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評估及控制策略

時間:2022-03-11 09:01:44

導語: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評估及控制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評估及控制策略

[摘要]上市公司所采取的內部優化管理屬于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組成部分,企業通過運用內控機制實現財務管理能力的提升,從而完成風險控制。本文首先結合相關內控機制理論研究成果,對上市公司的內部優化管理方式進行論述,隨后針對企業上市后的市場競爭環境,對上市公司所采取的財務風險評估方式進行論述;最后提出上市公司的風險控制方案。

[關鍵詞]上市公司;內部優化管理;財務風險評估;風控策略

上市公司所進行的內部優化管理,實際上是將管理控制作為基礎核心,將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構成多層次的控制方案,用以對上市公司存在的不合理投資行為進行調控。結合上市公司的管理方案和管理策略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內部優化管理實際上在于通過內控機制來實現財務信息與戰略目標之間的完整性,從而推進企業的發展。因此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控制,往往需要以內部優化管理機制為基礎。

1上市公司的內部優化管理機制

上市公司所進行的內部優化管理,一般需要與市場發展和市場需求相結合,進行內部機制的調整。目前上市公司所開展的內部優化管理主要依據內控機制當中的五要素來進行優化控制策略的實施,其中環境、風險評估以及控制活動幾方面的要素與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管理密切相關,因此成為上市公司內部優化管理當中,主要需要應對的內容。其中,環境要素主要是指在優化管理過程中,企業內部所形成的、有益于管理優化策略實施的客觀環境。作為企業內控機制的組成部分,上市公司的優化環境往往是優化策略實施的基礎,通常以企業內部文化、發展規劃和組織架構為基本形態。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管理工作引導之下,企業內部優化管理需要將審計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進行權責分配,從而使企業文化和企業戰略可以在可控的范圍內與政策措施、管理機制高度整合,實現責任明確、行政執行落實徹底的企業風格。風險評估是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核心環節,同時也是企業內控機制當中內部管理優化所必須開展的工作項目。上市公司的風險評估一般由企業內部管理層依據企業發展戰略進行方案制定,而在實際的執行當中,則需要通過目標編制、權重劃分等手段,對可能存在的預期風險及風險產生的影響進行全面衡量,其中風險識別和風險評估工作需要直接對應上市公司自身的承受范圍,避免風險不可控??刂苹顒觿t是內部管理優化當中所進行的風險管理執行機制。上市公司管理層應當根據風險的識別方案、風險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風險問題的出現提出可行的控制策略。在內控機制當中,企業所進行的控制活動需要具備計量、審核、校對等多個環節,方可形成可被貫徹執行的政策程序[1]。管理層需要結合行業特征、市場環境以及企業活動來保證控制管理活動的程序合理性。

2內部優化管理機制中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識別

2.1模糊分層模型的運用。上市公司所處的外部市場競爭環境,導致其財務風險的表現和直接影響與傳統企業有著本質的區別。企業所進行的內控機制建設要求企業能夠在管理各個環節當中運用優化策略,進行彼此間的緊密聯系。上市公司所面臨的財務風險因素,在識別策略和控制策略方面,要求以各項因素指標為基本的識別方法,再借助權重設置的方式,對財務風險的影響進行衡量。以往上市公司由于財務風險所面臨的市場環境相對復雜,導致其涉及的指標內容眾多,且無法形成系統體系,導致企業識別能力的混亂。例如上市公司所面臨的資產負債率過高情況即可以被視為企業融資風險,同時又可以被視為企業遭遇的市場環境波動風險。為了能夠清楚地進行指標識別和風險影響判斷,上市公司在內控機制影響下需要結合部門特征進行風險指標的模糊分層。所謂模糊分層,就是通過歸因法,將上市公司所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因素的劃分,并通過逐層分解的方式,對其進行指標的梳理。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會選用專家打分法,對分層因素進行識別和歸納,同時統計出各個分層指標的權重,權重越高,表明該風險因子對于企業影響越大。筆者結合上市公司的經營特點和市場環境,統計了幾個方面的風險因子。例如股權結構變化、關聯交易、對外擔保等,都是上市公司時常發生并產生深遠影響的。其中股權結構的變化在眾多上市公司當中頻繁出現,同時對于財務風險的影響也十分廣泛,因此在各類指標當中,這一因素的權重最高。2.2上市公司模糊層次的風險衡量。在內控體制和內部優化管理的引導之下,上市公司需要加強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工作,而模糊分層下的風險因素指標也需要結合具體的部門運作特征和財務報表信息,進行細致的衡量和計算。根據以往的衡量計算經驗,模糊分層的風險指標計量當中,一般需要將上市公司可能面臨的各種類型風險因素分為多個層級,其中不同層級所對應的不同部門工作,需要具有內容一致性和目標一致性[2]。例如某公司將財務風險的評價內容分為目標層、準則層以及方法層。其中目標層為風險控制的整體目標,計量方法要求財務部門通過多次統計數值和財務報表,完成上市公司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的風險程度評估;準則層的計量方法為常規指標和新增指標兩個方向,通過對指標制定方法和權重的統計,完成對上市公司的指標衡量;方法層的計量方法為具體指標項目內部的影響因素及其可能發生的情況。在專家法中,這部分影響因素根據完全不可能和必然發生進行多個等級劃分,不同等級代表不同的風險發生概率。為了能夠將各個層級的風險內容進行更為精準的量化,上市公司在專家法之外,還需要通過建立矩陣的方式,對各個層級、各項指標和指標內部的影響因素之間進行關聯,同時結合模型進行實際的標準化處理,使計算方法能夠與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相結合,方便財務數據進行計算。2.3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有效性檢驗。上市公司所進行的指標評價體系構建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進行有效性檢驗。結合企業的內部優化管理機制,檢驗工作主要由企業內部財務部門和審計部門共同開展。具體的檢驗方式首先要選取財務報表和指標數據信息,對指標體系當中所完成的權重分配和計算方式進行總結,從而獲取具體的權重信息、分值信息,形成風險評價值。以某上市公司為例,公司內部設定了資產負債、速動比率、總資產報酬率、成本費用利潤率以及營業利潤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等財務風險指標的確立。在有效性檢驗當中,通過對各項指標的標準系數、實際值的統計,獲取到單項評分值,最終獲取綜合指數。綜合指數通過百分比換算,對照風險識別區間,了解某一指標的風險情況。在各項指標當中,資產負債率的單項評分值最高,約為13.51,而該項風險因素在矩陣當中從屬籌資風險指數范疇,而該指標范疇中的評級指數為0.73,經過綜合計算,得出籌資風險與其他類型如營運風險、投資風險等的綜合指數為0.6384,換算百分比約為64%。這一綜合指數處于財務風險當中的中等風險狀態之中,表明企業一旦出現財務管理以及運營問題,就可能爆發這一風險。

