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保與生態安全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22 03:08:37
導語:農村環保與生態安全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農村環境保護面臨的問題
1.1農業污染問題。農業污染主要是指農業生產性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農業生產污染主要包括了農膜不合理使用,農膜回收不到位,化肥農藥過量使用等。隨著農牧地區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農牧民群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依然沿用傳統的生產模式,生產方式粗放,農藥化肥使用不合理等現象普遍存在。過量的農藥化肥在土壤中嚴重殘留,污染了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源,此外,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提前播種日期,地膜覆蓋技術得到了進一步推廣和應用。隨著覆地膜覆蓋技術應用年限的增長,地膜覆蓋所造成的負面效應日漸凸顯,由于地膜回收效率較低,土壤中農用地膜殘留量不斷增加,對土壤的理化性質產生嚴重影響,造成嚴重的污染。此外,農牧民群眾在處理農田地膜時,普遍采用焚燒方法,地膜焚燒過程中釋放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對周圍空氣質量產生危害。包頭市畜牧產業,特別是牛羊養殖產業是地區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畜牧產業發展過程中,由于農牧民群眾科學養殖意識至較差,養殖規模較小,養殖場并未配置完善的廢物處理設施,導致養殖場日常所產生的糞便和污水隨意排放,從而造成了嚴重的農業污染。1.2農村人居環境問題。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環保資金投入不足,使得農村地區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比較落后,造成了農村環境衛生較差,垃圾、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的問題。現有的農村居住環境并沒有實行人畜分離,垃圾、污水等無害化處理設施缺乏,沒有規定統一的垃圾存放點和處理場所,最終造成農村地區生活垃圾回收與再利用無法得到順利實施,垃圾無序堆放,露天堆放,垃圾發酵所產生的污染現象逐漸嚴重。上述農村人居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農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1.3農村外源性污染問題。農村外源性污染問題,主要是指鄉鎮企業、城鎮工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水污染,空氣污染,噪聲污染。鄉鎮大部分企業,技術含量較低,生產經營比較粗放,生產規模較小,生產技術落后,在產業鏈建設過程中,并沒有配備完善的環境保護處理設施,規模效益較差。一些鄉鎮所上的項目是一些重污染項目,這些項目不僅會造成嚴重污染,而且污染之后處理難度大,危害時間長。再加上鄉鎮企業分布不合理,企業所選擇的位置,常常和居民的聚集區和農田相交叉,由于企業沒有相應的污染設備,使得鄉鎮企業的污染問題日漸突出。隨著新農村建設不斷向前發展,鄉鎮企業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與之相適應的污染物處理設施投入不足,環境保護問題日漸凸顯,生態壓力逐漸增加。
2農村環保與生態安全建設對策
2.1制定合理的農村環境規劃。做好農村地區區域環境規劃工作,將農村生態環境規劃和城鎮生態環境規劃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強化區域之間的有效溝通,利用區域環境規劃,逐步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一方面可以從區域生態環境入手,注重區域間的環境一體化規劃。根據地區資源優勢、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平臺現狀等要素,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和發展方向,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切實提升區域生態功能。另一個方面,要嚴格按照生態系統規律,遵循平等互利原則,加強城鄉一體化規劃。要制定合理的城鄉布局和規劃方案,確保城鄉之間的物質流通、能量流通、信息流通更加順暢,可有效實現城鄉之間的生態互補,逐漸帶動農村生態環境好轉。最后一個方面是在區域環境一體化規劃和城鄉環境一體化規劃的大背景下,注重農村自身環境規劃。以發揮農村地區生態效益最大化為本質目標,對農村地區進行合理的調整和規劃,生態化合理布局,提高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此外,在規劃內容上保證各項環保指標客觀全面,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鄉鎮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新農村環境美化與綜合綠化率,人均綠地面積等每一項標準都必須符合實際。2.2逐漸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農業生產所造成的污染是農村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要逐步引導當地農牧民群眾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當地農業部門,畜牧部門和政府部門應該加強溝通聯系,在農業生產關鍵時期,積極開展技術指導,引導養殖戶科學施肥。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結合測土結果,配置合理的施肥方案,切實發揮肥料的最大利用效率。同時還要引導種植戶堅持科學的用藥原則,禁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殘留農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堅持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選擇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積極推廣生物農藥。此外,為了有效解決地膜的污染情況,要加強技術研究,結合本地區農作物種植制度,積極推廣與之相適應的地膜回收機、地膜撿拾機,采用機械和人工相結合的模式,進一步提高地膜回收率,降低地膜污染。還要對本地區的畜牧養殖產業進行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域。引導養殖戶逐步發展規模化養殖小區、動物合作社,配置完善的污染物處理設施。2.3狠抓環境衛生整治,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不斷完善長效機制和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各村組保潔員制度,加強鄉村衛生日常管理工作,合理分配使用垃圾清運車輛,增設流動垃圾箱,增強垃圾回收功能,重點整治農村生活垃圾亂堆亂放、生活污水排放不暢、夏日蚊蠅亂飛等造成的“臟、亂、差”這一環境衛生狀況,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作者:海嘯 鄭皓嶸 單位:包頭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 上一篇:傳統文化與現代廣告設計融合
- 下一篇:電力輸變電工程建設安全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