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學模式在會計課程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1-24 09:54:30

導語:混合教學模式在會計課程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混合教學模式在會計課程教學的應用

摘要:混合教學是當前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以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為目標。文章結合《商業銀行會計》教學實踐對混合教學特征及教學背景進行分析,從創新教學模式、構建教學項目、線上資源運用及雙師共育四個方面開展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并針對教學環節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從優化教學設計、深化課程思政和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診改措施。

關鍵詞:混合教學模式;商業銀行會計;教學實踐

實施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是我國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2019年6月教育部頒布《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為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升職業教育質量,要落實深化教師、教材、教法改革[1]。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各職業院校須不斷提升教師能力,規范高質量教材的使用,并推動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改革,以打造更為優質的課堂。該指導意見為各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明確的政策指引,將推動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改革向更深層次發展。

一、混合教學設計相關分析

(一)混合教學特征分析

1.以學生為主體,更加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況。區別于傳統教育,混合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教學活動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如何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是整個課程設計的關鍵因素。首先,準確認識學情。學情是進行教學目標設定、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基礎,只有在全面分析學生知識技能、認知能力和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才能設定符合學情的教學目標、制定符合學情的教學設計,推進教學地實施。其次,教學團隊需要結合學情,根據學科特色和課程特點組織教學設計,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2.以資源優化整合為手段,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綜合效用。全面整合教學資源是混合教學的突出特色,混合教學更加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結合、線下教學與線上平臺以及教學媒體的融合使用等。混合教學可以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融合,提升學習內容的操作性、實用性;引入在線學習平臺和教學媒體,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化學習時間,支持學生更好地學習,而且可以改善課堂教學形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課程的信息化建設。3.以線上平臺為載體,助推課程信息化建設。混合式教學以線上教學平臺為載體,即混合式教學依賴于一定的學習支持平臺,成熟的學習平臺是保證混合式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2]。混合式教學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形式,通過線上資源的建設和維護,完成課程的信息化建設;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利用碎片化時間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4.以提升教學效果為目的,推動課堂革命。《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要“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3],混合教學模式通過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式開展課堂革命。在教學實踐領域,混合教學模式更加關注“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設計,將混合教學設計與工作過程相融合”,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及崗位職責,通過工作任務分析和工作過程分析進行教學設計,從而實現“學有所用、學能致用”的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二)實踐教學背景分析

1.對標崗位需求,教學內容亟待更新。《商業銀行會計》是金融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郵政代理金融網點培養骨干工作人員,要求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大堂經理、前臺柜員、理財經理等基礎崗位工作[4]。隨著郵政代理金融網點轉型工作的不斷推進,網點各崗位職責也發生了實質性變化,越來越重視財務能力的建設。通過分析網點崗位工作職責及職業能力要求發現,常規教學內容以大而全的通識教育為主,會計核算對象寬泛、涉及面廣,不能聚焦網點工作需求,內容缺乏針對性。同時,由于教材內容更新不及時,與銀行實際財務核算工作脫節現象嚴重。因此,以課本為依托的教學內容存在崗位職業能力與課程內容不匹配的問題。2.對標學情現狀,教學設計急需革新。為了更好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工作,在課前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調研,數據分析(見表1)表明,絕大部分學生已具備相應的業務知識儲備(如,銀行個人業務、對公業務、保險、理財等),形成了一定的業務認知能力、業務操作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但是學生在資金分析、業務管理、差錯處理等方面還存在認知盲區。另外,通過調查還發現該專業學生僅有的財務知識儲備來自《基礎會計》課程,98.4%的學生只具備初級以下的會計理論水平。同時,近75%的學生喜歡操作性的課程,對純理論性教學接受程度較低。商業銀行會計行業性強、專業性強的特性,與學生薄弱的會計基礎、重操作輕理論的學習現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實踐中,表現出學生基礎差、不會學、學不好的問題。

二、混合教學應用與實踐

聚焦郵政金融網點崗位人才需求,在混合教學實踐過程中,創設“五步推進”的教學模式(見圖1),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整合教學資源,將教學項目與崗位職責相對接,創建教學情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依托職教云平臺將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思政教育等方面,與工作過程、學情狀況相對接,開展教學活動。

(一)以學生為主體,創設“五步推進”的教學模式

混合教學模式是學生主體參與和教師主導活動的混合[5],強調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自主性。“學—做—引—悟—練”五步推進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課前完成預學及測驗,改變傳統教學的被動式學習方式。教師根據課前預學測驗結果,機動調整課堂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根據崗位角色按照工作流程進行業務操作、業務分析并生成會計核算,讓學生在工作情景中增強角色代入感、提升獲得感,達到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目的。

(二)發揮業務資源優勢,構建基于工作流程的教學項目

湯百智認為以崗位能力為中心的課程開發,需在職業分析的基礎上,把崗位工作分解成工作職責,再把工作職責分解成若干相對獨立的工作任務,一個工作任務就是一個工作單元[7]。該課程結合郵政金融基層網點崗位需求及行業職業標準,從崗位能力分析出發,按照一專多能的人才需求,構建了教學項目。以滿足支行長、前臺柜員、大堂經理等基層崗位財務能力要求為核心,突破了常規教材大而全的通識教育限制,既能符合現有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又能為學生的職業再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圍繞“如何提升網點人員的財務能力”這一主題,借助銀行業務操作系統,通過教學情景的建立,一方面,引導學生用業務知識學習會計理論,依托業務流程進行會計核算,實施“業務引導,學會計”的教學策略,能夠降低學生會計基礎薄弱的不利影響,發揮學生的業務優勢;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用會計知識分析業務流程、規定等,實施“會計導航,析業務”的教學策略,深化學生對業務的認識,提升業務技能。

