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會計學課程改革思路

時間:2022-06-09 11:38:54

導語:大數據時代會計學課程改革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數據時代會計學課程改革思路

摘要:本文在回顧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指出當前《會計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重核算方法輕思維模式;沒有抓住會計工作的本質要求;沒有緊貼大數據時代背景。基于大數據時代對會計的影響,提出了改進《會計學》課程教學的建議措施:①把《會計學》設置為通識課;②圍繞會計思維模式這一核心設計課程知識體系;③按照業務財務一體化設計授課內容與練習題;④體現大數據時代對會計的影響與要求。

關鍵詞:會計學;大數據;業務財務一體化

數據是對事物的描述,數據可以記錄、存儲、分析和組合。大數據是IT行業術語,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需要運用新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處理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會計的主要職能是用數字反映企業經濟業務,進行核算與監督,這與大數據的主要功能是一致的。最早提出“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是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麥肯錫稱:“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贝髷祿r代要求我們必須摒棄孤立工作理念,更多地進行跨部門合作,同時將財務工作前置延伸,與銷售、研發、采購、制造、倉儲、人力資源等部門協同作戰,通過規范的內部控制和統一的大數據平臺將各部門零散的數據整合為一個體系,各部門能共享數據分析的結果。財務人員僅僅通過看財務報表來判斷某個客戶或供應商經營狀況是非常不全面的,還需要多渠道采集信息,綜合反饋。會計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皶媽W”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學生初次接觸會計學科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內容多,知識點細,加之學生普遍缺乏商務常識,理解基本會計術語比較困難,如果一味地固守傳統教學方法,將很難達到預期教學效果。面對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會計學”課程教學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呢?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一)會計教育

楊政等(2012)指出,長久以來我國大學會計教育忽視了對利益相關者價值訴求的響應,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能力定義過程中缺乏與產業界和會計職業界的交流,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無視人才市場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能力需求,向學生傳授的是脫離商業實踐的、情境化的會計規則。張新民、祝繼高(2015)發現,會計學本科生培養(包括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對會計專業人員知識技能需求存在明顯脫節。李百興等(2018)認為,目前的會計教育、研究與實踐脫節,或者過于關注方法與數字,或者迎合會計的固化常識與僵化習慣,而忽視了“會計服務經營”的本質。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要按照會計發展的原理邏輯,探索并遵循真正的會計之道。

(二)《會計學》課程

劉慧鳳、姜蘇娛(2015)提出,適應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改革需要,傳統專業課程要與時俱進地改革,以滿足會計教育職業適應能力和國際交流的需求。裘益政(2008)認為,從“核算型”向“管理型”財會人才轉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計、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方法等多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在眾多會計學核心專業課程中,應選擇《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作為突破口。董必榮、劉海燕(2019)認為,會計學課程定位還比較模糊,常常不區分目標群體,對會計學專業學生和其他非會計專業學生采用相同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定位模糊導致了課程建設本身缺乏針對性。張?。?010)認為,目前大學本科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現狀已難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應充分考慮到各專業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和學生今后在實際工作和研究中對財會知識的需求,使《會計學》的基礎性和應用性能充分展現在學生求學和工作的整個過程中。桂良軍等(2011)認為,經管類專業本科生《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將學習者培養成為合格的會計信息“使用者”,而不是會計信息的“生產者”。學生學習會計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來使用會計知識,參與經濟管理,掌握會計特有的思維方式,注重會計信息的獲取、會計知識和方法在管理中的應用,學會如何把會計作為一種經營工具,運用會計信息做出生產、營銷、投資、融資或其他決策等。江笑云(2015)提出,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應有別于會計專業課程教學,重點應該從企業管理者的角度去引導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會計學,通過對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學習,使其能夠看懂并利用會計信息進行預測和決策。曾月明(2020)認為,如果一味固守傳統教學方法,將很難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提出引導學生選擇價值取向并帶領學生參與“會計事件分析與評論”是“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本質,幫助學生獲取經驗以構建對“會計學”的認識,并培養“問題導向”和“解決導向”的思維習慣是“會計學”課程教學的邏輯起點。

