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監測體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10 09:00:00

導語:經濟監測體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監測體系研究論文

[摘要]在資源類物資價格不斷上揚、地球環境越來越惡化的今天,如何讓人類的文明進步與自然資源和環境相和諧,是擺在當今人類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發展循環經濟、堅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成為世界的共識。那么,如何來建立對循環經濟的監督和控制呢?本文就此做一些膚淺的探討。

[關鍵詞]循環經濟監督體系生態效率資源配置效率

在當今世界石油期貨已經穩穩的站在美元百元之上,黃金期貨價也一度觸及1000美元一盎司,各種有色金屬材料期貨價格也是紛紛上揚。最近的世界糧食價格又再次牽動人們的神經。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在物質文明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大肆消耗著地球有限的自然和環境資源,地球生態環境也遭到了極其嚴重的破壞。人們越來越關注這個被被現代文明折磨得千瘡百孔的地球,循環經濟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在我國,由于工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工業GDP占到全國GDP總額的近50%,比較農業以及第三產業而言,其對GDP貢獻最大。而且,工業是直接面對自然界的產業,大量的從自然界取材生產,然后又大量地向自然界排放廢棄物,每年為治理污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這就是我國長期以來的傳統工業發展模式——高開采、低效用、高排放、高污染。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工業的增長速度、在國民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對資源的依賴度、對環境的污染程度都占了較大比重,尤其是采礦、冶金、制造、石化、煤焦、電力、交通等行業在這些方面更為突出。目前,我國GDP約占世界的4%,但重要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卻很高:石油為7.4%,原煤31%,鋼鐵27%;我國每萬元GDP取水量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消耗每噸標準煤實現的GDP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我國單位GDP能耗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是美國的4.3倍、德法的7.7倍、日本的11.5倍!由此可見,我國現有經濟增長方式和社會消費模式是一種相對粗放的模式,主要表現在資源生產力和生態效率較低,而按照這種模式快速發展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這與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趨勢是大相徑庭的,也說明在我國建立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經濟的管理與監測、預警制度的重大意義。

一般認為,所謂循環經濟就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循環經濟進行解釋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從系統上看循環經濟可以如此理解:為了保護日益惡化的環境資源,有效實現生態資源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按照自然生態體系的客觀規律,通過清潔生產、企業合作、宏觀調控等方式,從生產源頭上減少廢棄物、實施物料的循環利用并建立有效的廢棄物回收體系,最終使物質資源在生產與生活中循環利用的一種經濟運行形態。

由此可知,循環經濟涉及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方面的和諧統一,追求的是人地和諧、共同發展的發展觀。因此,循環經濟內涵包括:

第一,要符合生態效率。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充分使物質循環利用,做到物盡其用,這是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循環經濟的前提和本質是清潔生產,實現生產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通過其循環過程,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第二,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循環經濟的根本目標就是保護日益稀缺的環境資源,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它以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循環原理為依據,一方面通過在不同的企業、不同類別的產業之間形成類似于自然生態鏈的產業生態鏈,以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棄物產生、物質循環利用、消除環境破壞,達到提高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它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生產體系或環節之間的系統禍合,使物質和能量多級利用、高效產出并持續利用。

第三,要求產業發展的集群化和生態化。集群是用來定義在某一特定領域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大量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達到效益的極大化,而且容易在集群區域內形成具有特殊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的多類別產業結構。

為此,主要指標可以有:

1.萬元GDP能耗(噸標煤/萬元)。指報告期內某地區能源消耗總量與GDP之比。其中能源總量指用于企業生產、生活的煤、電、油等能源的消耗。計算時能源均按照國家統計局規定的折合系數折成標準煤。它反映了工業能源利用效率,是衡量工業企業能源消耗的主要指標,直接體現了工業的能源利用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

2.萬元GDP水、電耗(立方米、千瓦時/萬元)。與GDP之比,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業用水、電效率、技術及資源管理水平的高低。

3.城市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千克/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消費結構及綠色消費意識程度。該值越高,說明該地區城市垃圾減量化工作突出,有利于提高循環經濟發展總體水平。

4.污染物排放強度(千克/萬元)。指報告期內污染物排放總量(主要考慮COD和S02與GDP的比值表示)。污染物排放強度可以直觀體現經濟增長對環境造成的壓力水平,同時也能夠綜合反映出生產技術水平和污染治理水平。其值越小,說明水質污染程度越輕。

5.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指從宏觀上反映了區域工業用水及節水水平的程度,反映了工業企業節水技術及程度。

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指報告期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的生活污水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的比例,用于說明城市所具備的處理生活污水的能力及對受納水體的影響程度。數值越高,則對受納水體的影響程度低。