(三)線上線下相結合,提升教學效果

“互聯網+職業教育”的混合教學模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主流,發揮線上資源優勢,把握“混合度”是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是的關鍵。“五步推進”的教學模式,依托線上教學平臺進行課前預學及測評,強調學生做好課程學習的預備工作,教師做好監督和測評工作。課堂導學環節,以線下活動為主,線上活動為輔,按照“做-引-悟-練”的步驟,通過模擬工作情景,從業務操作開始,引導學生完成會計理論學習,并通過線上測驗、討論等方式,豐富課堂形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課后督學環節,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督促學生完成課后知識梳理及課后作業等,同時通過課程群、教學平臺等方式完成學生答疑。該教學模式在充分發揮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優勢的同時,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過程,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實施雙師共育,創建企業教師參與新模式

“職教20條”明確指,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將金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與會計職業道德培養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熱愛基層崗位、奉獻基層崗位的愛崗敬業精神;培養學生信譽至上、作風嚴謹、抵制誘惑的誠實守信精神,讓學生能夠將個人能力培養與企業發展主動結合起來。為了克服企業導師深度參與課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障礙,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與企業導師共同設計教學環節,在業務操作過程中,引入企業導師的示范性指導視頻或微課。充分發揮企業導師的專業性和實踐性優勢,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增強勞動教育、崗位教育、職業精神教育的專業性和說服力。

三、課程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基礎薄弱,課堂效率有待提升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綜合多種教學資源”的混合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業務知識儲備、業務操作技能、會計知識儲備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對業務操作細節把握不準確,只能掌握大概的業務理論,常常出現工作任務理解不到位或出現偏差的現象;部分學生業務操作不熟練,跟不上課程進度,也容易發生差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另外,大部分學生會計理論知識有限,基礎不扎實,對會計理論自主應用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最終導致課堂效率不高。圖2是基于表2對學生業務素質課前自評、課后重評與課中教師評價的對比圖,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對自己的業務素質進行重新評價,其結果與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業務素質評價基本一致,表明二者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水平;另外,學生的課前與課后自我評估存在很大差異性,大概掌握業務理論,僅了解業務大致規定,對細節認知不足的比例占近58%,比課前調研結果上升了大約18%;而基本掌握業務規定,熟知各項業務規章的學生比重下降約18%,說明部分學生高估了自己的業務素質,半數以上的學生對業務理論知識的掌握不到位,因此,基于課前數據調研的教學設計,需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以更加適應學情。

(二)服務意識淡薄,需繼續深化課程思政教育

職業精神和服務意識的培養,是金融管理專業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工作情境中處理業務并服務客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崗位任務,更能夠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但是,學生缺乏必要的實踐經驗、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造成部分學生客戶服務意識淡薄,服務能力與崗位職責不匹配。另外,雖然設計了與工作過程相一致的教學情景,但由于案例選取、參與者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課程思政教育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部分教學環節,學生參與度相對較低

“五步推進”的教學模式,需要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按照要求主動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具備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約束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部分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常常忽視課前預學環節和課后環節的學習;另外,部分同學對各個教學環節重視不足,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不能為教師提供準確的學習反饋,需進一步優化考核方案,提升學生參與度。

四、課程診改措施

(一)優化教學組織和設計,提升教學效果

教師需要針對教學實施過程中各環節出現的問題,重新梳理教學過程,評估教學活動的科學性,重點關注每一個教學活動的教學效果。課前預學環節,需要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對預學內容從業務知識、技能操作、會計理論三個方面進行設置并重點考核;課中導學環節,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重點關注需要幫扶的學生,建立小組互助學習機制,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課后督學環節,加強課后打卡監督,督促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打卡任務。同時,完善課后答疑機制,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及時、高效完成答疑工作,從而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深化課程思政設計,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課程思政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教學的實施,更是要學生銘刻在心里,落實到行動上,達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實現學生對專業知識與價值引領的合一。因此,需要繼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堅持問題導向,將理論教學與實踐需求相結合,把工作情景融入課堂,通過多角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可以收集學生網點實習經歷,整理成典型案例,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不足,建立解決方案手冊,促進學生對崗位職責的思考和反思,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服務意識。

(三)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提高學生參與度

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發揮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優勢,從過程參與度、知識掌握度、技能熟練度、素質達成度等方面,創建透明、科學、全面地評價考核體系,讓學生可以隨時掌握自己的考核狀況、考核排名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構建個性化模塊考核方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特長,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的課程參與狀況,采用多樣化的督促手段和方式,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質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2020-08-10]

[2]王金旭,朱正偉,李茂國.混合式教學模式:內涵、意義與實施要求[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7-12.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

[4]張曉舉,林小浩,周姍,張翠玲.基于能力培養的《商業銀行會計》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當代會計,2019(01):9-11.

[5]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07):1-6.

[6]湯百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張曉舉 林小浩 張翠玲 單位: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