(三)大數據對會計的影響

秦榮生(2015)論述了大數據技術與思維的涵義與特征,對大數據時代會計工作應用大數據思維與技術進行探討,提出建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推進大數據分析平臺建設、提升大數據會計服務能力等若干措施。朱立菲(2018)論述了大數據對會計數據、會計核算與會計職能的影響,提出大數據時代對會計工作的新要求與轉型思路:從財務管理理念向綜合管理理念發展;以人為本,提升會計人力資源效用;加大會計信息化建設,做好網絡安全維護。程平、趙子曉(2014)認為,非財務信息格式種類多且存在大量冗余,“云會計”可以實現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的海量存儲,滿足未來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決策對海量數據的需求。綜上,在新經濟時代,不斷出現經濟業務與商業模式創新,傳統的會計教育已經不能適應變化的發展趨勢?!稌媽W》作為一門啟蒙式和普及性的會計教育課程,對其進行改革勢在必行,意義重大。

二、《會計學》課程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重核算方法輕思維模式

《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往往是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掌握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主要業務技能,提高學生的會計水平和應用能力,為后續課程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老師授課與學生學部分花費在“借貸復式記賬法”的業務核算上,平時作業與期末考試也以編制會計分錄為重點,忽視了會計思維模式與財經素養培育。顏敏(2020)指出,傳統會計學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算能力,即對記賬、算賬、報賬方法掌握。而現有的人工智能或財務機器人恰恰是對這些工作內容的代替。董必榮、劉海燕(2019)認為,在課程內容設計上,我們仍然過分強調會計學學科知識邏輯體系,對社會行業需求和學生需要關注不夠,學生課程學習后記住了一大堆知識和事實,卻難以有效地分析、綜合、應用知識解決現實社會中的問題。

(二)沒有抓住會計工作的本質要求

會計起始于原始人類有了生產剩余后而采用的堆石刻記、結繩計數等計量和記錄方法,這也是“數”的概念出現并得到應用與發展的體現,當時的功能主要是統計。由于數字可以高效、客觀、明確地反映各項事務,可以把無形的轉化為直觀的,有著很強的說服力,采用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后,數字思維就成為了會計思維的核心。把企業的經營過程數字化,每天觀察,就能把握企業經營的關鍵狀態。因此,會計工作的初心就是用數據來準確描述發生的經濟事務。可到了現在,會計變得相當復雜,允許主觀估計的項目過多,導致《會計學》課程的教學忙于講解權責發生制、期末估價等難點,忽視了用數字反映經營過程的本質要求。

(三)沒有緊跟大數據的時代背景

大數據時代思維模式之一是“萬事萬物皆可數據化”??赡壳暗摹稌媽W》局限于賬簿與報表的結構化數據,忽視了業務過程與外部環境等非結構化數據。這便導致會計數據處理僅局限在定量描述數據上,比如金額、數量、重量等,無法對定性描述的數據和碎片化、非結構化的數據進行處理,比如產品型號、顏色或質量好壞等,這樣就造成同一項經濟業務相關數據分別進入了財會人員和非財會人員的信息系統當中。財會人員得到的數據只有描述業務事件的子集數據,而忽略了大量對決策者有用的管理信息,這非常不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確決策。

三、《會計學》課程改革思路

(一)把《會計學》設置成通識課

作為通識課的《會計學》,其教學目標建議是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全面地理解會計的基本原理,掌握運用會計思維與基本方法進行分析與交流的能力,培育與日常生活工作有關的財商與誠信品質。財商指個人或集體認識、創造和管理財富的能力,包括觀念、知識、行為三個方面。財商包括兩方面能力:一是創造財富及認識財富倍增規律的能力(即價值觀);二是駕馭財富及應用財富的能力。財商是與智商、情商并行的現代社會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質。通過對財商的養育,其目的是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在人的一生中,財商、智商、情商形成的最佳時間段是青少年階段。英美等國家從中小學就開始了理財教育,培養孩子的財商。如果把《會計學》設置為通識課,不僅是經管類專業,其他專業也可以選修《會計學》,這與日常生活金融化趨勢是相符的。至于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專業,在后續《中級財務會計》等課程中再補充會計核算技能是完全可行的。

