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縮影映射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10-25 11:12:20
導語:經濟全球化縮影映射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科技教育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中外經濟合作與交流夯實了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助推了經濟全球化;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友好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中國制造的成功范例錘煉了多維的人力資源架構,彰顯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理念。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創造
經濟、文化、教育交流逐漸深入,中西經濟發展互利互惠,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本經營理念傳播日益廣泛,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漸趨完善,這些不僅為經濟全球化夯實了人文交流基礎,助推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與創新,而且為提升人力資源的品位打開了突破口。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成就了張瑞敏、任正非、馬云、馬化騰、李彥宏、劉強東等一大批商業精英;科學文化教育領域人才輩出,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莫言,教育家李吉林、李鎮西、劉京海,還鍛造了一大批大國工匠和各行各業的行家里手,真可謂經濟搭臺錘煉了多維的人才資源架構。
一、經濟全球化背景分析
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思想[1],這一中國理念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多次寫入聯合國相關文件,成為引領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面中國旗幟。1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提出助推經濟全球化。提出要“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2]。這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在經濟領域就是堅持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經濟全球化勢不可當,各國商品通過價值鏈、產業鏈相互結合、互為依存。不同國家與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只有堅持創新驅動,進一步釋放人力資源紅利和創新活力,維護世界多邊貿易體系規則,在世貿組織框架內構建開放型經濟體,才能逐步改變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不利局面,把經濟良性發展的蛋糕做大,做得更加有品位、有吸引力。同時,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分好蛋糕,推動各經濟體共同協調發展。2打造經濟持續發展的全球伙伴關系。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在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舉足輕重,在發展中國家引領潮流。2017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77923億元,比上年增長14.2%[3]。其中出口153321億元,進口124602億元。國家統計局表示,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GDP增長6.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中國2017年GDP達到82.7萬億元人民幣,按當時匯率折合12萬億美元左右,占世界經濟比重的15%左右,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的40年不變,得益于中外交流的順暢與便利,更得益于打造經濟全球化的伙伴關系取得良性進展。在多年的中外經濟交流與合作中,中國經驗值得分享:一是堅持大國協調合作,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中俄要筑造堅實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在經濟互補、政治互信、安全協作支持方面開展務實合作;中美要建立長期健康穩定的關系,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擔當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全球經濟繁榮的大國責任;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仍需鞏固,兩大市場、兩大文明要有效契合。二是金磚國家伙伴關系仍需強化。要做好金磚國家經濟戰略對接,開啟金磚國家合作第二個“金色十年”。三是建立以鄰為伴的和諧周邊關系。要讓更多的鄰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搭上中國“一帶一路”經濟快速發展的便車,真正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要倡導共商共建共享,深化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2016年一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就達6.3萬億元人民幣,不僅給相關國家帶來了相當數量的就業,也對激活國際貿易和投資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中國制造有章可循
