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與供給側研究

時間:2022-12-12 09:38:32

導語: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與供給側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與供給側研究

目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結構失衡,實體經濟回報率普遍較低,投資周期長,而虛擬經濟投資回報率高,回收快,再加上杠桿作用,投資者普遍會接收虛擬經濟,由此大量資本流入虛擬經濟,社會資本大量地傾斜于虛擬經濟。加上目前證券,銀行業的利潤率高達30%,證券市場也出現新的繁榮,開戶人數同比上升102%,高杠桿高泡沫應運而生,金融業等非實體經濟的利潤虛高,也是導致實體經濟資金供給嚴重不足的一大原因,長此以往,實體經濟的資金份額被嚴重傾損,實體經濟再難發展。此外,金融行業的高杠桿容易引發金融泡沫,金融行業利潤率虛高,吞噬實體資本,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對實體經濟產生虹吸效應,抬高了實體經濟的資本成本,擠壓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實體經濟即使有發展潛力,對于資本成本高,貸款融資困難,投資者意愿導向不利,實體經濟對于自身的發展堪憂,甚至有些實體經濟會逐步轉型為虛擬經濟,理財投資,金融投資成為主要收益來源。看似是顛覆了傳統實體經濟,打破陳舊傳統的實體經濟框架,創新驅動發展,實則,是實體經濟本末倒置,沒有守住實體經濟的底線,一味追捧金融投資,大玩市場的零和博弈游戲,資金看似流轉,實則對國民生產總值的沒有真正影響,是賬面數字的虛高。一直以來,并且一直如此的是,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是根基所在,虛擬經濟只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體經濟得以更好發展的助推器,最根本的還是在于實體經濟。只有實現實體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國民經濟才能得到持續的穩定增長。“2017年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最強勁的發動機”。國民經濟是否健康穩定增長的主要關注點在于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在2016年呈現緩慢增長,增速相較之前的年份相對放緩,而如何實現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這就出現了政策支持下的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國民關注的焦點,調查表明,在同等前提條件下,68%的民眾會選擇文化創意產品,57%民眾表示,會選擇國產的文化創意產品,這無疑是給文化創意產業一劑良藥,鼓勵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新的發展,使文化創意產業看到了市場前景。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出現了劇烈的增長,但是要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真正的發展,還是需要從各方面入手,逐步完善,尤其是資助支持等(包括不僅限于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實現發展道路的暢通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一、金融監管現狀及對文創產業的影響

我國金融監管原先存在的矛盾進一步擴大,新的矛盾也會在新的時代和政策背景下逐漸顯現。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三業雄踞,各司其職,各中相互關聯,再加上外匯行業的興起,雖然國家不會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金融行業另辟板塊,但是將其與證券業相容和,勢必在金融監管上將會出現更大的監管漏洞。無論是國際結算還是國家宏觀調控都將出現困難。美國福匯作為最大的外匯商,日前受到美國監管,其做市商的罪名已被證實,并且被嘉盛收購,股市代碼也有所改變,但是嘉盛具有同樣的性質,只是其在法律性質中寫明其做市商的前提,兩者的結局就大相徑庭,可見外匯行業的金融監管的難點以及法律方面角色和占位的缺失。我國近年來外匯事業有所涌現,國家將其納入證券業只是用其進行宏觀調控,對沖風險。美國新總統特朗普上臺,局勢動蕩,金融行業的起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總統能否實現他重貿易,弱美元的計劃,國家的外匯存在風險,很多灰色經紀商也處于難以監管的范圍,我國的金融監管困難重重。金融監管同時也要防范金融風險,防控金融風險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的房地產風險或企業債務風險,也包括金融領域內部加杠桿、影子銀行和表外業務的風險,近年來銀行信用風險加大,去產能、去庫存力度加大,“僵尸”企業的出清給銀行信用風險帶來壓力。我給金融監管現狀慘淡,不作為與放任不管屢見不鮮,導致的各行各業的資金壓力和資金風險也在加大,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不能成為只提不實行的空話,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任重而道遠。金融行業難以得到有效監管,金融監管投資沒有得到有效改革,金融就不可能很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作為實體經濟中新興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對于資金的需求和資金成本的敏感度較高,金融監管體制出現漏洞,則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很難實現真正的推動作用。2017年2月期末投資者數量達到11911.03萬,新增投資者達到21.92萬;期末投資者數量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雖然文化創意產業近年被提上發展重點,并且財政部2016年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專項撥款達到44.2億,但是相對于金融體制內的大量資金閑置和錯配,文化創意產業任重而道遠,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迫在眉睫。相當多的金融機構在部分投資領域大力加杠桿,期限錯配嚴重,而今年貨幣政策變化將對其造成影響,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創新步伐加快,混業經營愈發明顯,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風險的交叉傳染可能性加大,新興金融領域尤其是互聯網金融,外匯投資領域等存在監管真空地帶,填補欠缺漏洞要在源頭解決,其潛在風險需要進一步關注。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涵蓋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各個方面,為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與此同時,國家有意扶持,并且希望借其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以其為依托實現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兩者各取所需,實現經濟新增長。而金融本身存在的矛盾加劇,高泡沫,高杠桿沒有得到很好的緩解,資本利用效率不高,金融監管漏洞大,監管各個環節相對薄弱,文化創意產業融資來源匱乏,銀行融資貸款門檻較高,政府或者園區背書之外,初創型文化創意產業要實現新一輪的融資可謂難上加難,那么該如何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金融業發展的結合?除了各自的規劃發展與監管到位以外,供給側改革在實現兩者協調配合發展方面肩負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二、供給側改革給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了什么