(二)圍繞會計思維模式這一核心設計課程知識體系

原有的課程知識體系一般是先從概念、假設、原則開始,接著再講科目、賬戶與借貸復式記賬法,然后是按照會計核算流程結合業務講解,學生一開始接觸的便是抽象難懂的理論,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會計思維模式主要表現在:①利潤策劃能力,指的是具備賺錢意識,在行動前思考盈利模式,在實踐中優化盈利路徑的能力;②數字分析能力,指的是對數字敏感,擅長進行盈利模式與經營狀況的數字分析,善于利用數字工具推動企業改善管理;③現金規劃能力,指的是具備資金周轉效率意識,善于利用各種資源,不斷提升對現金投入與回收的把控能力;④風險管理能力,指的是具有風險意識,善于預測宏論壇6觀經濟形勢,重視個人誠信與企業信用,適時控制債務比例。由此,我們可以結合具體案例的商業模式與經營環境,從財務報表數據開始講起,穿插概念、假設與原則,再講基本賬戶與核算方法,然后講解各要素經濟業務。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會計問題、思考并解決會計問題,培養會計思維模式。通過案例和具體場景進行思維模式訓練,讓學生從教學案例、具體場景和日常教學行為中感受到社會主流所倡導的會計精神內核、價值立場。只有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與會計能力,讓學生對會計問題進行深度思考,有效分析、評價和創造性地解決會計問題,才能讓學生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按照業務財務一體化設計授課內容與練習題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企業通過自建或共享財務服務中心,運用大數據思維與技術,廣泛搜集生產經營和財務數據,實現一體化的財務和業務核算與分析,使財會人員能通過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得到全面、系統的各種數據,為公司提供及時的財務分析、高效的管理控制和全面的決策支持。《會計學》原有授課基本不講解業務是怎么發生的,直接就到了會計核算,造成財務與業務的割裂,會計提供的信息不一定符合實際情況,更不能指導業務規劃。會計就是用數字反映經濟業務的規律與盈虧平衡的邏輯,業務財務其實是互為表里的一體,所以會計要了解業務,業務也要懂得會計。因此,我們一定要按照業務財務一體化要求設計授課內容、練習與考試題。不可否認,數字在會計學中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利潤、資金周轉率、現金流量還是財務報表,全都與數字有關聯。把企業的經營過程數字化,每天進行觀察,就能把握企業經營的關鍵狀態。學習會計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擅長數學,“對數字是否敏感”才是關鍵。只要擁有“對數字的敏感度”,領會數字背后的深刻含義,不被事物表象所迷惑,就能正確靈活地運用數字分析問題。所以,學習《會計學》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形成對數字的敏感性。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習慣,常常思考“這個數字有什么含義”“哪個數字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在業務財務一體化教學中,要求學生把數據與業務場景結合起來,去思考業務場景中哪些數據最重要最有用,能夠在一堆數據中迅速找到最關鍵的那些數據,以訓練學生對業務數據的敏感性,識別業務的關鍵控制點。

(四)體現大數據時代對會計的影響與要求

在大數據時代,萬物皆可量化,萬事皆可數據化,大多數商業問題,都可以定義為數據可分析的問題,所以企業要進行數據化管理。非結構化、半結構化、碎片化的數據在大數據時代成為會計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提高了會計數據應用價值,也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上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組織作為企業中直接與數據打交道的部門,更應該好好利用這種趨勢所帶來的價值,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有利于決策的信息,從而使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的行為判斷。這就要求會計應該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從多種渠道收集形式多樣的數據,以反映經濟業務全貌,更能克服信息不對稱。因此,在《會計學》教學過程中,除了常規的財務結構化數據外,還要注意如何將非結構化數據轉化為有用的信息。除了編制信息報告外,還要訓練對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的解讀、分析與利用能力,也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控制,比如移動APP、云班課堂等。

主要參考文獻

[1]曾月明.“會計學”課程學習方法論及教學邏輯起點與路徑選擇[J].財會通訊,2020(9):161-164/172.

[2]程平,趙子曉.云會計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及供應商選擇策略[J].會計之友,2014(12):117-120.

[3]董必榮,劉海燕.會計學一流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9(10):75-79.

[4]桂良軍,王風華,李雪芳.經管類本科《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財會通訊,2011(10):46-48.

[5]江笑云.本科院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財會學習,2018(7):208-212.

[6]李百興,付磊,陳敏.改革開放四十年會計回顧與思考———中國會計學會第十屆會計史學術研討會綜述[J].會計研究,2018(9):95-97.

[7]劉慧鳳,姜蘇娛.我國會計教育研究文獻評述———基于比較研究視角[J].會計研究,2015(6):80-86.

[8]秦榮生.大數據思維與技術在會計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5(9):3-10.

[9]裘益政.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管理型財會人才”為目標導向[J].財會通訊,2008(7):21-22.

[10]楊政,殷俊明,宋雅琴.會計人才能力需求與本科會計教育改革:利益相關者的調查分析[J].會計研究,2012(1):25-35.

[11]張健.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差異化教學改革探討[J].財會通訊,2010(10):149-151.

[12]張新民,祝繼高.會計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突圍之路[J].會計研究,2015(8):80-85.

[13]朱立菲.大數據時代的會計工作轉型思考[J].中國總會計師,2018(6):70-71.

作者:葉志鋒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