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疆經濟發展的差異
時間:2022-11-12 05:14:15
導語:南北疆經濟發展的差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季發展張安福工作單位: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
新中國成立后,新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實力大為增強。但新疆內部區域間特別是南北疆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實現新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一大瓶頸。造成目前南北疆經濟社會發展顯著差異的原因較為復雜,既有客觀的現實原因,也有一個較長時間的歷史形成過程。本文通過追溯清代以來南北疆發展的歷史進程,來揭示南北疆區域間發展差異的歷史形成原因,進而汲取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對推動新疆區域間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有著重要意義。
一、清代“重北輕南”治疆政策的確立逐步改變
了漢唐以來新疆的經濟社會格局清代“重北輕南”治疆政策的確立促使北疆獲得良好的歷史發展機遇和強有力的國家政策支持,使新疆的政治、經濟中心由南疆向北疆轉移,從而推動北疆整體發展水平逐步超過南疆,一改以往歷代中央王朝在新疆“重南輕北”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種治疆政策的轉變拉開了日后新疆“北強南弱”發展趨勢的序幕,影響深遠。而這也凸顯了清王朝治疆過程中國家戰略因素對新疆內部區域間發展差異的主導作用。自西漢以來,中央王朝便開始對西域地區進行管理開發。漢唐時期,為了鞏固邊防,抵御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侵襲,維護其在西域的統治地位,中央政府皆在西域實行屯墾戍邊的治邊政策。而屯墾開發的區域大都集中于南疆。如西漢在西域(新疆古稱)的12個屯區中,有7個分布于南疆;唐朝將龜茲(今庫車)、疏勒(今喀什)、于闐(今和田)、焉耆等“安西四鎮”作為西域屯墾的重要區域,也分布在南疆。應該說,中央政府的屯墾開發大大推動了南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強化了新疆“南農北牧”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在這種格局下,南疆的經濟實力強于北疆,社會發展程度高于北疆。清朝建立后,國家的安全形勢較以往歷代已發生了較大變化,而最大威脅來自西北陸疆。在新疆內部,當時已經統一了衛拉特蒙古各部的準噶爾日漸強大,長期盤踞在新疆北部,不時發動叛亂,并企圖東進,與清王朝分庭抗禮,嚴重威脅了邊疆的穩定和清王朝的統治地位;在新疆外部,與新疆北部毗鄰的沙俄,在彼得一世大力推行改革之下,國家日益強盛,開始走上了以侵占土地為主的對外擴張道路,而新疆作為亞歐大陸的中心,對沙俄稱霸亞歐大陸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沙俄對新疆伺機而動??梢哉f,當時新疆尤其是北疆的安全局勢已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此情況下,清王朝及時調整戰略部署,將戰略防御中心放在了北疆,且在統一新疆不久后的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十月,正式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并諭:“伊犁為新疆都會,現在駐兵屯田,自應設立將軍,總管軍務?!雹僖晾缬纱顺蔀樾陆恼?、軍事中心,從而改變了清以前歷代在新疆“重南輕北”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而這也促使北疆的開發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從清王朝前期南北疆的駐軍數量看,當時,新疆駐軍共有38700多人,僅北疆駐軍就達31940人,南疆只有6760多人。其中,北疆的伊犁作為全疆最大的軍事基地,駐軍達14040人。而如此規模的軍隊長期駐守北疆,需要大量軍糧,在當時運輸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就地屯墾就成為首要選擇,而且由于北疆有大片荒地可供開墾,客觀上為屯墾提供了便利。至此,清王朝拉開了大規模屯墾開發北疆的序幕。為加快北疆的開發,清政府開始從內地遷徙大量的滿、漢、達斡爾等族民眾來北疆墾荒,依次建成了巴里坤墾區、烏魯木齊墾區、塔城墾區、伊犁墾區等規模較大的墾區。當時清朝在新疆共有24個墾區,其中北疆14個,南疆10個。