供給側改革從供給層面實現去產能,去杠桿,通過政策的實施來實現供需錯配問題的緩解,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國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從供給側層面看金融,我們不難發現,改善金融供給與實體經濟需求的供求關系,通過加大金融供給側改革力度,提升金融配置效率,降低融資成本,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有助于實現金融、實體雙發展。暢通金融為實體經濟輸送資本和活力的渠道,文化創意產業如果可以依托金融,實現融資簡單化,并且政策層面通過稅收優惠,土地減免,辦公場所階段性免費等措施,那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道路將顯得異常開闊,我們需要給文化創意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和堅實的背景基礎。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政策層面的支持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來說是一個新的發展契機,也是發現新興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穩步發展的重要選擇;供給側改革下的文化創意產業將有更好的政策和基礎背景實現與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協調配合。供給側改革作為政策層面的強力支持,對文化創意產業來說是支撐的來源,也是文化創意產業之所以被提上重點的一個重要原因,文化創意產業享受供給側改革的蔭蔽,也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供給側改革的正確導向性。

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動能

(一)加大金融供給側改革力度,提升金融配置效率,降低融資成本,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供給側改革,調節杠桿,繼續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市場體系,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在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基礎上,暢通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傳導機制,對于初創型文化創意企業,實行資金融通和基礎設施配備支持,包括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工作場地和設備的支持,適當的融資推介會等;對于成長性文化創意企業,通過其贏利點,為其提供特快融資渠道,實現融資對接,避免資金周轉問題帶來的企業發展青黃不接的窘境,與此同時,成長性文化創意產業對于市場需求和前景發展敏感度較高,市場的擴大需要良好的資金運作,資金渠道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金融供給側改革將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來市場保障前提。(二)防范外匯風險,促進文化創意產品的內銷與出口。美聯儲加息周期啟動以后,全球流動性整體收緊,給中國人民幣匯率、外匯占款投放帶來壓力,國內流動性壓力加大,外匯風險加劇。再加上美國總統換屆,特朗普上臺,他計劃重視美國的對外貿易,對中國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弱化美元的,中國的美國國債勢必受到影響,如果特朗普真正落實其計劃的政策,那么美元空頭即將來臨,我國面臨的的外匯風險將會加劇,防范外匯風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也是迫在眉睫。但是單從出口層面來看,對文化創意產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有促進作用,但是作為政策調控方來說,確實一個挑戰,所以在促進文化創意產品出口的同時,要擴大內需,促進內銷,實現經濟真正拉動。在規避外匯風險的基礎上真正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擴大,不宜以犧牲外匯資本自由度和政策自由度換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因小失大。(三)提升內生動力,實現新的贏利點。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最初是通過政策層面的導向開始的,逐步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創業的改革點逐步顯現,而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個門檻相對較低的行業,同時,相比于其他實體經濟初創型文化創意企業資金需求量相對較少,借此吸引了大批有想法,有計劃的青年通過不斷的創新,以及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刻理解,將自己的創新理念融入文化,文化創意產業的新發展出現了新的契機。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不能僅僅依靠政策層面的支持,政府背書,政策背書,文化創意產業本身的發展動力才是真正促進文化創意產業新發展的依靠點。不斷提升自身特色,促進產品的特色化,提升內生增長動力,得以實現新的盈利點。(四)擴大市場渠道,以特點吸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個一直存在但是近年來才被重視的產業,其市場前景良好,潛在消費人數增長快,消費增速快,所以,擴大市場渠道,開發潛在市場和潛在需求客戶日益重要。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地調查,總結地域特色和特殊需求,制定不同的區域產品規劃方案和地域特色銷售方案。同時在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所創造的金融條件下,利用資金優勢和成本優勢,依托區位優勢和產品特色開辟新的市場,并且根據不同市場的消費人群的消費層次和消費偏好,預測市場容量和潛在消費人群,制定不同的銷售策略,不斷使得消費者數量接近預計值。(五)國內資本與外資相結合加之政策細則落實。國內資本與外資相結合,實現互利共贏,國內外資本將結合對于金融監管體制的要求更大,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顯,在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基礎之上,依托不同的市場和區域,加上政策細則的逐步落實,文化創意產業可以依托政策背景和各種優惠政策,以文化創新點為基石,逐步發展壯大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國民經濟穩定發展。

總而言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和供給側改革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金融行業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各個行業受到良好的監管,減少灰色監管地帶,減少不必要的冗余和效率低下;政府切實落實供給側改革,讓供給側改革不在只是一個名詞和一個框架,從政策框架逐步落實為實施細則,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切實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實現社會經濟穩定健康發展。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推動供給側改革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當然,前提在于金融監管體制得到有效改革,供給側改革下的文化創意產業有內在的發展動能。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勢必在資本成本及資金供給等方面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供給側改革也使得文化創意產業有了政府背書和政策背書,文化創意產業依托資金和政策獲得了發展的必要條件;與此同時,供給側改革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也影響著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使得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會以更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為導向之一,兩者相輔相成,促進國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陶士貴.制度慣性中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經濟改革2016.10

[2]丁志杰.金融監管體制的主要問題及改革方向.甘肅金融2016.2

[3]王志成,徐權,趙文發.對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國際金融研究.2016.7

[4]張祥志,尹靚.基于供給側改革的的文化產業創造力激勵研究.中國出版.2016.7

[5]殷軍,皮建才,陳旭陽.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產業選擇.財經科學.2016.3

[6]齊驥.供給側與需求側協同視角下的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深圳大學學報.2016.11

作者:施瓔蕓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