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發展觀激活縣域經濟

時間:2022-03-20 10:43:00

導語:以科學發展觀激活縣域經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科學發展觀激活縣域經濟

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中央及地方難以化解的歷史性難題,而作為其重要載體的縣域經濟一直又難以走出發展緩慢的“困局”。因此,如何激活縣域自然就成了關系地方經濟興衰和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的焦點。要用科學的發展觀審視縣域經濟發展,筆者認為,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1、“以人為本”,把“富民強縣”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最終目標。“富民強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富民”是“立縣”之本,只有“富民”才能“強縣”;“富民”是“強縣”的前提和基礎,如果離開“富民”談“強縣”,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老百姓富裕起來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縣域經濟發展才能有基礎,有后勁。

2、以改革和制度創新來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制度創新源于思想解放,源于改革實踐。堅持“三個有利于”,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改革,才能實現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只有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統籌兼顧,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縣域經濟發展才能夠取得成效

3、充分尊重、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與自主創業精神。基層群眾蘊藏著無限的創造力,群眾的首創精神既是推動改革的原動力又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動力。市場經濟本質是民眾經濟、百姓經濟,其活力來自微觀主體的自主。改革實踐證明:沿海省份的縣域經濟之所以取得率先發展,除了憑借在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中獲得先發展的優勢外,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尊重和保護了群眾的首創精神。

4、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從目前情況看,受自然、區位、體制、文化和環境等條件因素的影響,在大量外資難以進入縣域的條件下,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當前乃至今后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應是一種必然選擇。民營經濟的本質和特點是動力機制強,產權比較清晰。它是典型的“自主改革、自我創業、自求發展、自擔風險”的經濟形態,市場化程度高,對市場反應迅速。同時,它能解決社會就業,吸納社會剩余勞動力。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5、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首位。現階段我國70%的人口分布在縣域農村,縣域經濟的主體依然是傳統農業經濟,農村依然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空間載體,農業依然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如果不盡快實現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不盡快擺脫大多數農民依靠傳統農業來維系家庭生存需要的局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很難實現。現階段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首位,把發展縣域經濟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及農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廣辟農民增收渠道。

6、增強開放意識,在區域經濟中求發展。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尋求協作,在發展中尋求突破。把縣域經濟放到整個國家的區域分工和國內外市場中來研究,既要考慮到國家和區域產業調整與布局情況,又要從中找出屬于自己經濟、技術、信息、資金、人才的大市場,既要突出自身的比較優勢,又要注意同周邊地區相互配合協調,在競爭中形成新的產業分工和擴張,以此來發展壯大自己。

7、走產業互動、工農互動、城鄉相融的協調發展之路。產業互動就要處理協調好縣域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用二、三產業發展來帶動第一產業發展,用工業化來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它們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提高產業關聯效應。工農互動就是要統籌城鄉收入分配,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差距,在產業互動和城鄉互動中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實現共同富裕。城鄉相融就是要打破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消除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推進城鄉資本和各類人才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走城鄉改革配套互動、協調推進、以城帶鄉的發展路子,通過農業產業化著力解決農民收入問題,通過工業化著力解決農業問題,通過城鎮化著力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

8、突出縣域比較優勢,走特色經濟發展之路。由于縣域經濟受自然、區位、民族和文化等條件的影響,縣域經濟容易形成以某一產業為主體的特色經濟。實踐證明,縣域發展的關鍵在于要發揮出自身的比較優勢,克服比較劣勢,依托本地優勢生產要素,參與市場交換和市場競爭,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和產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