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綠道規劃的思考與建議

時間:2022-07-01 03:01:20

導語:新區綠道規劃的思考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區綠道規劃的思考與建議

帶狀的綠道鏈接了城市、鄉村與郊野具有很大的穿越性,生態上為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和遷徙場所,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緩解了城市的熱島現象,并且可以吸收和存儲多余的水分降低洪水的危害。在穿越各層空間的同時必須考慮對土壤、地下水、徑流、支流、池塘、泉水、井、江、河、湖、海、濕地、排水、生物物種的筑巢場所、遷徙路線、食物資源、植物資源等的干擾性,途中適當設置歇息建筑、觀景臺、休憩露營地等設施時應當風格自然低調,自然環保的材料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景觀設計材料上應選擇自然環保的天然材料與廢舊再利用材料,如石材、廢舊銅鐵、橡膠輪胎、石材、木材茅草等,還可以適當的在山體地形匯水線上利用收集凈化的雨水作為廁所和沖洗用水,一方面經濟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具有實用性。同時除了游憩資源外,一些必要的游憩設施如座椅、飲水器等,以及基礎設施如綠道內部及周邊的供水、衛生、電力、光纖、電話、排水等也與城市游憩型綠道的游憩功能密切相關,注重游憩性與安全性。規劃景觀層次上從城市內部向外的平面層次上可分為城市建成區、郊區、田園耕地、管理土地區、自然區域,豎向上從低向高分為濱水區、城市建成區、鄉村、山嶺森林區域。在規劃上應當合理的引導綠道穿越整個城市與周邊區域,在濱水區綠道規劃中結合水體的自然線型改造濱水駁岸形式,增加其視覺通透性,增加濱水空間的連貫性將濱水綠化帶與周邊地塊的公園綠地相聯系,控制沿線建筑距離,結合商業開發,拓展濱水地區戶外游憩空間,建立濱水步行道和自行車道,限制機動交通。

整個呈貢新區從自然環境上來看東邊有“一湖”(滇池)與環湖濕地與農田區,向內為城市建成區與“內三山”(張官山、七星山、關山),建成區向西過渡區域為農田耕作區域,最外側為“外三山”(白龍潭山、松茂大山、梁王山)延續至饅頭山。綠道的規劃布局和分類如圖1呈貢新區綠道規劃功能布局來參考建設。呈貢新區東邊的環滇池帶狀濱水空間可以結合環湖濕地與農田發展滇池濱水綠道,以生態保護兼具漫步、自行車、濕地鄉村休閑為主,在外環圍繞“外三山”延續至饅頭山的山脈與很好風景資源的水庫,還有古滇國文化、梁王山歷史文化和呈貢龍潭山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等資源結合起來,通過自行車、徒步沿著自然的河流、水庫、溪谷、山脊線環狀穿越整個呈貢新區的外圍接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也可結合培育和維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及提供野外徒步、自然科學考察、戶外休閑運動等功能。城市郊區的鄉村田園區域可設置鄉村綠道通過慢行休閑道、鄉村小道等形式使人們更易接近田園風光區域,發展鄉村文化和鄉村旅游帶動鄉村經濟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發展,鄉村文化上可以結合山泉水、寶珠梨等地域特色文化,可發展農業生態觀光園等。城市建成區內部可結合呈貢地理特色優勢的兩條水系即洛龍河與撈魚河,利用這兩條穿越型的水系結合城市濱水綠道建設,并結合城市公園系統。總體上將內外四種類型的綠道有機的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框架完整、功能綜合的系統,并且與周邊地區如昆明主城其他區域、環滇池區域、東邊陽宗海方向、西邊撫仙湖方向結合起來考慮,通過路道延伸連接起來。在資金和管理方面可以學習美國,可以綜合政府、非盈利組織、私有投資者、志愿者維護等團體和個人共同經營管理。

呈貢新區規劃中綠道建設的思路可以結合傳統城鎮綠化中“點、線、面”結合與“綠環”、“綠楔”的思路,綜合城市內外的現狀與自然人文資源的整合積極規劃建設“郊野生態型”、“滇池濱水型”、“城市濱水型”、“鄉村型”四種綠道,并把他們彼此連接起來,與城市外部其他市域范圍連接起來,形成功能綜合、框架完整的系統,結合當前新區發展和未來需求的狀況來看具有廣泛探討和應用的前景。

本文作者:楊旭工作單位: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