屯丁共有12.67萬人,其中北疆屯丁9.1萬人,占屯丁總數的71.8%,南疆屯丁3.57萬人,不到屯丁總數的30%。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清王朝屯墾重在北疆,兵屯、民屯、犯屯大都集中在北疆,開墾耕地面積上北疆也遠多于南疆,由此北疆的農業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特別是內地漢族軍民把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帶到北疆,大大提高了北疆農業開發的生產力。而清政府最初在新疆實行民族隔離政策,嚴禁漢族人進入南疆生產經營,導致南疆生產工具簡陋,生產技術落后,農業發展開始落后于北疆,這也促使長期以來北疆比南疆落后的局面得以扭轉。北疆屯墾開發的同時,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商業貿易的繁榮,北疆以烏魯木齊、伊犁為代表的一批城鎮逐漸興盛起來。伊犁原是一片“空曠之地,并無城垣”③,從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起,隨著駐兵與興屯,陸續建成以首府惠遠城為中心,以惠寧、綏定、廣仁、熙春、瞻德、拱宸、寧遠、塔爾奇為衛星城的伊犁九城。據《西域聞見錄》對烏魯木齊的記載:“字號店鋪,鱗次櫛比,市衢寬敞,人民雜輳,茶寮酒肆,優伶歌童,工藝技巧之人無一不備,繁華富庶,甲于關外?!弊阋姰敃r烏魯木齊的繁榮興盛。此外,戶民云集的昌吉、呼圖壁、瑪納斯等城鎮也迅速興起。清王朝后期,清政府開始推行“新政”,新疆積極響應,并開創了新疆的近代工業及教育?!靶抡睂嵭泻螅陆破鹆伺d辦近代工礦業的高潮,開啟了新疆工業的近代化進程,一批帶有近代工業性質的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以及商辦的各種采礦、冶煉、鑄造等工廠企業建立起來,如和田、塔城、烏魯木齊等地的金礦,拜城、焉耆、庫車等地的銅礦,吉木薩爾的鐵礦,烏什的鉛礦,烏蘇的銀礦,獨山子等地的油礦等都在這一時期得到不同程度的開采。但由于生產技術落后,整體成效不大,其中發展規模較大的是北疆塔城喀圖山金礦、獨山子油礦,而且北疆在資金、技術、人才、交通等方面都優于南疆,因此這一時期的新疆工業主要分布在北疆。在教育方面,新疆政府開始開設新學,創辦近代教育。如為培養俄語翻譯人才,在烏魯木齊設立了“俄文學館”,而伊犁設立的養正學堂還首次派遣學生到俄國、中亞一帶的阿拉木圖等地留學。據統計,從1907年到1910年,新疆共開辦各式新式學校數十所,在校生達4000余名。而其中絕大部分學校集中于北疆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南疆的學校教育由于受到當地經文教育的阻擾,效果不及北疆??傊?,清政府實施“重北輕南”的治疆戰略,推動了北疆的快速發展,使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逐漸超過南疆,從而對今日的南北疆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民國時期的新疆動蕩和南疆亂局進一步拉大了南北疆差距
民國時期,新疆受制于動蕩的時局而整體發展趨緩,甚至在一定時期出現倒退。盛世才統治時期實行的親蘇親共“六大政策”,以及20世紀30年代初的南疆動亂是南北疆經濟社會發展差距逐步擴大的直接誘因,而其實質上體現的是這一時期穩定因素和地理區位因素對南北疆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民國時期,新疆局勢動蕩,政權更迭頻繁,先后經歷了楊增新(1912~1928年)、金樹仁(1928~1933年)、盛世才(1933~1944年)、國民黨政府(1944~1949年)等統治時期。同時,外部勢力滲透與內部分裂勢力交織在一起,內外交困,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惡劣。楊增新、盛世才統治時期,由于政局相對穩定,尤其是盛世才統治時期,在其主導的二期三年計劃的帶動下,新疆經濟社會發展面貌大為改觀,各項事業達到民國時期的高峰。這一期間,由于盛世才實行親蘇親共的“六大政策”,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援,而北疆具有天然的地理區位優勢,相較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南疆更易得到蘇聯的援助,北疆從而加快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金樹仁和國民黨政府統治新疆時期,由于戰亂頻仍,政府無暇顧及新疆經濟社會的發展,因而這兩個時期新疆的發展較為緩慢,甚至出現了停滯和倒退,南北疆經濟社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相比較而言,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由于南疆爆發了持續的反對金樹仁的起義暴動,以及建立分裂割據政權,使得南疆時局動蕩不堪,經濟社會遭受重大破壞。