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轉軌時期我國公共財政系統的構建

時間:2022-03-15 11:25:00

導語:剖析轉軌時期我國公共財政系統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轉軌時期我國公共財政系統的構建

正確把握財政基本理論問題

一、從財政本質層次把握財政基本理論

1.對國家本質的再思考

經濟范疇是對客觀存在的經濟關系的高度理論抽象,而財政作為一個特定的歷史范疇,也必然隨著社會生產方式與社會組織結構的演進而賦予自身以新的內涵。由于對財政分配關系的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有所不同,便產生了從國家分配論到公共財政以及其間一系列各有側重的理論觀點。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現實中財政分配的職能是由政府來完成的,由此認識與反思隱含在政府背后的國家本質便成為財政基本理論分析的邏輯起點。

在人類思想史上,對國家本質的認識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種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的社會契約論,即認為國家和政府的產生、存在及其財政活動,從根本上看都是私人活動的結果,是無數的私人為了自身的利益達成社會契約的結果。對于后一種觀點,西方從馬基雅弗利到霍布斯等一些早期的思想家,往往主張個人通過締結社會契約把權力轉讓給主權者,從而更注重國家權威而不是個人自由。后期的洛克、孟德斯鳩則奠定了社會契約論的個人權力至上的思想本性,并導致了當代西方經濟學體系從亞當·斯密和李嘉圖開始建立和完善。另一種則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階級統治工具論,認為國家的存在標志著階級和差別的存在,其實質也是由壟斷了暴力潛能的國家來監督特定契約的實施。由此,粗略的鳥瞰使我們認識到,對國家本質的分析,事實上就是確認國家與個人、政府與社會誰更優先的問題。從哲學意義上講,本質是事物的內在聯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要通過事物的外在形式和現象來把握本質,這就受到人類認識能力的限制。而處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我國,注重從包括國家的“階級性”、“公共性”在內的多角度來把握國家本質,將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

2.對財政本質的再思考

財政的本質,是在其復雜的現象形態背后隱含的某種帶有集中性特征的分配關系,是一個客觀經濟范疇。對財政本質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對我國市場化進程中財政職能的完善、財政運行模式的優化和財政政策選擇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西方財政理論基本沒有過多強調財政本質問題,但對于什么是財政?財政與市場經濟的銜接采用怎樣的機制?仍比較重視。西方財政理論強調財政是政府部門的公共經濟活動,以彌補市場失效為存在前提,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理論基點。我國財政理論界長期以來比較重視通過對財政本質的研究解決“什么是財政”這一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并在長期討論中形成了“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這一居主流地位的結論,即“國家分配論”。而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深化,與“公共財政”相關的理論觀點開始對我國財政理論和實踐產生廣泛影響?!肮藏斦敝饕墙梃b西方財政學只從公共角度對政府收支進行分析,強調政府及其財政必須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問題。由于我國財政理論界長期把二者放在對立面,導致了“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的理論沖突。然而進一步的思考使我們認識到,二者是具有合理的內在聯系的。首先,“國家分配論”科學地反映了公共財政的國家活動本質,提煉出了不同社會類型中財政的共性。而從“國家分配論”所包含的財政運行模式內容來看,也是對計劃經濟時期財政實踐的正確總結,在計劃經濟時期對指導我國財政活動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其次,“公共財政”則歸納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一般特征,指出了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政府活動的基本原則,是建立合理財政運行模式的出發點。因此,“國家分配論”是“公共財政”的內在本質,而“公共財政”是國家分配的本質觀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具體化體現,是合理的財政運行模式,二者將統一于我國的市場化進程。

3.討論財政本質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事物的本質是使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內在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定性。對本質的把握,是同人類形而上的精神需求相吻合的。由于人們認識能力和角度的不同,事物在客觀現實中就表現為豐富多樣的存在形態,構成各種哲學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基礎。人類只有努力提高形而上的辯析能力,才有可能更為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質規律,用以指導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因此,我們只有認清財政的國家分配本質,才能在發展完善中國財政學時堅持不背離社會主義道路,努力增進財政學的科學性,也才能在財政體系的改革中不會用少數人的“公共需求”替代社會公眾的“公共需求”;同樣,只有理解公共財政是財政本質的合理的具體化運行模式體現,才能使中國財政學的研究主題轉移到構建有效的政府對市場的作用機制上來,增強財政學對政府政策選擇的理論指導意義,也才能促使政府全面審視與市場的關系,不斷進行自我改革,自我革命,真正使自己的活動適應體制轉軌的要求,更加重視通過提供有效的“公共產品或勞務”來增進市場的效率,從而提高經濟的整體質量。

二、從財政職能層次把握財政基本理論

1、財政職能的理論界定

⑴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職能

在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不僅決定宏觀層次的資源配置,還直接決定微觀層次的經濟活動。財政分配不僅要滿足國防、教育、行政等公共支出,還要承擔國有資本的運營、核算、分配和管理。在這種背景下,理論界對財政職能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概括為“分配、調節和監督”三個方面的職能,其中的分配職能又可分為籌集資金職能和供應資金職能。這種傳統的財政職能理論是從社會總產品的扣除理論出發,把財政只限于分配領域的合理界限之內,一方面從財政概念本身進行抽象,認為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因而以組織收入和安排支出為核心內容的分配職能是財政的基本職能;另一方面,基于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財政是實施指令性計劃的工具,因而又強調財政具有調節和監督的職能。

⑵西方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職能

西方財政理論主要從市場配置、政府監管出發,把財政同資源優化、收入公平、經濟穩定直接相聯系,并且作為政府的公共經濟活動,貫穿始終。此外,按照西方實行公共財政的要求,財政職能范圍所必須包括的主要是資源配置中市場失靈的領域,財政對資源的配置要以不損害市場機制和秩序為準則,這是確定財政活動范圍的必要條件。這樣,西方經濟學家往往以這種思路把現代財政的經濟職能概括為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穩定三大職能。其中,財政履行資源配置的職能,是由于公共產品或勞務、外部效應和不完全競爭狀態的存在;財政履行調節分配的職能,是由于西方國家普遍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財政履行穩定經濟的職能,則是由于市場經濟不可能自動、平穩的向前發展。

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職能

把握財政職能的關鍵在于是否反映了既定的社會經濟制度、資源配置和政府活動方式,以及財政對社會經濟發展及其有效運行的適應程度。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分析、比較、改革和借鑒計劃經濟和西方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職能理論,從而對財政職能重新加以定位。在此,我們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職能界定為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穩定和增長、社會優化四個方面。其中,我國財政配置資源職能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必須以市場配置為基礎,從原先計劃體制所包攬的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二是在基礎產業、高科技產業和部分支柱產業、資本密集型行業,財政必須保持強有力的配置功能,以彌補市場配置能力的不足,這也是特定歷史條件下賦予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特定含義。其次,分配職能強調所得的分配,即在勞動力和資本之間以及內部進行分配,不僅為了聚財,更重要的是對居民收入進行調節,服務于“共同富?!钡哪繕?。此外,在經濟穩定和增長職能中,同西方國家相比,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是經濟增長,這比穩定具有更根本的意義,如何處理好二者關系,是新時期財政職能所面臨的挑戰。最后,提出財政的社會優化職能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所謂社會優化,應包括社會組織結構優化和社會思想文化的優化。社會組織結構涵蓋了國有企業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政治體制改革和政府部門的機構精簡,以及轉軌時期如何保持社會個體與組織的有效聯系,美國的斯蒂格利茨教授就曾著重強調合理高效的社會組織結構對政府政策實施、經濟有效運作的重大意義。至于社會思想文化,是與精神文明建設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