化戰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金融生態現狀及優化戰略研究

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作為經濟區概念的黃河三角洲,在地域范圍上界定為19個縣(市、區),包括東營市、濱州市,德州的慶云縣、樂陵市,濰坊的壽光市、寒亭區、昌邑市,淄博的高青縣以及煙臺的萊州市;陸地面積2.65萬平km2,占山東省總面積的1/6。近幾年來,黃河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保持平穩快速增長。以2010年為例,該區域生產總值為5601.13億元,比2009年增長13.16%,占山東省GDP的14.30%;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3373.00億元,占全省固定投資總額的14.49%;進出口貿易額180.03億美元,主要為橡膠、輪胎等工業產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2.2元。金融發展方面,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部門效率是衡量區域金融發展水平的兩大指標,見圖2。從2005年到2010年黃河三角洲區域的金融深化程度呈遞增趨勢,尤其從2008-2009年增長幅度最大;金融部門效率雖然在2008年有所下降,但整體呈現上升趨勢。然而,僅僅一個區域的數據還不能完全反映出黃河三角洲區域經濟金融的發展狀況,下面選取2010年的經濟金融數據,與我國典型三角洲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做橫向比較。從表1的數據中可以看出,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經濟金融發展還存在不小差距,尤其在金融發展方面,遠遠落后于這兩大經濟區。通過進一步對黃河三角洲區域內的金融機構以及環境狀況進行分析,發現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系統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金融結構嚴重失衡。具體表現為區域性金融機構結構失衡、金融市場結構失衡和金融工具結構失衡。首先,各地金融機構中,農村信用社和國有商業銀行所占市場份額比重較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地方性城市商業銀行占比很小。這種金融組織結構的非均衡發展,不僅不利于增強地區內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力,還會弱化區域金融風險的管理功能;其次,金融市場種類差異較大。從融資方式看,區域內間接融資比重過大,直接融資占比較小。從融資期限看,貨幣市場上短期貸款占比較大,票據融資占比較小,銀行同業拆借市場不活躍;資本市場仍以中長期貸款為主,股票融資和債券融資比例很小。這種市場結構的失衡不利于區域內資金的流動循環,導致金融市場運作失靈、金融效率異常低下;第三,金融工具結構失衡問題嚴重。突出表現為貨幣市場上票據種類僅有商業承兌匯票和銀行承兌匯票,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和回購協議基本沒有;資本市場上企業債券和優先股票還未發展起來,中長期融資債券和基金市場未形成,期貨交易低迷。受區域內金融工具的限制,市場主體在參與市場交易時會喪失更多選擇權,嚴重降低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和運作效率。此外,區域金融生態系統缺乏有效的市場機制,例如區域內的金融資源配置偏向國有大型企業問題嚴重,金融機構分支多位于經濟相對發達的市縣等。這就無法滿足區域內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利于形成金融與經濟的良性互動。2)金融生態鏈條不暢通。首先,金融資源流動通道不暢。黃河三角洲區域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長期以來呈獨立發展狀態。貨幣市場過度依賴銀行類金融機構,市場交易主體范圍狹窄并且金融工具缺乏,而三角洲的資本市場不發達,這就造成大量資本閑置的同時,企業生產經營籌集資金難度較大。銀行的存貸差額逐年增大充分說明,銀行內的資金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大量資金沒有流到國民經濟建設最需要的地方。此外,如上文所述,金融資源在市與市之間、城區與鄉鎮之間以及鄉鎮與鄉鎮之間存在配置的差異。其次,金融產品服務出現斷層。區域內的金融機構存在非理性的競爭關系,大多將目標市場定位于區域內的國有大中企業,造成金融產品差異小、金融服務重疊,導致金融生態鏈條出現斷層和缺失。這種現象不僅不利于金融機構的發展,還易引發金融資源的高投入、低產出,造成金融資源浪費,同時也容易產生區域金融風險集聚,不利于區域經濟金融的穩定。3)金融生態環境不完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金融生態的經濟基礎較差;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誠信金融文化有待深入人心;金融及相關法律體系不完善,區域執法力度不嚴;地方政府角色錯位,對經濟金融環境不恰當干預。

區域金融生態系統動力學模型

在區域金融生態系統中,金融資源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在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而金融生態環境則是在各方經濟主體發生經濟行為的過程中發生變化,與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密不可分。因此,以金融資源的循環流轉為主線,構建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系統的高層結構圖,見圖3,圖中包括居民、企業、地方政府以及金融系統四個子系統。金融資源的生產、配置、消耗就在該框架中進行,其中金融中介機構包含在金融機構模塊內,這是因為金融中介機構和金融機構之間具有伴生性。基于對區域金融生態系統結構和四個子系統因果關系的研究,運用VensimPLE系統動力學軟件,構建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系統動力學流圖,如圖4所示。模型選取地區生產總值、居民存款、銀行自有資本、企業存款和地方政府財政為狀態變量。考慮到問題的簡化,此模型主要涉及影響金融生態運行的主要因素,而非包容金融經濟系統中的所有現實因素。系統動力學流圖建立完成后,再對流圖中涉及的所有變量參數賦予初值并建立函數關系式,主要變量關系如表2。變量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05年到2010年的《山東省統計年鑒》、《山東省金融年鑒》以及黃河三角洲經濟區涉及的六市的統計年鑒,仿真步長為一年。