如1933年11月,“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在喀什成立,為了維護其統治和軍費開支,該分裂政權更加殘酷地剝削、壓迫南疆各族民眾,攤派錢糧、苛捐雜稅、征發勞役,致使南疆田地荒蕪、物價飛漲、經濟蕭條,同時還施行極端的伊斯蘭教法,制造民族矛盾和仇殺,南疆氣氛異常緊張。此外,甘肅軍閥馬仲英趁新疆動亂入疆,在與盛世才交戰中兵敗下南疆,在其南下過程中攻城略地,燒殺掠奪,如,其部下馬虎山割據和田地區,向其所屬且末縣每戶居民每年強征90個銀元的掠奪性稅收,迫使三分之一的居民棄家外逃,④加劇了南疆的混亂局面。在不斷的戰亂和殘酷的剝削下,南疆經濟面臨崩潰。雖然這一時期北疆也經歷了動蕩,但相對較為穩定,在盛世才的統治下,北疆很快步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傊?,這一時期北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而南疆則進一步弱勢化、邊緣化,北疆經濟社會的近代化進程快于南疆,這從南北疆農業、工業以及教育的發展情況中可以得到印證。1.農業方面。民國初年,楊增新繼續在新疆發展屯墾事業,他曾在《補過齋文牘》丁集中寫道:“竊以新省財政困難,游民眾多,非從墾荒殖民入手,別無良策?!睘榘l展屯墾,楊增新積極組織軍民開荒,并把大量的無業游民安置到開荒大軍中,同時做好水利的開發建設。在其統治時期,新疆的耕地增加了140多萬畝。表21914~1915年南北疆部分縣耕地面積變化情況⑤指標年份區域縣市名稱耕地面積(畝)1914年1915年北疆的部分縣迪化縣169200169200伊寧縣265396.44343456塔城縣43218.2943220南疆的部分縣庫車縣697886703709溫宿縣423295423266從表2南北疆部分縣的耕地面積來看,民國初年,南疆耕地面積要遠大于北疆,說明南疆的農業生產占有較大優勢。另外,隨著屯墾的開展,南北疆耕地面積整體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長。到盛世才統治時期,為恢復發展新疆經濟,盛世才領導的省政府制定了三期三年發展規劃,開始有計劃地發展新疆農業。期間,盛世才大力發展屯墾事業,并建立屯墾委員會專門管理全疆的屯墾事務,與此同時,積極興辦一批近代農場,主要分布在迪化、奇臺、昌吉、綏來、伊犁、阿山等北疆地區。另外,盛世才實行親蘇的外交政策,在農業發展上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援助。由于北疆靠近蘇聯,在農業機械和技術的引進、推廣上有著地緣優勢,因此盛世才統治時期,北疆的耕地面積迅速擴大,其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已經超過南疆。表31937年迪化、庫車兩地耕地面積情況⑥指標縣市名稱耕地面積(市畝)迪化2550000庫車1080000表3雖不能全面反映當年南北疆耕地面積的總體狀況,但從南北疆農業發展較有代表性的迪化和庫車兩地的耕地面積比較來看,此時的迪化由于運用了從蘇聯引進的農業機械和技術,耕地面積增長迅速,遠大于同時期的庫車,而這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當時南北疆農業發展的差異。表41943年南北疆部分地區糧食畝產情況⑦區域糧食畝產(市石)北疆迪化區0.73伊犁區1.04塔城區0.87阿山區0.86南疆阿克蘇區0.46喀什區0.941943年,全疆糧食平均畝產0.63市石,⑧從表4我們可以看出,北疆的迪化區、伊犁區、塔城區、阿山區等地的畝產均高于全疆平均水平,而南疆的阿克蘇區糧食畝產遠低于北疆的幾個地區,喀什區作為當年南疆畝產最高的地區也低于北疆的伊犁區。從整體上看,南疆的畝產平均水平遠低于北疆,說明南疆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于北疆。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北疆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據統計,塔城區1939年有農機6661架,1942年末達到2萬多架。伊犁區1941年末16209架,1942年末達19914架。⑨而同一時期,南疆擁有農機量較多的阿克蘇區1940~1942年總共購進農機1179架,瑏瑠與北疆相比差距較大。由此可見,南北疆農業機械化水平差距巨大。此外,在設置農業機構上,南北疆也不平衡。第一期三年計劃的農業發展計劃中,所設農牧場、試驗場、測候所都在北疆地區?,仮灛媽嵤┻^程中,在迪化區、伊犁區、塔城區各設4處農業機構,阿山區設3處,而全疆共完成27處,北疆就占55.56%。第二期三年計劃在迪化區、伊犁區各設4處農業機構,塔城區設1處,阿山區設2處,全疆共設17處,北疆占65%?,伂將灹硗?,北疆各農牧場均于1934~1936年建成,而南疆1936年后開始籌建,至1940年才建成。瑏瑣到國民黨統治時期,由于戰亂復起,南北疆農業都遭受了較大的破壞,但整體來說,北疆的農業發展水平要高于南疆。