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財政建設論文

時間:2022-09-11 09:37:34

導語:質量財政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質量財政建設論文

一、更新理財觀念。

經濟決定財政,而經濟的主體是企業,產業結構與布局、稅源的可持續性直接影響著財政收入質量。在組織收入時,不能單純看收入規模及增幅,要看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比重、本級可用財力占全口徑財政收入的比重。在安排財政支出時,要突出支出重點、支出方向,尤其要看財政在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績效如何。特別是安排專項支出時,不僅要考慮資金的數量、用途,還要規定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在同等條件下,要把財政資金安排給效益較好的地區和項目,資金使用后,還要跟蹤檢查使用效益,徹底改變重支出輕效益的作法。

二、抓好“五個更加注重”。

即在注重戰術性質量措施的同時,更加注重戰略性質量策劃和實施,如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財政質量指標體系;在注重強化質量控制與質量改進等“硬手段”的同時,更加注重文化培訓等“軟措施”,如財政文化、作風建設;在注重財政運作程序的質量管理的同時,更加注重運行結果、資金效益的質量監督;在注重當前財政工作整體運行質量管理的同時,更加注重長遠財源培育與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控制;在注重單獨的質量控制活動的同時,更加注重把質量與工作效率相融合,完善管控體系。

三、著力提升收入質量。

要轉變政府對企業的扶持方式,逐步改善財源結構。積極應對我國已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的階段性特征,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效應,支持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支持企業開展科技創新,著力開發高科技、高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增強財源后勁。要按照政府間的事權劃分,調整轉移支付制度。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要求,構建結構優化、分配規范、激勵監督有力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如逐步取消各類專款、單項結算等轉移支付形式,將各類補助資金并入一般性轉移支付中,落實生態補償機制等。要規范國家與企業分配關系,依法組織收入。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增強國家與企業分配的透明度,讓政策透明、財務透明、稅收透明,改變稅務部門自征、自管、自查的體制,強化稅收征管監督,建立以工商稅收為主的公共財政收入機制,保持經濟發展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要杜絕虛假收入,不能“為數字而湊數字”,嚴禁空轉收入、列收列支、先征后返等虛增收入行為,也不能“壓庫”、留存而減少收入。

四、著力提升支出效益。

財政支出效益由財政支出管理水平、財政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決定。提高財政支出管理質量,要做到支出決策科學化、支出程序化、執行規范化、監督公開化。首先,建立健全績效預算制度,把好資金分配第一道關口,財政預算的范圍、結構和方向與政府職能的范圍和方向保持一致,提高預算支出的科學性。其次,提高支出執行水平,繼續完善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收付、收支兩條線等制度,保證和控制財政支出按預算要求執行。再次,提升支出管理水平,突出保發展、保民生兩大重點,引入論證和民主參與機制,對項目支出先論證后預算,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最后,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支出保障體系,將應由社會和單位負擔的部分支出從財政支出中轉出去,通過市場途徑解決。

五、著力提高財政監督能力。

要延伸監督觸角,充分發揮財政監督職能作用,介入經濟管理的各個領域,走出“以賬論賬”的俗套,要從資金用途和效益上進行監督。改變監督方式,由過去突擊監督改為日常監督與突擊監督相結合,由事后監督改為事前、事中、事后監督趨于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以提高財政監督效果。堅持查處并重,監督處罰是手段,規范管理是目的,如果重查輕處,不僅達不到監督效果,相反還會助長違紀違規行為,查處并重是達到預期效果的有效手段。

作者:袁春鈺單位:湖北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