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經濟轉型升級路徑
時間:2022-06-05 09:17:16
導語:小農經濟轉型升級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特色小農經濟有著獨特的結構與功能,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各級政府應助力小農經濟轉型升級,為小農經濟發展提供組織保障與社會服務,夯實小農經濟基礎,要善于利用產業集群與電商平臺,為小農經濟發展拓寬路徑,更要優化土地流轉與家庭農場制度,落實普惠金融與政銀聯姻,為小農經濟轉型升級化解融資堅冰。
關鍵詞:小農經濟;轉型升級;政府
在歷史長河中,小農經濟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雖然具有分散、封閉、落后、保守等特點,但在特定歷史時期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產生巨大變化,小農經濟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社會環境,如何助力小農經濟轉型升級,成為各級政府、社會、人民群眾面前的難題。在新時期,政府要堅決扛起轉型重任,為小農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扎實的組織保障和社會服務,幫助小農經濟主體合理利用產業集群與電商平臺,尋求新的發展方向。同時,政府應制定和優化土地流轉與家庭農場政策,注重培育新型市場主體,更要落實普惠金融與政銀聯姻,解決小農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資金難題。在多措并舉的前提下,小農經濟將完成轉型升級,在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上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小農經濟的發展困境
由于我國存在人多地少的現實矛盾,以及傳統的男耕女織的經濟方式的影響,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以種糧為主的小農經濟已漸漸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表現形式。小農經濟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一直保持較好的連續性,有存在的歷史必然性。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部分地區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目的就是激發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加速現代化發展進程。至此,小農經營模式已不再是農民家庭的唯一收入來源,小農經濟的積極作用由于農民家庭非農業收入的增加而日益弱化,受到了諸多方面的嚴峻挑戰。首先,在目前的社會經濟環境下,農民僅依靠小農經營模式帶來的收入難以保障基本生活質量,而且隨著社會城鎮化發展,選擇進城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數量大幅增加,農業種植的主要群體老齡化趨勢日益凸顯,而且這部分群體由于年紀較大、缺乏專業的科學種植理論知識,比如過度使用化肥、抗生素等化工產品,農業生產欠缺科學性,致使農業發展陷入困境;其次,小農經濟最主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土地分散,農戶缺乏現代化的管理經營技術,而且投資農業先進生產設備的資金能力較為有限,難以發揮出農業種植的規模效益,此種情況下,小農經濟帶來的收入較低,因此農戶會由于務農收入不高而降低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極大地阻礙了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最后,由于小農經濟中的經營單位主要是家庭自主經營,呈現出小規模、分散化的特點,因此農戶家庭經營風險較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也相對限制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盡管我國實施了各項惠農政策補貼,但是對于農業生產的激勵作用仍有待提升。
二、新時代小農經濟轉型升級策略
1.以提供組織保障與社會服務,為小農經濟轉型升級奠定扎實基礎。當前,農村地區人口外流現象十分嚴重,諸多農村青年更樂于選擇城市生活,小農經濟主體以中老年群體為主,他們能力薄弱、資金實力有限,甚至無法在市場中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基層政府組織應承擔起相應責任,為小農經濟主體提供組織保障和社會服務,在農業生產上發揮組織作用,滿足小農經濟主體需求,幫助小農經濟主體克服困難。一方面,滿足小農經濟主體實際需求,基層政府既要承擔起自上而下的資源分配責任,將國家助力小農經濟發展的政策、資金、基礎設施分配到位,打通惠農的“最后一公里”,將國家福利落到實處,比如修建農業水利工程、發放扶貧補貼,確保小農經濟主體能夠享受國家福利待遇,感受到國家對于小農經濟主體的重視與關懷。另一方面,構建符合小農經濟社會化服務,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是分散,基層政府應探尋與成千上萬小農經濟主體對接方式,為小農經濟提供社會化服務。目前,小農經濟最大障礙在于農業生產,依靠農戶自身無法選購良種、農藥以及農業機械設備,基層政府應與農產品企業、農機企業簽訂團購合同,幫助農戶以更為低廉的價格選購到優質農種與農藥,節省農戶農業生產成本,防止農戶在種子選擇、農藥選擇遭遇欺詐。2.以構建產業集群與電商平臺,為小農經濟轉型升級擴寬發展路徑。在新時期,社會經濟朝著市場化方向發展,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受市場因素影響強烈,小農經濟由于自身規模局限,一旦生產要素價格產生波動,就會給經營者造成重創,甚至對我國農業生產的持續性產生一定影響。基層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著手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小農經濟朝著產業集群方向發展,提升農產品產業鏈競爭力,并利用電商平臺,打通農產品市場營銷快速通道。一方面,構建農產品產業集群化發展模式,基層政府應結合本區域農業優勢,鼓勵農戶種植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品,在廣大農村設立農產品加工站,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助力農產品生產“訂單式”發展,以產業集群的方式克服小農經濟薄弱之處。