2.工業方面。經過楊增新時期的初步發展,到盛世才時期,在兩期三年計劃的推動下,新疆工業獲得了較大發展,工業的近代化進程進一步推進。由于新疆工業發展多數受援于蘇聯,因此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的北疆在整個新疆工業發展的浪潮中捷足先登,其工業發展水平遠高于南疆,致使南北疆工業發展不平衡。表51935年新疆各地工業購機貸款情況表瑏瑤地區工廠數(個)貸款(萬金盧布)比例(%)北疆迪化1332.4740.42伊犁1825.0231.15塔城815.519.29綏來144.98南疆吐魯番21.381.72阿克蘇21.962.44從表5我們可以看出,北疆的迪化、伊犁,塔城三地區工業購機貸款共72.99萬金盧布,占總額的90.86%,而南疆的阿克蘇,購機貸款僅有1.96萬金盧布,只占總額的2.44%。相較而言,北疆工業建設遠遠超過南疆,北疆作為新疆工業中心的地位逐步奠定。經過兩個三年計劃的發展,北疆的工業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這可以從1942年新疆機器馬力的分布比例得到印證(見表6)。表61942年新疆機器馬力分布表瑏瑥地區比例(%)迪化36塔城1.5伊犁10烏蘇52喀什0.5從表6我們可以看出,北疆的機器馬力占到全疆的99.5%,而南疆的機器馬力僅占全疆的0.5%,由此可以推知,南北疆工業發展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南北疆工業發展不均衡問題更加凸顯。3.教育方面。民國初年,由于楊增新實行“愚民”政策,新疆的教育發展極其緩慢,而為了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人才,楊增新不得已開始創辦一些學校,如省立師范學校、省立中學、政治研究所、俄文法政專門學校、醫學傳習所等都是在其統治時期建立起來的,但是這些學校基本都集中于省府迪化地區。金樹仁統治時期,由于教育經費支出驟降,新疆的教育事業發展出現倒退,并且放任經文教育的發展。到了盛世才統治時期,由于其重視發展教育,新疆的各級各類教育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到國民黨統治時期,動蕩的局勢使得新疆的教育事業倒退。但從整體上來講,近代的學校教育在北疆推行得較好,而南疆由于受到宗教勢力的阻礙而近代學校教育效果欠佳,南疆近代教育發展滯后(見表7)。表71949年南疆六縣普通學校與宗教學校數目比較瑏瑦南疆六縣名稱普通學校數(所)學生數(人)宗教學校數(所)學生數(人)莎車縣69125421144530疏附縣6716375452543英吉沙縣609728601013巴楚縣25529041945阿圖什縣235007411019岳普湖縣18253411540合計2625147631211590從表7中可以看出,南疆宗教學校的數目比普通學校的數目多19.08%,反映了南疆宗教教育的盛行,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下,南疆近代的學校教育發展緩慢。通過對南疆農業、工業、教育的發展情況的分析,我們得知,南北疆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逐漸拉開差距,在經歷民國時期后,南北疆經濟社會發展差異變得更加明晰化。
三、新中國成立后南北疆差距進一步擴大
新中國成立后,新疆在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中得到較快發展。在新疆全面發展的同時,區域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日益凸顯,南北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并不斷深化。而造成這種趨勢的主要原因在于南北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歷史根基,即基礎條件因素。正是基于這種發展基礎的不同,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新疆在發展初期確立了優先發展北疆的戰略。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的20多年時間里,新疆主要圍繞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兩大盆地周緣進行開發建設,筑路架橋、興修水利、開荒造田,耕地面積迅速擴大,糧食產量大大提高,農、林、牧、副、漁業得到全面發展。同時還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現代工業體系,一大批工交建商企業涌現,工商貿業日漸繁榮,石河子、庫爾勒等商貿城鎮逐漸興起。這一時期,南北疆經濟均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由于歷史發展的制約和現實政治的需要,新中國成立后新疆的工業體系和商業體系仍然偏重于北疆,在發展戰略和政策上也體現出北疆優先的趨勢,因而經過這一歷史時期的發展,南北疆之間原有的差距進一步拉大。