2015年6月15日,中國政府提出《中國制造2025》,這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這個戰略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目標就是促進中國制造業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制造強國行列。1走制造強國之路。制造業是立國興邦之本、經濟振興之器、富民強國之基,對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科技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意義重大。總理多次強調,中國經濟發展根本靠改革創新,要繼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面向市場,貼近需求,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力。從大到強,就是在打造中國制造業的品牌。中國把制造當成國家戰略時,就會把制造業變成國家生態體系建設,進而在經濟、社會、法律、生態環保等方面構建起堅實的立體品牌框架。中國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在營造一種創新創造的民族文化。中國在文化理念、政策導向、法律法規、品牌構建、服務體系、科教與藝術等全口徑致力于創新之際,也正是中國國家品牌形象樹立之時。《財富》世界500強2018年排行榜中,中國企業上榜120家,其中前五名中有3家中國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2網絡經濟成為理念創新的“立交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我國在網絡技術層面進步迅速,高性能計算機、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芯片、移動支付、5G網絡等已走在世界前列。李彥宏作為百度創始人,終于把轉型升級的制高點放在人工智能上。百度作為擁有4萬員工的巨人企業,對尖端科技的探索正是其發展前行的必由之路。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世界經濟互聯互通,華為、海爾等一大批中資企業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落戶生根,為當地提供高質量的產品與高滿意度的服務。阿里巴巴集團、京東商城等電子商務公司經營世界許多國家的商品,為中外用戶享受世界經濟發展成果提供便利。3華為發展的兼收并蓄。當任正非入選2005年美國《時代周刊》雜志“全球100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榜”時,喬布斯、默多克等商界精英作為時代巨子并列入選,他們同時成為當時企業發展的領跑者。《時代周刊》這樣評價任正非:“他在1987年創辦了華為公司,這家公司已重復當年思科、愛立信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發展歷程,如今這些電信巨頭已把華為視為‘最危險’的競爭對手。”[4]229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鐘情于IBM公司先進的管理策略,汲取其科學管理企業的精髓。在集成產品研發進程中,企業領袖與研發核心團隊合力公關,用質量第一的標準去迎接市場檢驗和反復評估,從而贏得國內外廣泛的市場空間和客戶信譽度。在多年的產品研發和推廣過程中,以前瞻的視角和誠信度,扎根香港、開拓俄羅斯、推進拉美和非洲、征戰歐美,在強大的歐洲市場和美國硅谷占有寶貴的一席之地。華為以優者必勝的理念戰勝思科等強大的公司,在國內市場產品占有率勝過蘋果公司,贏得國人良好的滿意度。華為從弱到強的進程中,用薪酬激勵法、平臺激勵法、競爭淘汰法等契合當時市場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敢打勝仗、能打勝仗的“華為人”,并且積累了先進的人才成長經驗,可以概括為七方面:一是投資決策與產品研發水乳交融;二是跨部門、跨團隊人力資源整合;三是依托市場檢驗評估與需求競爭優化產品質量;四是異步研發精準對接助推上市;五是節省研發時間,提高研發效率;六是信息協調共享,相互協作,優化供應鏈整體績效;七是注重操作流程的完整流暢。華為在踐行這些先進的管理理念中實現了企業文化、經濟效益大幅度提升。上述管理經驗的實踐與洋為中用,促進了華為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2015年末,華為在美國授權的專利數量超過5000件,向蘋果公司發放專利許可769件,同時得到蘋果公司98件專利許可項目。全球100多家企業采用了華為產品和解決方案,其中全球50強運營商就有35個[4]303。華為的接入網絡、光纖傳輸、下一代網絡技術及安全均處于世界科技領先行列。4借鑒德國制造的高精尖。德國從汽車到家用電器,其產品質量及服務的非凡品質在國人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德國科技與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彰顯了歐洲經濟發展的美好愿景。梅塞德斯—奔馳、寶馬、西門子、阿迪達斯等世界級品牌,早已成為德國制造品牌的杰出代表。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1990年在其著作《國家競爭優勢》中說,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深度與廣度,這是德國的競爭優勢[5]。隨著新能源、生物科技、納米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德國的競爭優勢更為明顯。德國作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2011年出口額就高達14080億美元。奔馳公司生產的汽車彰顯著活力、品質和時尚;寶馬公司成功演繹了“舒適快捷的駕駛樂趣”;西門子公司擁有57000項專利,其產品在中國擁有良好的信譽和知名度。德國是擁有眾多先進技術和品牌企業的科技強國,其創新發展之路啟示著“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有效實施。德國的人才成長模式啟示我們:一是德國工匠的創造意志與活力;二是創業者為子孫創造經濟成長血脈的堅定動力,堅信企業長期成功,避免短期投機行為;三是低調的生活方式固化了企業家向世人傳遞產品的高質量與可靠性;四是創造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產品與服務,從而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中國只要精細地打磨就會歷練大批大國工匠;堅持質量第一將贏得八方合作共贏的廣泛空間;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追求無處不在的人本化服務才能把中國的品牌做大做強。
