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子商務在金融風暴中拓展的幾點有利要素

時間:2022-05-21 03:00:00

導語:國內電子商務在金融風暴中拓展的幾點有利要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電子商務在金融風暴中拓展的幾點有利要素

【摘要】當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場席卷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中,國內外的各行業的發展均多多少少受到了影響。就在全行業發展處在下坡時,我國電子商務卻發展迅猛,逆勢飄紅。原因何在?本文結合調研報告,從以下幾點來分析了我國電子商務在此次金融危機下發展的有利因素。

【關鍵詞】電子商務金融危機中小企業網購

一、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一)法律規章日益健全

中國電子商務經歷了從無到有,而在電子商務發展的過程中,國家政策的監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北京為例,2008年,加大對電子商務的監管力度,北京工商局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北京市信息化促進條例>加強電子商務監督管理意見》,并逐步在全國推行。2009年,對電子商務的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其中北京市工商局把網絡打假作為日常工作之一。在政策的正確引導下,電子商務才在不斷的發展壯大。2008年,中國網購交易額首次突破千億,達到1200億,國家的法規為網購的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二)財政上的支持

國務院40000億元投資計劃出爐后,支持發展以電子商務等為特點的現代服務業正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新方向之一。最新消息顯示,浙江、廣東、四川、天津等地均已針對中小企業加速實施大規模電子商務工程,以帶動整個經濟增長。寒流中,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橫空出世。這無疑是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而這次4萬億救市計劃出臺后,地方政府史無前例地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目光投向了電子商務,大規模實施電子商務工程。

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政府,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對電子商務都給予了充分的關注。中國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在2008年曾表示,伴隨著全球電子商務日趨活躍,中國電子商務也已逐步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的各個層面。商務部決定于2009年10月主辦第二屆中國國際電子商務應用博覽會,展示十年來電子商務應用發展成果,促進電子商務在中國實現新飛躍。蔣耀平說,電子商務不僅大大降低了傳統商務流程的人力和物力成本,突破了時空限制,令交易活動更加便捷、效率更高,同時因其開放性和全球性,也為企業創造了更多貿易機會,電子商務現在已是世界各國增強經濟競爭實力,贏得全球資源配置優勢的有效手段。

二、從商家的角度來說,更多的中小企業取暖于電子商務

自08年第三季起,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很多企業開始削減成本,由原來的傳統營銷模式轉向電子商務模式,電子商務成為中小企業走出困境的“救命稻草”。金融危機下,中國未來可能出現的新一波中小企業倒閉潮不容樂觀。

然而,所謂“危”、“機”相生,眼下波及面越來越廣的金融危機,也在提供一個難得的契機,促使中小企業在經營銷售上借助互聯網的普及創新。客戶資源少、推廣很難有效觸及目標客戶以及成本增加是中小企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電子商務由于具有覆蓋范圍廣、低成本、高收益、效果直觀等明顯優勢,利用電子商務進行網絡推廣零售,可讓廣大企業降低成本,塑造品牌,并拓寬銷售范圍、增加銷量。

艾瑞市場調研數據顯示,企業應用電子商務前后的變化中,67%的企業認為合作伙伴增多,業務渠道更寬;58%的企業客戶增多、銷售額增加,56%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提高。有關調研顯示,65%的線上中小企業有信心和能力渡過經濟難關,而線下企業擁有相同表態的還不足10%。即使金融危機使企業經營困難,但中小企業通過B2B電子商務貿易活躍。B2B電子商務在提高企業采購、交易效率的同時,大大縮短了原有渠道長度,降低采購價格,大幅拓展自身的市場活動空間,拉近企業貿易中的空間距離,相比于傳統貿易,因距離而產生的成本降低了80%。去年中國B2B電子商務交易額規模接近2億元。在未來一兩年內,中國B2B電子商務交易額還將保持著20%左右增長速度。

據了解,目前我國有1000多萬家企業成為或正在成為電子商務的用戶,中小企業網絡接入率已接近90%。因此,隨著中國中小企業加入電子商務,并將在未來幾年內保持穩定增長。中小企業采用電子商務來面對金融危機不僅僅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然選擇。

三、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網民網購意向有所提升

金融危機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隨著購買支付力的下降或有意壓縮,消費者迫切需要找到新的高性價比通道來完成購物消費,而電子商務就成為首選之一。目前,網購對中國居民日常生活的滲透正在不斷加深,網絡購物便捷、成本低等優點,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成功吸引了更多普通消費者的眼球。尤其是那些傳統零售業布點無法到達的二三線城市及偏遠地區,網絡零售業更成了有效撬動消費需求的一根杠桿。2008年,淘寶網的總交易額達到999.6億元,與2007年的433億元比較,增長了131%,約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這一數據相當于2008年每一個中國人在淘寶上平均消費了80元。

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對互聯網行業而言,影響更多體現在投資層面,也就是說過去依靠風險投資過活的企業會遇到一些危機,在互聯網領域從業的人員會面臨就業或失業的壓力。但對網民而言,上網需求并未減弱,網民并不會因為金融危機的到來減少上網時間。據監測,中小站點由于運營成本低,而且也不靠風險投資過活,危機對其影響很小,因此數量并未減少,相反電子商務類站點之所以會出現繁榮景象,主要是因為危機促使眾多網民選擇積極嘗試性價比更優良的互聯網電子商務來降低消費成本,例如網民可以在家借助淘寶、當當、易趣等網站輕松實現網上訂貨,成本比現實購買更低。

盡管發展十分迅猛,但總體來看中國網絡零售業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目前中國擁有網民2.53億人,居世界首位。但參與網購的網民比例僅占26%,而在歐美、日韓等國這一數據已接近100%。2007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7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網絡購物僅占0.68%。而在互聯網相對發達的韓國、美國和英國,這個比例分別為8.65%、3.72%和4.5%,

可見中國網絡購物市場潛力巨大。

四、結束語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經濟是一次挑戰,對中國電子商務之路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然而,就在全行業發展處在下坡時,電子商務卻發展迅猛,逆勢飄紅。第23次互聯網發展報告的數據表明,迄今為止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仍高于其他網絡應用,年增幅達到60%,高于網絡游戲的49%的增幅。由此可見,這場危機對電子商務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天時地利的環境讓電子商務磨刀霍霍向明天。

參考文獻:

[1]2008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發展數據報..

[2]2008-2009年中國網絡購物行業發展報告簡版..

[3]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