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農會計培養模式的思考
時間:2022-04-27 11:01:58
導語:涉農會計培養模式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培養目標同質化,沒有體現農字特色各高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會計人才的培養類型和培養方向,并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教學手段、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等。高等農業院校涉農會計人才教育具有很強的行業針對性和發展特殊性,與一般高等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相比,有其自身特色。但絕大多數地方高等農業院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沒有具體涉及“涉農”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及方法,而是籠統的歸納為“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會計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學術研究型人才和復合應用型人才”。這種“寬”而“泛”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使得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財經類、綜合類院校的同質化傾向嚴重,不能形成自己的辦學風格和特色,無法培養出為“三農”服務的專門人才,也無法適應會計人才市場差異化需求。(二)課程設置套路化,涉農會計教材缺乏一直以來,重核算、輕管理,重理論、輕技能是多數高等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通病。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地方農業院校普遍注重通用型會計專業課程的建設,其會計課程的設置與財經院校、綜合性院校區別很小,甚至直接套用其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主要課程集中在宏微觀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基礎會計學、中高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等。沒有涉及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營銷以及涉農企業管理等農業與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更缺乏農業會計、農村財務管理等體現涉農會計特色的課程。與忽視涉農會計課程相對應的,是涉農會計教材的缺乏。由于很少有高校開設涉農會計課程,因此市場上很難看到適合農業院校培養涉農會計人才的專業教材。這無形中忽視了農業行業對專業人才的特殊要求。(三)教學方式單一化,脫離涉農企業實際需求在教學方式上,目前高等農業院校普遍采用單一的“填鴨式”灌輸型教學,導致學生只學不思,在課堂上處于被動記憶的地位,缺乏主動的獨立思考和課堂討論的機會。同時,由于缺少貼近實際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生動的教學案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決策能力得不到激發和鍛煉。加之目前農業院校所選用的會計類教材中多以工業企業生產加工銷售過程為案例,使學生缺乏對涉農企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認識和實際研究。這種脫離實踐的純理論教學導致學生不能勝任實際的涉農會計工作。(四)涉農會計師資力量薄弱,實訓基地缺乏首先,農業院校會計專業教師數量較少,專業基礎不扎實。大部分會計專業教師的第一專業為經濟管理、統計學等而非會計學。這導致了教師會計專業知識水平不扎實,不能很好的將會計學與農業經濟方面的知識相融合,直接導致教學質量難以令人滿意。其次,教師缺乏會計工作經驗,尤其是農業會計的實踐經驗。很多教師在大學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任職,沒有在農業企業或農業經濟部門從事會計實務方面的經驗,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紙上談兵,不能與企業經濟活動的實務緊密結合。再次,農業會計實訓基地缺乏。目前的涉農51會計課程僅僅局限于理論教學,而沒有相應的農業會計實訓基地,究其原因是農業院校的會計專業的實踐基地多為會計師事務所或工商企業,與涉農上市公司、農經管理部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系還不很緊密,這不僅造成了教師不了解農業會計實際,也造成了涉農會計課程缺乏實訓基地。
構建涉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
(一)明確涉農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應當依據院校類型、級別、市場需求、政策目標等分類制定,突出特色。地方高等農業院校會計人才培養要以農為本,面向大農業,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要培養具備會計學和農業經濟管理知識,能滿足農業系統和涉農企業要求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4]由于學習會計的學生層次較多,因此培養目標應細分。針對主修會計學專業的本科生、輔修會計學專業的農業類專業學生、非農專業學生,分別制定差異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如對主修會計學的學生,重點培養應用型、創新型會計人才,兼顧涉農方向;對輔修會計學的雙學位涉農專業學生培養為既懂會計又懂農業的復合型人才等。(二)創新涉農會計理論教學體系理論教學是高等農業院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途徑。