模型實證研究

構建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系統動力學模型的根本目的是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因此本文以黃河三角洲地區生產總值為主要研究指標。使用Vensim軟件運行該模型,將2005-2010年的地區生產總值模擬數據與實際數據對比,數據誤差控制在5%以內,如表2所示,故認為該模型有效,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的運行情況。模型通過有效性檢驗后,經運行得到地區生產總值、居民存款、銀行自有資本、企業存款和地方政府財政的模擬曲線,如圖5~圖9所示。根據模擬結果,在外部環境穩定運行的情況下,4個變量均呈上升趨勢,到2015年,黃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1276.60億元,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該區域金融生態不斷優化。建立模型的主要任務是找到合理的區域金融生態優化策略,因此對模型進行政策模擬實驗。選取“企業發行債券速度”、“地方政府稅收占比”和“不良貸款率”為控制變量,輸出“地區生產總值”為檢測變量,設計以下四種模擬方案。方案一:其他條件不變,提高企業發行債券速度為25%;方案二:其他條件不變,提高地方政府稅收占比為45%;方案三:其他條件不變,不良貸款率降低3%;方案四:綜合考慮前三個方案,即提高企業發行債券速度為25%、增加地方政府稅收占比為45%、降低不良貸款率3%。模擬結果如表3所示。四個方案中,前三個方案的設計實質上是從三個方面分析要素對區域金融生態產生的影響,即完善區域金融體系、轉變地方政府職能、規范區域企業的經營行為。第四個方案是在前三個方案的基礎上提出,綜合考慮多方因素。表3數據顯示,四種方案的模擬結果均優于原仿真結果,并且方案四的模擬結果優于前三個方案。這說明要進一步優化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需要提高金融資源從金融體系到達實體經濟的速度與規模,優化資源配置,改善金融生態環境。

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優化策略

通過構建及模擬運行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SD模型,本文找到了優化建設該區域金融生態的關鍵要素,再結合區域經濟的發展優勢,提出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的優化策略。第一,構建多層次金融結構,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區域金融生態系統中金融體系模塊占主要地位,因此構建齊全的區域金融結構,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對于建設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應大力構建多元化銀行系統,改變國有商業銀行壟斷金融資源的現狀;積極發展非銀行類金融機構,豐富區域內證券、保險、信托金融機構種類;同時還應加強金融機構的內外管理,強化內外風險管理控制。其次應拓展黃河三角洲區域性貨幣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強化貨幣市場的投融資功能;完善區域資本市場的功能與結構,積極發展直接融資平臺。此外還應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力度,提升金融體系功能在區域經濟發展各個環節的滲透能力;引入理性競爭機制和良性激勵機制,實現金融資源從低效部門到高效部門的流轉[8]。第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職能轉換機制。由上文分析可知,政府對金融系統的干預力度過大,會影響金融的運行狀態,最終降低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在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建設的過程中,政府應當合理定位職能角色,將重點放在宏觀調控三角洲區域的經濟金融布局、完善金融結構和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上。首先將黃河三角洲作為一個統一有機整體,制定區域性的經濟金融政策,但同時也要考慮區域內部各地實際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其次根據經濟發展差異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可以加大對經濟欠發達縣區的基礎設施信貸投入,制定區域產業信貸政策,并健全各縣市金融服務體系,主要包括信用評級、報表審計、融資擔保等金融中介機構的建設。第三,深化區域企業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區域金融生態系統的改善,不能只單純依靠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還要對金融機構的客戶進行改進。企業應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風險控制水平,加大信息披露力度,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積極主動地參與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建設。第四,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區域金融生態系統運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可以更好地發揮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應該通過提升地區經濟實力,改善金融生態運行環境;健全社會信用制度,營造金融生態信用環境;強化金融調控監管,打造金融生態法治環境。

黃三角的金融生態系統和長三角及珠三角相比還處于極度不完善狀態。將系統動力學原理運用在金融生態系統研究中,對黃河三角洲區域的金融生態進行研究,分析各要素主體之間的因果關系,在此基礎上構建系統動力學模型,然后運用該模型進行系統動態仿真和政策模擬,通過對比各方案模擬結果,找出黃河三角洲區域金融生態的優化策略,為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金融生態建設提供理論指導與借鑒。

本文作者:韓民劉揚工作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