3上市公司內部優化管理體制下財務風險的控制策略

3.1創建優良的內部環境。上市公司內部環境的優化管理是企業風險控制的基礎。結合目前上市公司的風險情況和市場狀況,筆者提出內控機制下內部環境優化的策略。首先,需要進一步完善企業的規章制度。前文中筆者提出股權結構和投融資管理在企業財務風險當中指標占比較重,因此企業的內部環境優化應當以此入手。其中權責分明、產權結構清晰的管理機制是優化內部環境的重要措施,企業管理層需要明確每一名管理人員的權利范圍,嚴肅避免一人多任的現象;同時要加強董事會在公司管理當中的地位,例如可以成立專門的董事委員會職能機構,加強內控管理當中的機構程序合理性,充分發揮機構職能,避免因管理層犯錯導致公司財務風險加劇。其次,上市公司可以嘗試進行傳統決策機構和決策方式的優化,傳統董事會決策機構缺乏對不良決策、不良管理人員的約束能力,而在財務風險識別要求和內控管理機制要求下,企業可以采取選聘專家董事的方式,增強決策的專業性,同時強化監事會職權,對董事會決策失誤進行責任追究,從根本上避免隨意決策。3.2創新經營能力。超強的市場化發展和強勁的經營能力是上市公司穩定運行的保證,同時也是有效降低風險影響的核心實力[3]。前文提到的開展內部環境優化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企業決策水平,控制財務風險的形成;而提高經營水平和盈利能力,則是保障企業能夠在風險爆發時擁有較強的應對能力。筆者提出,上市公司所進行的盈利創造,在于綜合性體系的建立,因此在內部優化管理機制下,企業可以從規劃條件和競爭能力等方面進行積極謀劃。例如企業可以打造核心項目與其他類型項目相結合的方式,拓展企業空間和項目優勢,實現企業增值業務的優化配置,打造良性的循環模式,從而規避市場當中的惡性競爭,使企業能夠憑借堅實的資本基礎和盈利水平,應對市場當中可能面臨的層出不窮的風險,有效降低并控制風險爆發對企業所產生的諸多影響。

4結論

綜上所述,現代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體系管理工作的開展,財務工作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成為市場化發展當中重要的環節。上市公司需要以指標權重方案形成對于風險內容的識別,并通過加強內部環境優化和企業經營能力的提升,來保障企業擁有財務風險的控制能力。對于上市企業來說,如何進行內部優化管理的實施和開展,成為企業自身發展創新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云鶴,葛林楠,唐夢涵.我國民營公司海外并購創造市場價值了嗎?———來自短期市場價值效應的證據[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0(5):142-151.

[2]吳育輝,翟玲玲,陳偲.股價崩盤風險與公司債融資———基于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務研究,2018(3):20-31.

[3]喻靈.股價崩盤風險與權益資本成本———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7(10):78-85.

作者:姜浩 單位: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