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豐產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究
時間:2022-01-05 10:32:21
導語:玉米豐產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播種
1.1適時播種。根據川中地區春、夏伏旱發生頻率較高這一氣候特征,適時播種有助于減輕災害對玉米生產的影響,是實現玉米高產栽培的關鍵措施。川中地區玉米播期一般為3月下旬,播種過遲很容易導致玉米出現高溫熱害,即苗期成長快,導致玉米中后期稈細、苗弱。1.2種植密度。高產耐密型玉米品種的種植密度通常控制在67500~82500株/hm2,倘若是高產田,種植密度通常控制在75000~82500株/hm2。1.3播種質量玉米豐產機械化生產應當注意“七分種、三分管”這一原則,一播爭取實現苗齊、全、壯、勻,玉米要想實現豐產,這一點尤為重要。具體作業要求:每穴1~2粒,空穴率控制在5%以內,傷種率控制在1.5%以內,株距合格率應高于80%,覆土深度或播深控制在3~5cm,土壤含水率保持在30%以下,播種量通常控制在37.5~45kg/hm2,種肥應施在種子側下方或下方,施肥深度通常為8~10cm,且與種子相隔5cm以上。機械化播種過程中還應注意對播種機作業速度的嚴格控制,力求做到“深淺一致、行距一致”,避免重播、漏播情況的出現。建議采用60cm等行距這一種植方式,有利于在玉米生產期間開展病蟲害防治、追肥、中耕除草等作業,從而使得群體通透性提高,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幾率,進而提高玉米機械化作業效率。
2田間管理
結合玉米生長發育特點,玉米田間管理一般分為中期和后期兩個時間的管理,且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管理中心任務,如中期田間管理重點是對肥水的合理運籌,將玉米植株生殖生長和營養成長兩者之間的矛盾協調好,有助于將更加健壯的玉米植株培育出來,助力玉米豐產目的的實現;后期田間管理的重點是護葉養根,保持綠葉功能,防止早衰情況出現,提高灌漿強度,延長灌漿時間,提高粒重,增加粒數[2]。2.1追肥。在玉米的整個生長發育期間,大致需要進行兩次追肥,一次是拔節期,另一次是大喇叭口期。追肥應以氮肥為主,可采用輕小型田間管理機械或高地隙中耕施肥機具進行追肥。在總追肥量中,玉米拔節期追肥量大概占35%左右,大喇叭口期大概占65%左右。追肥作業不應出現明顯傷根情況,傷苗率應控制在3%以內。施肥深度應控制在10~12cm之間,有助于減少肥料的揮發損失,進而促進玉米植株根系吸收,施肥后應注意覆土嚴密。2.2澆水。當玉米植株進入抽雄期生長階段之后,由于這一時期玉米生長旺盛,再加之氣候偏熱,玉米植株的蒸騰蒸發量比較大,所以對水的需求量也大。一旦水分不足,則會對雌雄小花發育產生直接影響,使得雌雄不協調,從而干擾正常授粉,導致禿頂缺粒情況出現,進而穗粒數減少,最終影響到產量。雖然這一階段玉米植株需要大量水分,但澆水時還應注意看墑、看時、看天。一旦遇到雨澇,還應當及時排澇,確保土壤持水量不會超過80%,否則會引起根系出現缺氧情況,進而導致根系早衰。2.3蟲害防治。玉米螟是玉米主要害蟲之一,導致受害玉米長勢衰弱,雌穗發育不良。玉米大喇叭口期是對其予以有效防治的關鍵時期,可借助航化機械或高地隙噴藥機械使用菊酯類試劑進行超低量噴霧。應注意噴施藥劑的利用率和精準性,嚴防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作物藥害、人畜中毒等情況出現[3]。
3玉米收獲
在過去的玉米收割過程中,玉米粒由于含水量高,因此機收脫粒的時候很容易導致玉米籽粒出現破碎,損失率高,難以實現玉米收割與脫離的同步,農戶不得不將玉米棒運回家中進行二次加工處理。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嘗試引進帶剝皮功能的玉米收割機來進行玉米收獲作業,該收割機由于可以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剝皮等作業環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玉米收獲效率。
4秸稈還田
玉米收獲作業后,應趁玉米秸稈尚鮮嫩及時利用玉米秸稈還田機進行還田作業,作業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玉米秸稈還田機檔位選擇以及留茬高度調整,確保不會出現漏切情況;二是玉米秸稈不能在撞倒后再進行粉碎,且工作部件的地隙最好控制在5cm以上;三是作業到地頭后,應等秸稈完全切碎之后再提升秸稈還田機轉彎;四是玉米秸稈還田機進行作業操作的過程中,人員不能接近旋轉部位,倒車的時候,應切斷動力停止轉動,并提升切碎機。秸稈還田后,還可以適量增加磷肥和氮肥,并澆水,以促進玉米秸稈的腐解,幫助其盡快轉變為土壤中的有效養分。
5結束語
玉米豐產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應用,不僅有著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借助典型示范的帶動作用,還有助于推動地區農機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幫助更多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民收入,促進更多農村勞動力向其他產業轉移,幫助農民拓寬更多收入渠道。此外,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的應用,還有助于土壤結構的改善,增加土壤有機物質含量,進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參考文獻
[1]吳凱文.玉米豐產方機械化生產技術探究[J].當代農機,2017,(1).
[2]朱琳.玉米豐產高效栽培技術措施[J].現代農業研究,2016,(2).
[3]劉景華.淺析玉米豐產栽培管理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4,(8).
作者:劉永和 單位:四川省沐川縣農業局
- 上一篇:城市建設規劃評價及方法
- 下一篇:農村英語素質教育教學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