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與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涉農會計人才,必須創新理論教學體系,包括課程類別體系、知識結構體系,構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理論教學體系。1.課程設置細化,開展農業特色課程根據知識分類開設規范課程,減少課程隨意設置而帶來的知識重疊。在會計通用知識的平臺上對課程設置進行細化,增設選修課程,并開發一些涉農會計課程。構建以“通識課平臺→學科基礎必修和選修課平臺→專業必修和選修課平臺→專業方向模塊課→實踐教學模塊”為基本框架的新型課程體系。在涉農會計人才的必修課中增設《農業會計》、《農業統計學》、《農業企業財務管理》等涉農會計課程。[5]在選修課中開設《農業概論》、《農村行政管理》、《農業經濟學》、《農產品運銷學》等課程。在實踐教學模塊課程中融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實習》、《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實習》的內容。2.知識結構重組,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高等教育越來越注重“強基礎、寬口徑、重實踐、有側重、創特色”的人才培養理論,因此知識結構的重組、整合尤為重要。將會計、農林牧副漁產業生產管理知識、物流、管理學、計算機技術、稅收、法律、外語等各科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保證各課程模塊既相對獨立又緊密結合。同時將理論和實踐模塊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構建涉農會計人才金字塔式的知識結構。(三)完善涉農會計的實踐教學環節農業會計涉及種植、養殖及其農產品加工等內容,僅靠校內模擬會計實習遠遠不夠,因此要讓學生深入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調研、實習,培養學生對農業會計的感性認識,通過親臨生產現場參觀和考察農業生產過(流)程,熟悉農業會計核算管理過程。[6]同時,地方高等農業院校要加快與涉農企業等的聯合培養,與地方農委、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共建教科研基地,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村合作,[7]探索多元化的農科教、產學研創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提升農業會計教學質量,實現涉農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四)推進涉農人才培養方式方法改革1.更新教學觀念。樹立農業院校為“三農”服務的辦學理念,將培養涉農會計人才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重點。以學生為中心,變教學為導學。在加強會計專業基礎教育的同時,不斷強化通識教育,搭建立足地方、面向全國、服務三農、適應社會的通識教育平臺。培養一批“行業企業留得住,生產活動用得上,產業升級離不開”的農業創新人才。2.拓寬培養渠道。高等農業院校應充分利用社會、學校的人才資源,立足當地農業特色經濟,變單一的授課式教學方式為多渠道、全方位的培養模式。如通過主辦學術前沿講座、高層次引進人才學術講座、組織開發學科交叉課程等形式,逐漸將學科建設成果轉化為教育內容。[8]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學校定期舉辦“神農大講堂”,邀請農業政府部門人員、涉農企業負責人、知名教授等為本科生開講座;利用暑期“三下鄉”讓同學們深入農村各地;利用專業實習讓學生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三資委托中心去做調研等,均收到較好的效果。3.融入案例教學。在課堂上多引入農業企業生產核算案例,特別是本地涉農企業的會計案例,通過案例分析和情景式教學,[9]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和解決實際案例中的問題。尤其要加強本地案例的開發,把本省的農業上市公司作為課堂教學的鮮活案例。4.鼓勵“雙創”實訓。高等農業院校應響應國家號召,培養農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在開拓實踐教學基地的基礎上還要鼓勵學生將會計專業知識與“農”字緊密結合,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并對自主創業的涉農會計人才給予支持和幫助。(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可組織年輕的會計老師到涉農企事業單位鍛煉半年到一年,了解農業生產管理流程,積累農業會計的實際經驗,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避免紙上談兵。還可以邀請擁有豐富涉農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經驗的基層會計人員及高層管理者開設專題講座、擔任實習指導老師等,傳遞市場對涉農會計人才的要求,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增長見識。(六)引導學生正確擇業地方高等農業院校應引導學生擺正就業心態,樹立“學農、愛農、務農”的觀念和服務“三農”、奉獻社會的目標。鼓勵學生向涉農會計方向傾斜,到農村,到基層,到地方經濟發展最需要的地方去,發揮自身農業背景的優勢,成為服務“三農”的會計專門人才。還可以通過對涉農會計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分析其就業質量及制約發展的因素,了解就業單位對學生的評價,不斷改進涉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作者:衛欣怡孟楓平工作單位:安徽農業大學
- 上一篇:論成本會計實驗教學的思路
- 下一篇:論會計謹慎性原則的問題及策略
精品范文
9涉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