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蘇北一流的百億省級開發區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5-31 04:42:00

導語:打造蘇北一流的百億省級開發區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方發展經濟學認為:經濟增長是不均衡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最有效途徑,就是集聚有限的資源要素培植“發展極”,而開發區正是資源集聚創建“發展極”最重要的載體。因此,加快開發區發展已成為各地提高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構筑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區域間的競爭已主要表現為開發區間的競爭。

*自2001年“二次創業”以來,實現進區項目66個,超千萬元項目48個,超億元項目10個,合同總投資30.6億元,完成基礎設施建設2.6億元。實現了“兩個省級目標”,即順利通過省級經濟開發區驗收評審,建成江蘇省文明單位。一個現代化園區正在鹽阜大地上崛起。去年5月,*縣委、縣政府專門召開了加快開發區建設與發展工作會議,對開發區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定位,明確要求到2007年開發區經濟總量突破200億元,財政收入9.5億元,進區超千萬元項目累計150個左右,成為*四個百億增長極之一。

項目是開發區的生命,招商引資始終是開發區發展的命脈工程。打造蘇北流的百億省級開發區不僅僅是量的擴張,更重要的是質的提升,必須正確處理好“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關系。

2004年乃至今后更長一段時期,我區招商引資、項目進區的著力點是項目的“從有到優”,圍繞產業,培植規模,走產業集聚、企業集群、資本集中、增長集約之路,力爭項目的固定資產投資密度達到100萬元/畝。確保進區超千萬元以上項目50個,超5000萬元20個,超億元項目10個。

1、以培植產業特色為招商重點,放大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提高項目投資厚度。實踐告訴我們,沒有特色就沒有吸引力,就沒有生命力。開發區之間最終的競爭不僅僅是在項目的數量上,更重要的是在產業特色和功能的配套上。一是培大培強特色產業。進一步強化開發區的產業導向,突出對龍頭企業的引進,敢于大膽突破,加大優惠扶持力度,提高產業配套水平,縮短外協半徑,降低綜合成本,形成區域特色,為引進終端產品創造條件。進一步整合現有產業資源,使配套企業向核心企業集聚,弱勢企業向強勢企業集聚。二是主攻“高、大、新、外”項目。把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強、市場容量廣、發展前景好的大項目和外資項目作為招商重點,把投資超5000萬元、超億元項目作為主攻方向。年內將重點跟蹤落實加拿大萊斯比國際有限公司投資1200萬美元的國際專利抽油煙機、香港俊時實業公司投資1500萬美元的米奇服裝、美國(上海)豪邁照明公司投資1.5億元的燈具燈飾、常州云海紡織公司投資1億元的針紡織品織造及服裝加工、香港永祿服飾公司投資5000萬元的服裝加工及電子項目、南汽集團和上海機床廠投資5000萬元的車橋及200系列磨床項目等高、大、新、外項目。三是推行區中園“二次招商”。區中園招商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借助外力,發展自我的捷徑。2004年,我們將繼續對優勢地塊成片規劃,分類推出,整體轉讓,按照控制性詳規實行投資者自行設計、自行招商或整體建設、聯合招商。將抽調最強力量,集中優勢精力,重點跟蹤投資1億元的加拿大(*)工業園、投資1.5億元的上海(*)工業園和投資1億元的蘇州婁葑工業園。年內確保啟動1個工業園,為大項目、外資項目進區入園創造條件。

2、以全民創業為招商契機,再掀全員招商熱潮,進一步提高項目投資強度。園區是實施全民創業工程的重要載體,全民創業更是富民強區的根本措施。全民創業與全員招商是有機聯系的,全員招商為全民創業提供了濃烈的氛圍和良好的契機,全民創業為全員招商注入了激情與活力。一是堅持全員招商與全民創業并舉。引導廣大農民積極走出家園,離土創業,迅速形成農村私營個體、農民經紀人和勞務輸出三支創業主力軍;大力鼓勵在外的*籍私營個體業主和能工巧匠回鄉創業,迅速形成“人回鄉、企回遷、錢回流”的生動局面;積極推進民營個體業主加快“二次創業”,努力實現個體戶向企業家轉變,全面掀起“千軍萬馬忙招商、千家萬戶上項目、千方百計創新業”的熱潮。二是堅持全員招商與專業招商并舉。強化“兩手共抓”,實行“三個率先”,即全員招商側重抓項目信息的源頭,專業招商側重抓項目信息的跟蹤落實;領導班子率先、部門一把手率先、黨員干部率先,堅持職務與任務同步,進一步完善招大項目大報酬、招不到項目無報酬的專項考核獎懲機制。加快推進招商運作機制改革,建立職能明確、定點定位、招商區域分工合理的全新機制。三是堅持全員招商與以商引商并舉。充分挖掘進區客商和現有規模企業對外形成的產業配套、市場要素、人際關系等紐帶作用,通過主動熱情、周到誠信、以心換心的服務,與客商和企業家交朋友,激發他們直接參與開發區招商引資、加快發展的熱情,形成引進一個、帶來一群的良好效應。