三、打磨契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1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從幼兒園到大學,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在立德樹人,在與人為善、上善若水的價值追求中,為各級各類人才成長固化道德的堅守與追求。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價值準則來說,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愛國就是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為國家服務;敬業就是恪盡職守、服務社會與他人;誠信就是誠實守信、一諾千金;友善就是友好尊重、互幫互助;歸結起來說,就是我們的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為誰服務的問題。從愛國敬業的角度來說,任正非、張瑞敏等企業精英創立了民族品牌華為和海爾,更好地服務人民、普惠世界,讓更多的中國人有了就業創業的平臺,共享生活的方便快捷和現代信息技術成果的滋養,他們對事業發展的堅韌品格,對報效國家的義無反顧,可以說是愛國敬業的標志性人物。談到誠信,1985年,張瑞敏砸毀76臺有缺陷的冰箱,1988年帶領海爾獲得中國電冰箱史上第一枚質量金牌,堪稱誠信的代言人。友善是對每一名公民的共性要求。教師要教書育人,善待學生;志愿者要踐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每一個人都應在大愛無疆沃土中尋找道德的最高境界。2在成功企業發展歷程中建構人才培養新模式。海爾目前擁有全球7萬多名員工。張瑞敏人才培養模式是“人單合一”,人就是員工,單就是用戶。企業轉型為開放的企業平臺,只有平臺主、小微主、創客三類人,企業里取消了層級。2017年海爾營業額2419億元,同比增長20%。“人單合一”模式在2015年被評為哈佛師生最受歡迎的案例。“人單合一”遵循人的價值第一,釋放人的創造活力,為人們實現自我價值搭建了最好的平臺。任正非遴選人才的理念:潛力第一、經驗第二[4]305。華為員工從1987年的6人發展到2007年的近7萬人,任正非推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包括:一是信守承諾,無論碩博還是本科畢業生,不受年齡、工齡限制,只要業績卓越就有晉升加薪的機會;二是倡導集體主義觀念,嚴禁裙帶關系,號召年輕人自我批判、脫胎換骨、實現個人思想飛躍;三是倡導“知本主義”企業文化,很好踐行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四是完美的績效考核體系,將員工的累積績效與從業行為納入職業能力等級標準認定之中。3創新教育機構多維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念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中,培養契合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已成為辦學共識。雖然教育的“傳道授業解惑”的科學性毋庸置疑,但其與社會發展需求還有一段距離,還有別于就業創業領域對人才錘煉的接地氣。教育機構傳播的人才規格要求、從業理念,將長期影響人的發展歷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教育機構人才培養模式應著重在以下三方面創新:一是創新思維訓練。思維是一個人智力因素的核心,是認知事物本質并洞悉其精髓的重要載體。中小學可以訓練多角度思維,大學同樣可以探索寬視角求解問題之道。二是創造創業能力培養。從小學到大學本科四年總計16年的教育中,一個人文化素養逐漸提升,大多數學生的創造創業能力逐步得到激發,有些人由潛在的形成階段升華到創造創業的參與者、引領者,也有極少數人缺少創造精神和創造本領。大學畢業生通過在職業崗位的躬身實踐、耳濡目染、團隊協作、探索攻關,把更多的創造可能變成現實。實踐就是催化劑,在方案設計、產品制造、營銷推廣、客戶體驗反饋等諸多環節,甚至引資融資等過程都為創造和再創造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因素,使得創造有了檢驗成效的平臺。中國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人人皆可成為創造創業的主人。學校與企事業單位聯手,加大實驗實習實訓力度,增加課時,開展競賽,建立孵化器,搭建良好創造創業平臺。找準學生創造創業的切入點,把學生興趣特長轉化、提升、催化為創造的項目。教育工作者當好千里眼、向導、導師,激發創造創業的火花競相涌流。三是教育工作者自身創新創造素養的提升。一位大學教師教育教學之余當微商,年收入30萬元,是其本職工作收入的3倍。在管理網店的過程中,學會營銷策略、與不同客戶交往的禮儀、為人處世之道,更時刻用誠信經營和良好的售后服務贏得點贊,享受電子商務成功帶來的樂趣,這種創業模式就是海爾“人單合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詮釋。一個有創造力的教師是學生創造的精神之源。這樣的教師富有創造思維和創造活力,走在現代信息技術領域和相關專業領域的前沿,在教學科研領域都是求新求變的。通過校本研修、網絡交流、專家引路、傳幫帶等多渠道修煉校長和教師,引領他們契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帶動學生一道創造,從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經濟全球化帶動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個性化,也為“中國制造2025”帶來難得的機遇和各種挑戰。中國既是世界經濟振興的發動機,又是供給優質人力資源的集散地,更是最強有力的消費大國,與世界經濟發展依存度日益提高。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們既需要培養國際化、專業化的高技能人才,也需要享譽業界的行家里手。通過我們不斷地自我創新,打造中國品牌和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從而推動中國精神、中國方案、中國形象在國際舞臺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黨的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9—99.
[2]中共中央宣傳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89—300.
[3]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國家統計局網,2018.
[4]孫力科.任正非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5]阿蓋什•約瑟夫.德國制造[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6:推薦序二.
作者:裴卓慧 單位:湖南大學
- 上一篇:初中體育鍛煉理想與現實及干預策略
- 下一篇:國際經濟學全球采購研究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