1.北疆農業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南疆。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經濟體制下,新疆農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據統計,1949~1957年間,播種面積由1027.89萬畝增加到1707.75萬畝,增長66.14%;糧食產量由84.77萬噸增加到145.57萬噸,增長71.72%;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7.5%。而1963~1966年間,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5.8%?,伂憿災媳苯r業都得到較大發展。以伊犁和喀什為例,1949年,伊犁州直屬的耕地面積為182.90千公頃,糧食產量115100噸;瑏瑨喀什地區耕地面積為293.75千公頃,糧食產量235392噸。而到1978年,伊犁州直屬的耕地面積達到333.66千公頃,糧食產量436300噸;喀什地區達到441.43千公頃,糧食產量615420噸。瑏瑩由此可以推知,1949~1978年,伊犁州直屬耕地面積增長了82.43%,糧食產量增長了279.06%;而這一時期喀什地區的耕地面積增長了50.27%,糧食產量增長了161.44%。兩者相比較,可以看出,1949~1978年間,無論是耕地面積還是糧食產量,在增長幅度上,伊犁州直屬遠遠大于喀什地區。而喀什和伊犁作為南北疆重要的糧食產地,其農業發展情況往往能夠反映南北疆農業的整體狀況??梢娺@一時期,北疆農業的發展水平要高于南疆。此外,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伊犁、喀什兩地農業發展的相關指標也可反映當時南北疆的發展水平(見表8)。表81978年伊犁、喀什農業發展相關指標情況瑐瑠地區人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元)單位耕地面積機械總動力(千瓦/公頃)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公斤/公頃)伊犁州直屬259.740.41691680.92喀什地區109.840.21861493.05從表8我們可以看出,伊犁州直屬的人均農林牧副漁總產值、單位耕地面積機械總動力,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等指標數據都高于喀什地區,反映出伊犁州直屬的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生產效率高于喀什地區,農業發展效益好于喀什地區。2.重在北疆的工業體系建設。新中國成立后,新疆工業發展較為落后,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工業和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由于工業發展對資金、技術、交通等因素的要求較高,而當時國家和新疆的經濟都較為困難,在投資有限的情況下,最終把工業發展重心放在開發和投資環境較好的北疆。當時新疆的工業主要集中在北疆的烏魯木齊、石河子、奎屯、克拉瑪依一帶,其工業總產值約占全疆工業總產值的60%。新疆具有現代工業性質的第一批企業,如十月拖拉機廠、八一面粉廠、七一紡織廠、葦湖梁發電廠、水泥廠等基本上都集中在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北疆地區,北疆逐歩建立起集紡織、食品、電力、煤炭、石油化工、機械制造等于一體的完備工業體系。如此的工業布局在造就了天山北坡經濟帶輝煌的同時,也拉大了南北疆工業發展的差距。直至今天,北疆經濟在新疆經濟體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以工業發展較好的烏魯木齊和巴州為例,1978年,烏魯木齊的工業企業有617個,工業總產值82033萬元。而同一時期,巴州有工業企業234個,工業總產值11832萬元。由此可以看出,烏魯木齊的工業企業多,產值總量大,發展實力要遠強于巴州。由此也可以推知,北疆工業的整體發展要優于南疆。3.重在北疆的教育體系的建立。新中國成立后,新疆地方黨委和政府依照“文化教育應為人民大眾服務,為民族團結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方針,大力發展新疆教育,特別是少數民族教育事業,興辦各類學校,組織力量編輯出版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錫伯等民族文字教材。據1965年統計,全區共有高等學校10所,在校學生7740人;中等專業學校57所,在校學生14858人,其中師范學校14所;普通中學339所,在校學生121771人;小學7015所,在校學生1039027人。至1975年,新疆完成全部少數民族中小學教材的出版工作。