另一方面,打造農業電商發展平臺,近年來,以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為主的電商平臺極為關注農業產業,推出農產品銷售專區,注重農產品、農副產品、農產品包裝市場營銷工作,為農產品市場開發奠定基礎。基層政府及農業部門應尋求與電商平臺合作,打造本區域農產品優質品牌,引入龍頭企業,指導農民依照要求進行農業生產,并負責農產品收購工作,改變傳統農民“靠天吃飯”現狀,降低農業生產風險。3.以優化土地流轉與家庭農場,為小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型主體。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開始出現“空心化”現象,能夠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銳減,勞動力明顯不足。在實際走訪和調查的過程中,諸多地區的土地開始荒廢,呈現“有地無人種”現象,既影響農民的土地收益,也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對此,我國開始實施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希望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農業,借助轉包、入股、租賃等多種方式,鼓勵農民讓渡土地經營權,將土地交由承保主規模化經營,既增量農民的土地收益,也防止出現土地荒廢的現象。同時,部分地區也著手開始實施家庭農場,并輔以財政、稅收、保險等多種優惠政策,減少家庭農場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困境。一方面,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穩步進行,土地流轉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是現代化的一種有效嘗試,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穩步進行。當前,我國諸多地方政府已經建立土地流轉市場,設定土地流轉規則,確保土地流轉合理合法,平衡雙方權利與義務,不斷促進土地流轉市場更加完善。同時,政府也要構建土地流轉擔保機制,化解土地租賃大戶轉嫁經營風險,確保農戶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此外,為減少土地流轉產生農民失地現象,政府需要完善一系列保障服務,比如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防止農民失去土地之后產生憂慮和擔心,借助這些保障政策,激發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勵建立家庭農場,家庭農場是小農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式,在部分地區,農民的收入極為有限,難以依靠自身完成規模化經營,家庭農場投入偏低,能夠實現初級商品化經營,為農民創造更多的農業收益。同時,現行立法應確定家庭農場的法人地位,明確家庭農場注冊登記制度、合理設定家庭農場審查標準,適度放寬家庭農場準入門檻,提高小農經濟向家庭農場的轉化率。同時,基層政府應加大對家庭農場扶持力度,尤其是在稅收優惠、農業保險等方面給予適當支持,降低家庭農場發展成本。此外,基層政府應加大科技扶持力度,鼓勵家庭農場與農業科研院校達成合作,鼓勵專家深入家庭農場,應用最新科研成果,提高家庭農場科技含量。4.以落實普惠金融與政銀聯姻,為小農經濟轉型升級化解融資堅冰。普惠金融是我國重要的惠農政策,旨在幫助弱勢群體獲取相應的金融服務,為小農經濟經營主體注入資金,打破經營者“貸款難、貸款貴”的尷尬境地。為全面做好鄉村振興支持工作,黨中央要求各級政府做好普惠金融政策,為小農經濟轉型升級提供資金支持,為農戶享受金融服務創造最大便利。同時,基層政府也應積極聯手商業銀行,逐步解決小農經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現象,喚醒“沉睡”資產,為農業金融信貸服務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一方面,全面建立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國有商業銀行應利用資金實力,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比如打包貸款、聯合貸款,將更多資金用于涉農領域,各級農業銀行、郵政銀行也要提高服務質量,充分發揮布局廣泛、信貸服務便捷等優勢,設立符合農民需求的信貸產品,滿足“高頻率、低額度”的金融信貸需求。同時,地方政府應出臺普惠金融政策,要求涉農貸款精簡流程,提升服務效率,做到“辦理快、服務快、放款快”,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切實讓經營主體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此外,基層政府與商業銀行也應開展農業信貸宣傳工作,轉變小農經濟主體對信貸服務的偏見,提高小農經濟主體信貸積極性、主動性。另一方面,鼓勵政府與商業銀行聯姻,隨著黨中央“共建共治共享”政策提出,應積極構建“政府+銀行+企業+基地+農戶”的信貸新模式,由政府提供普惠金融優惠政策,鼓勵商業銀行增加小農經濟主體信貸比例,并適度為信貸銀行提供貼息和稅收優惠,激發商業銀行發放涉農貸款的積極性,推出更多符合農村市場的金融產品,比如“精扶貸”產品,就是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小農經濟主體提供免抵押擔保、財政貼息信貸服務,解決貧困小農經濟主體貸款后顧之憂。同時,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求,應推出“創業貸”產品,鼓勵青年返鄉創業,為小農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1]史明萍.小農經濟的優勢及對城鄉融合發展的促進作用[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1):112-119.
[2]鄭淋議,張麗婧,洪名勇.小農經濟研究述評:幾個重大問題辨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104-111.
[3]周濤.社會性小農:小農經濟發展的社會基礎[J].農業經濟,2019(04):64-65.
作者:羅麗瓊
- 上一篇: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路徑
- 下一篇:高職英語教育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