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自動化在工程機械制造的應用

時間:2022-06-07 03:33:25

導語:機電自動化在工程機械制造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電自動化在工程機械制造的應用

機電自動化技術源自傳統機電技術與現代自動化技術的完美結合,這種技術合作方式推動了傳統制造業的升級,企業借助在生產領域應用此種技術,實現了設備的高效運行以及對產品工藝生產流程的優化控制。

1國內機電自動化技術研發前景展望

從上世紀自動化控制技術被工業企業廣泛引入\應用之后,其日漸成為現代工業企業所不可或缺的技術之一。國內工業領域,在技術研發應用方面同歐美國家相比,存在發展滯后等問題。不過在黨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這一全新發展戰略的影響之下,以及全社會對于技術革新之于國民經濟增長推動作用的價值認同,未來國內機電自動化技術將具備廣泛地發展前景,在提升國內工業產值的同時,拉動GDP的增長。

2機電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趨勢

2.1智能化發展態勢。自人類步入新世紀以來,智能化這一概念在諸多領域被廣泛地提及,工業領域亦不例外。隨著機電技術實現智能化發展,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工業生產領域將實現傳統人工操控作業依賴程度的下降。2.2網絡化發展態勢。將互聯網技術視為改變與顛覆社會公眾生活模式的主導性技術毫不為過。通過將互聯網技術引入工業領域,將有效地提升機械設備的工作效率,確保機械設備處于高速、穩定運轉狀態。同時,互聯網技術大大提升了遠程操控作業的實效性,這是其它技術所無法取代的。2.3模塊化發展態勢。從機電自動化技術的整體技術架構情況來看,此種技術涵蓋了多項技術類別,所涉及的技術節點也較為復雜,前述情況的存在為此種技術的研發、應用帶來了諸多困難和不便。通過對此種技術所涵蓋的不同技術類別實現模塊化整合,能夠有效地提升機電自動化技術的操控實效。因而可以確保企業在這些標準單元基礎上,迅速開發出新產品;同時也可以擴大產品的規模。要實現如上功能,還需要制定各項原則和標準,以便符合產品的標準。2.4自動化發展態勢。此種發展態勢意味著,未來一個時期之內,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機械設備將依托人工智能地引入,實現無需依賴人工操控作業的自動化運轉。對于企業以及技術研發結構而言,其應當在推動機電技術實施自動化研發升級的同時,考慮怎樣依托此種技術為公眾生活以及社會生產提供更多的便利,以便使此種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實現對人力勞動的解放。

3在機械設備制造領域的實際應用狀況

現階段機電自動化技術在機械設備制造領域的實際應用包括:機械設備診斷領域的實際應用狀況、水泵機械設備的實際應用狀況、自動操控領域的實際應用狀況。3.1機械設備診斷領域的實際應用狀況。依托此種技術的引入與應用,能夠推動傳統的機械設備診斷技術實現技術升級,能夠實現對正處于運轉狀態的機械設備的工作與運轉情況地實時監控,改變了以往依賴人工進行設備狀況檢修的繁瑣性;同時,此種技術亦能夠提升設備檢修效率,這也是以往人工設備檢修模式所不具備的優勢。在設計機械產品時:①考慮機械產品的成本,也就是機械產品的經濟性。機械產品在制造的初期就要做出合理的設計,要充分考慮產品的回收和再利用,尤其是再利用的成本和污染物的處理等;②對機械產品的再利用和可拆裝性進行設計與分析。而將機電自動化技術運用到設備診斷中,就可以在不拆卸設備的基礎上對設備的運行狀況進行掌控,進而在發現故障時,實現對故障部位的快速排查,為后續的設備維修提供便利和幫助。3.2水泵機械設備的實際應用狀況。水泵將原動機中的機械能傳送給水泵中的液體,通過對液體加壓實現液體的傳輸。水泵的運用非常廣泛,在石油工業、化工以及冶金等產業中的運用非常多。從安裝水泵設備的環境來看,環境的復雜性使得水泵設備極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而引起設備故障,如設備受潮、溫度升高等情況,均會影響到水泵設備的正常運轉。通過機電自動化技術的引入與應用,能夠在確保水泵設備發揮穩定功率的同時,還能夠根據工作環境對水泵的運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控與調節。3.3自動操控領域的實際應用狀況。通過自動化控制機械制造,大大減少了人力資源,解放了人們的雙手,還提高了機械制造的精確性,將機械制造成本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將計算機和現場的網絡進行有效的連接,就可以通過遠程計算機對現場設備的運行情況以及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控制。計算機是通過對設備產生的一系列的數據的自動處理并且進行分析,實現對機械制造進行監控,自動化程度非常高,還可以減少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疏忽、差錯,進而影響對機械制造的控制。

作者:張振 單位:邵陽學院

參考文獻:

[1]孔令云.基于CDIO的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2(5):113-114+119.

[2]魏覺.先進制造技術和自動化技術與建設工程機械行業[J].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2000(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