3、以利益最大化為招商目的,加快項目建設進度,進一步提高項目投資效益。開發區的發展,最終實現的是投資者與開發區雙贏。在給予客商最大限度優惠的同時,必須注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是開工項目一著不讓抓進度。強化第一責任人、責任部門、責任領導服務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問題,縮短項目建設周期,降低項目建設成本,把每個進區項目辦成樣板工程。確保新業化工、泛迪工藝品、華隆達機械一期工程等項目3月底前竣工投產,豪邁照明、華寶科技、華瑞密封條等項目在8月底完成設備安裝、調試。二是在手項目全力以赴抓開工。重點推進米奇服裝、萊斯比抽油煙機、云海針織服裝、永祿服裝加工及電子、南汽車橋及上機磨床等投資超5000千萬元的簽約項目,盡快完成項目的立項申報等工作,加快資金到帳,及早開工建設。組織專門班子,為金龍馬短纖及特種織品、東泰木業、天宇毛紡、華東藥業等項目提供全過程、全方位、高效、優質的服務,全力構建項目進區“綠色通道”。信息項目鍥而不舍抓落實。建立健全項目信息庫,對在手信息進行認真篩選、整理和匯總。對重大項目,區內將明確專人,明確時間,明確要求,堅決把項目攻下來,早日敲定進區落戶。

園區以特色論輸贏,以功能比強弱,以品位見高低。打造蘇北一流的百億省級開發區必須堅持錯位發展,以特色求得發展,以功能贏得優勢,以品位獲得持久的吸引力和獨特的競爭力。

2004年,開發區基礎設施計劃投入8000萬元,按照“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積極有序、適度超前推進園區建設。

1、做特園區,堅持錯位發展不動搖。“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只有堅持錯位發展,才能有效地避開與其他園區的趨同競爭。2004年,我區規劃建設以增創特色、增強功能為重點。一是全面提升規劃設計水準。2004年的建筑進一步突出標志性和風格化,體現現代氣息,揉進水鄉韻味,致力建成高出蘇北各地開發區一籌的現代化園區。二是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園。進一步推進森達工業園、出口加工園和化學工業園建設。按照“產業集中、建筑協調、一園一品”的要求,依據優勢產業基礎,制定近期、中長期發展規劃,合理規劃建設紡織服裝、油田機械、汽車配件等特色園區。三是積極推進生態園區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吸引外資、加快發展、留住人才、提高園區競爭力的重要選擇,也是開發區的獨特優勢。2004年,我區將按照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的要求,加大項目管理力度,切實做好環境工作,加強園區與企業互動,推行循環經濟理念,對各類資源進行科學利用和充分保護,督促企業加強環保,努力實現清潔型生產,以環境引項目,以環境促發展,推進開發區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

2、做優園區,堅持高速度建設不動搖。一是大力提高土地成熟度。在建成區,投入4000萬元,拆遷施墩組、收費站西側、商務區以及明珠東路兩側目擊范圍內民房。投入2000萬元,規劃新建緯四路、經四路以及根據項目進區情況需要實施的次干道和支路。投入1500萬元,基本完成2000畝項目儲備用地的“六通一平”,為園區快速發展提供基礎性保障。二是加快啟動商務區。重點建設上海(*)工業園及配套工程,新建10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20層2萬平方米的商務行政一體化服務中心,10萬平方米的職工公寓、餐飲一條街。籌劃冠華東路整體改造,進一步聚集人氣、商氣,凸現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集聚效應。三是增強設施配套功能。全力以赴做好服務工作,快速推進環保熱電、污水處理等重點工程,與縣有關部門積極配合,保證變電所、供水供電、寬帶網絡等設施建設環境,全面提升開發區的配套功能。

