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產業安全現狀分析
時間:2022-09-04 02:48:11
導語:金融產業安全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從產業控制力方面看,金融業業出現外資并購外資并購領域近年向裝備制造業、機械、原材料、食品等基礎性行業拓展的同時加快對銀行業、高科技產業等的投資并購。在金融業方面,目前已有200家外資銀行己經開始在我國營業,30多家還開展了人民幣試點業務。目前我國已出現了幾例外資銀行并購案例,花旗銀行并購浦發銀行、美國銀行入股建設銀行、高盛投資團入股中國工商銀行。
1.2從金融產業競爭力方面看,技術競爭力有所提升,但很多核心技術能依賴或受控于國外經過二十多年改革開放,引進外資使我國的金融業的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技術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外資入股本國銀行業與銀行展開了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資金交易、資產管理、公司與投資銀行、不良貸款管理和員工培訓等眾多領域內開展合作。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自身弊端,銀行審批程序確實存在太多的行政干預,程序手續太繁瑣、上市準備周期過長、難度過大等問題。
1.3從產業發展環境方面看,發展環境趨于復雜、金融產業安全面臨更多風險隨著中國市場和中國金融的逐步開放,國際金融危機加大了中國金融產業發展的風險。金融風險,指一定量金融資產的預期收入可能在未來時期內遭受損失,從而導致企業或機構發生財務虧損的風險。一家金融機構發生的風險所帶來的后果,往往超過對其自身的影響。金融機構在具體的金融交易活動中出現的風險,有可能對該金融機構的生存構成威脅。
2我國金融產業風險表現形式
經過30年的改革和開放實踐,計劃讓位于市場,數量管理讓位于價格信號,財政為主讓位于金融為主,資源配置方式發生重大轉變。金融成為國民收入的主要分配手段,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同時也出現了一個伴生現象:國民經濟的各種矛盾,總要集中地反映在金融領域。
2.1銀行對國有企業債權約束欠缺,國有企業拖欠了大量的銀行債務,從而造成了銀行的大量呆賬、壞賬。
2.2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沒有形成良性的兼并、破產機制,為金融機構帶來了高風險。在企業改革改制過程中,為穩定社會,地方政府過多的行政干預,不但使部分企業逃脫銀行債務,而且嚴重破壞了社會信用秩序,給銀行的經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
2.3國家法律制度不健全,不能對信用缺失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懲治。我國在實際執法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債權人的利益并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另外,維系與約束銀行與其客戶間信用關系的契約也缺乏法律的保護。
3規避金融風險的對策建議
3.1完善社會法治建設,形成良好的信用約束機制一方面,通過社會信用機構建立起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檔案,對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缺失行為進行記錄,從而對其獲得資金產生一定的限制,對企業和個人形成軟約束;另一方面,應加快我國法治建設的步伐,盡快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對違約行為的查處力度,用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按“游戲規則”辦事,以確保金融安全。
3.2完善和加強金融監管體系,構建符合國際慣例的監管模式,積極防范金融風險監管當局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應積極支持和引導金融創新。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的不斷創新和業務的國際化,監管當局必須從以監管信用風險為特征的傳統監管方式轉向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等各種風險的全面風險監管。隨著中國加入國際金融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中國銀行業必須考慮各種可能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風險,為未來銀行經營環境留有足夠的空間。
3.3規范完善我國的金融風險預警系統金融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是防范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前提,強化對銀行、證券、保險的風險監管是實現金融穩定的有效途徑。金融全球化及我國加入WTO后,一方面,我國原有的金融風險將會逐步暴露出來,另一方面外部環境也存在著許多威脅金融安全的因素。有鑒于我國新時期金融風險的生成機理,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并加快我國金融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和完善。通過央行與金融監管部門、金融企業的定期溝通聯系制度,建立監管信息交流共享機制和監管合作機制,認真分析研究金融運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及時發出預警,并制定和實施防范金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預案。
4結語
本文從中國金融產業安全出發,從從產業控制力、金融產業競爭力、產業發展環境等三個方面分析了中國金融產業全的發展現狀,即:金融業出現并購現象,技術競爭力有所提升,但很多核心技術能依賴或受控于國外,金融產業環境安全狀況堪憂等。進而分析了中國金融產業的各種風險和控制風險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金融創新,推進金融業信息化,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金融產業安全現狀。
本文作者:劉芮工作單位: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上一篇:淺析企業網絡的安全與防范
- 下一篇:數據庫的安全設計及運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