新疆的教育事業,特別是少數民族教育事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由于南北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南北疆教育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也不盡相同。北疆經濟較發達,財政收入較高,教育投入相對較大,師資較為充足,教育發展保障較好,教育發展水平較高;而南疆經濟發展落后,財政收入較低,教育投入長期不足,師資短缺,教育發展的保障性差,教育發展水平較低。以伊犁州直屬和喀什地區為例,1949年,伊犁州直屬普通中學在校生1062人、小學在校生35224人,平均每萬人中有中學生26人、小學生863人;喀什地區普通中學在校生124人、小學在校生49337人,平均每萬人中有中學生不到1人、小學生325人。1978年,伊犁州直屬普通中學在校生94307人、小學在校生263107人,平均每萬人中有中學生649人、小學生1810人,分別是1949年的88.8倍、7.47倍、24.96倍、2.1倍;喀什地區普通中學在校生84270人,小學在校生288286人,平均每萬人中有中學生392人,小學生1343人,分別是1949年的679.6倍、5.84倍、392倍和4.13倍。比較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的20多年,伊犁州直屬和喀什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從平均水平上來看,伊犁州直屬教育的發展水平要高于喀什地區,而這也反映了南北疆教育發展水平的整體態勢。因此,總的來看,在整個新疆的教育體系中,北疆教育占有重要地位。這一時期,南北疆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的進一步擴大造成的不良后果主要有二:一是改革開放,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強調效率的發展理念使得基礎條件良好的北疆發展優勢更加凸顯,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發展較快,而基礎條件薄弱的南疆則在經濟發展中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缺乏競爭力,發展緩慢,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區域間發展不均衡的趨勢。二是嚴重失衡的南北疆發展環境,給改革開放后新疆的社會穩定尤其是南疆的穩定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四、結束語
通過分析南北疆區域發展差異的歷史形成原因,我們可以認識到,今天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北重南輕”格局的形成,與清代至改革開放前這段歷史時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國家戰略因素、穩定因素、地理區位因素以及基礎條件因素都曾對南北疆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影響,既有單一因素在某一時期起主導作用,也有多種因素在某一時期的綜合體現。時至今日,這些因素仍是深刻影響南北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需要國家及自治區在制定南北疆協調發展政策時予以重點考慮和權衡。從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南北疆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實際上在不斷拉大,呈現出經濟學上所謂的“馬太效應”現象,而這種差距無疑對整個新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了較為消極的影響。從長遠來看,南北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大勢所趨,但這種差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又必然存在。在新的歷史時期,尤其是在國家西向戰略的布局下,新疆作為未來國家新的戰略增長點,必然要改變以往非均衡化的發展思維和戰略。只有大力發展南疆經濟、提高其文化水平,加強民族團結與融合,推動南北疆經濟社會均衡、協調發展,才能為新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長治久安提供長效而堅實的保障。
- 上一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
- 下一篇:農村經濟的行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