3、做強園區,堅持市場化運作不動搖。進一步解放思想,立足長遠,提前進入市場化運作,經營園區,經營土地,扮演好“建設者”與“經營者”的雙重角色。大力鼓勵和吸引民資、外資和社會資本投資園區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的效益,做到以地生財,滾動發展;引入競爭機制,對綠地、路橋、廣場、公用建筑物等冠名權、商業廣告經營權等進行有償使用,充分利用園區資源籌集建設資金,緩解資金瓶頸制約。

環境就是競爭力、生命力和吸引力,發展環境就是發展機遇。打造蘇北一流的百億省級開發區必須動真碰硬促進環境倍優,以一流的投資環境搶占區域競爭制高點。

一是全力鍛塑優良人文環境,精心打造“品牌開發區”。加快CIS識別系統的導入與推介步伐,建立開發區視覺識別系統和行為識別系統,從戰略高度把握、控制招商行為、服務行為,提高招商、引商、留商的親和力;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申請設立步伐,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興辦技術中心,引進撥尖人才為開發區建設和企業技術研發、產品開發攻關克難,提升園區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強化“無商不富、無外不強”的觀念,以海納百川的氣量善待客商,講究誠信,一諾千金,讓投資者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開發區人好處、事好辦、錢好賺,真正樹立起“一切為了客商,為了客商一切”的親商、愛商的理念和風范。

二是全力構建綜合服務體系,精心打造“高效開發區”。建立和完善“三個服務體系”,即項目洽談引進過程的立項審批服務;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現場協調服務;項目投產后的常規跟蹤服務。突出抓好“規范、務實、精簡”三個環節。規范,就是減少服務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辦事程序公開、服務時限公開、收費標準和依據公開、優惠政策公開和上崗人員身份職務公開,方便投資者,自覺接受客商和社會監督;務實,就是把投資者當成上帝,把服務貫穿于全天候、全過程、全方位,不讓投資者多跑一個門、多找一個人、多操一份心;精簡,就是簡化辦事程序,減少辦事環節,提高辦事效率,向投資者提供“超市式”、“連鎖式”服務,不斷營造“環境磁場”,構筑“發展溫棚”。

三是全力整治投資軟環境,精心打造“平安開發區”。安全是重要的投資環境,安全是有力的招商資源。我區將以“創建最安全地區”活動為契機,徹底杜絕強搬強運、畫地為牢等影響開發區形象與項目進區的地霸、行霸行為。進一步拓寬服務范圍,在客商生活起居、子女入學入托、看病就醫等諸多方面延伸服務內涵。積極開展“兩評”活動,即機關星級服務創評、客商企業評機關活動,把客商的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把客商的利益作為第一考慮,把客商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努力營造項目招得進、留得住、長得大的良好環境,把開發區建設成為洋溢著現代文明氣息的創業樂園。

保持開發區農村穩定,保障農民切身利益,保證農民生活出路是開發區快速發展的前提。打造蘇北一流的百億省級開發區必須正確處理好加快開發區發展與保障農民利益的關系,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是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對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用地補償等涉農問題,我們要嚴格按照中央、省、市、縣有關文件精神,千方百計籌措資金,使政策不折不扣地執行到位,嚴禁損農事件發生。切實關心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探索建立農民社會保障體系。二是加強農民的職業培訓。教育引導農民改變傳統觀念,走出傳統的生活圈子,參與到開發區的發展、企業的生產中去。積極與縣有關部門合作,整合各種教育資源,進一步加大對適齡農民的職業、技術、技能等教育培訓力度,努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盡快成為現代產業工人,為進區企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緩解企業用工難的問題,實現企業發展與農民就業互動。三是組織指導農民充分就業。積極引導在區農民參與物業管理、市政管理、勞務用工、三產服務等與工業項目相配套的服務,拓寬就業空間,讓農民在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中獲得比以前更大的利益,為“經濟倍增、環境倍優”,率先在蘇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