7.工業廢氣(廢水)達標排放率(%)。指報告期內廢水(廢水)中各項污染物指標都達到國家或地方排放標準的外排工業廢氣量(廢水量)的比例。反映了工業企業產生污染物對環境友好的程度。

8.工業粉塵去除率(%)。指企業在生產工藝過程中排放的能在空氣中懸浮一定時間的固體顆粒物排放量。如鋼鐵企業的耐火材料粉塵、焦化企業的篩焦系統粉塵、燒結機的粉塵、石灰窯的粉塵、建材企業的水泥粉塵等。不包括電廠排入大氣的煙塵。

其中:工業粉塵產生量=排放量+去除量

9.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指報告期內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占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包括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的百分比。計算公式為:

1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指報告期內城市及建制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占垃圾產生總量的比例。垃圾產生量用清運量代替。

11.“三廢”綜合利用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三廢”綜合利用產值是指企業利用“三廢”作為主要原料生產和回收利用的產品產值。其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基本綜合反映了地區開展資源回收利用的情況及其程度,將它納入評價體系中來以便更確切地反映一個地區的資源化開展情況。

社會發展指標是衡量循環經濟潛力和動力的重要標志,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程度。主要指標有:

12.中小學兒童循環經濟教育普及率(用入學率代替)(%)指全市中小學兒童入學率。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應該作為一項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工作來抓,尤其應針對中小學生。此指標體現開展環境教育的百分比。

13.教育事業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指財政性教育經費預算內撥款的教育事業費部分除以GDP的比重。政府財政投入應優先保證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應提升。

14.人均綠地面積(平方米)。指綠地面積和總占地面積的比例。指向公眾開放的市級、區級、居住區級各類公園、街旁游園,包括其范圍內的水域。

15.綠化覆蓋率(%)。指綠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積占綠地面積的比值,反映環境質量狀況。

16.城市噪聲達標區面積(平方公里)。指城市中產生噪聲的單位和個人能夠采取防治措施,將噪聲控制在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以內的面積。

總體經濟的發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程度。如經濟實力、產業結構等,均對循環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和促進作用。社會經濟發展指標是衡量循環經濟潛力和動力的重要標志。主要指標有:

17.人均GDP(元/人)。指每人所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實力最重要的一個指標。發展循環經濟,本質上還是要發展經濟,提高經濟綜合實力。同時強大的經濟實力能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和推動力,促進其持續發展。

18.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指以現期價格購買基期選定的商品組合除以基期價格購買基期選定的商品組合的比值,是反映通脹率的一種拉氏物價指數。

19.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指第三產業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用于衡量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傮w上看第三產業屬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為此,該值越高,表明循環經濟發展程度越高。

20.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反映了區域產業結構高加工度化、高技術化及競爭力程度。高技術產業一般是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業,通過發展高技術產業對于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有著重要的意義。高技術產業產值占GDP比例在40%以上,表明社會的知識化、智能化基本達到現代化水平,國民經濟基本走上依靠科技進步的道路。

21.R&D投入占GDP比重(%)。反映了地區研究開發投入(經費和人力投入)水平和能力,是一組國際通用的、用于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及科技投入強度的重要指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地區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循環經濟發展的能力。

22.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指在工業污染源治理和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中,用于形成固定資產的資金。包括工業新老污染源治理工程投資以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所投入的資金。該指標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反映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和力度,同時也體現環境污染與破壞的情況。

在建立循環經濟的監測體系以外,還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核算體系的建立。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都用國民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經濟及社會發展的綜合指標和考核政府業績的主要指標。因此,各級政府部門為了追求提高這一指標而忽視了環境付出的代價。改革現行的經濟核算體系,采用綠色GDP核算體系已經迫在眉睫,從企業到國家建立一套綠色經濟核算制度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其核心也就是將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破壞的損失納入到經濟核算體系中來,引導企業自覺樹立循環經濟理念,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綠色GDP是指從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和環境污染后的數值。綠色GDP扣除了環境和生態成本,才能真實地反映國家的發展水平,才能夠真正地為決策提供判斷依據。因此盡快出臺綠色GDP核算體系是真正實現循環經濟的一個環節。

綜上所述,循環經濟是“點綠成金”的經濟,它的魅力在于其帶來環境效益的同時,還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從幾個方面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首先是以節能、節水為重點,促進企業節能降耗;其次,以推行清潔生產和發展環保產業為重點,促進工業污染從末端治理向生產全過程防治轉變:最后,以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為重點,促進資源綜合利用為新臺階,為新型工業化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在我國現階段尤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參照2004年馬凱主任在全國循環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參照2005年《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

[3]吳玉萍:循環經濟若干理論問題C.TI.中國發展觀察,2005.6

[4]李桂琴:論綠色企業的循環經濟取向T7.科技創業月刊,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