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08-30 10:17:46
導語:關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之間存在多種聯系,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支撐,校園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平臺。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仍面臨著沖擊、西方普世價值持續入侵、校園文化導向不明確與師生對傳統文化認知不足的困境。在此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需合理規劃傳統文化設施建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優化學校管理體制,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活動。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文化導向;校園文化生態環境;優化教學體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倡導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內容豐富、底蘊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源泉,其中蘊含的厚德載物的道德修養、憂國憂民的民族情感、仁愛孝悌的行為準則、不卑不亢的民族氣節,對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正確的導向作用。校園文化建設能為傳播與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平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研究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增強校園文化底蘊、明確校園文化建設導向、形成優良校風以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現實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實困境
1.對傳統文化存在威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中華民族兒女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能夠彰顯中華民族獨有的特征與氣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目前,社會中逐漸泛起浪潮,其具體指未經詳細具體分析而盲目否定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否定歷史發展客觀規律。有人利用網絡特征大肆宣傳,在網絡空間中戲謔與調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甚至歪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達的價值觀念與精神內涵。現階段,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進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仍面臨著對傳統文化存在威脅的現實困境。2.西方價值觀持續沖擊校園文化建設。西方價值觀以普世價值為代表,推崇自由、平等、個性等觀念,而這些觀念實質具有自私性、侵略性以及虛無性,其宣揚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崇尚利益與權利,拜金主義以及功利主義是其主要思想代表,西方價值觀念是資本主義家為鞏固統治地位所創造的。目前,西方國家在經濟方面仍處于領導地位,其利用經濟全球化優勢,在文化與思想交流過程中將負面、腐朽不良的西方文化包裝為人權主義、自由開放和普世價值觀,向我國各領域不斷滲透。西方價值觀逐步滲透進高校校園,影響著校園文化建設。高校學生作為時代新青年,對于新鮮事物和外來思想有好奇心,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并且由于其價值觀念以及思想道德尚未成型,缺乏正確的判斷力,極易全盤接受外來思想,進而否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新媒體未發揮引導校園文化導向功能。新媒體作為高質量、低成本的傳播介質,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渠道,也成為傳遞正能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臺。當前,部分人借助新媒體,以言論自由為由,在網絡環境中營造自暴自棄、低俗暴力以及反社會主義的言論,對信息受眾進行單向傳輸與話語綁架。高校學生幾乎每個人都擁有智能手機,他們能熟練運用新媒體獲取信息,極易在網絡空間中受到不良信息誘惑與干擾,進而產生不正確的思想觀念,不利于個人與社會發展。高校官方媒體在網絡平臺中的影響力較低,無法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優勢將校園文化建設移步至網絡空間中,無法及時波及學生群體,形成正確的文化導向。4.師生對傳統文化認知有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傳統文化教育不完善、師生對傳統文化認知有限的阻礙。首先,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缺乏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各類高校在課程教育過程中,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授。學生了解與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渠道主要為《大學語文》《中國近代史綱要》等課程,他們無法整體、全面認知中國傳統文化,只能淺顯地了解其概況,不能深入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無法融會貫通地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其次,高校教師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掌握程度較低。大部分高校教師專注于其專業方向的研究,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間較少,無法將其有效融入課堂教學中。最后,高校不重視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環境。由于高校未出臺系統的傳統文化教學措施,各部門之間合作不密切,使得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不完善,相關活動組織比較分散。學生之間沒有形成主動學習的氛圍,未自主學習詩詞歌賦、古典名著等傳統文化書籍,導致對傳統文化認知有限。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多維路徑
1.合理規劃傳統文化設施建設,構建校園文化生態環境。校園生態環境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最能直觀反映出校園文化本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增添其獨創性與文化氣息。高校要合理進行有關傳統文化的設施規劃,構建校園文化生態環境。首先,高校應加強建設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征的校園設施。校園是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以及參與活動的場所,其環境會無形中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行產生影響。高校在規劃校園環境時,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設施建設,例如將校訓、經典名言等具有教育價值的詞句以藝術展覽或壁畫等形式呈現于校園空間中。部分高校將名人名言附在教學樓墻壁上,時刻提醒學生向優秀人物學習,但主要為近現代科學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高校應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典型人物為主,例如展示孔子、莊子、岳飛等人的名言字畫,傳揚仁愛、愛國、明德等道德品行。其次,高校應將教學樓、食堂、宿舍、圖書館以及社團中心與校園環境融為一體,同時將傳統文化內涵融入建筑內部,凸顯“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部分高校在命名學生宿舍時,以梅、蘭、松、竹為核心,教導學生做人要有氣節。2.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師生對其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影響著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關聯著校園文化底蘊的深厚程度。首先,高校應重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相關文件與政策支持。其次,高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例如,舉辦教師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驗交流會,提升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促進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科教學,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后,高校應開展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在課堂教學之外也向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例如,舉辦國學講座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會議,增加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機會,提高學生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進而使其產生認同感。3.優化學校管理體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學。管理體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有效的管理體制有助于維持校園活動秩序,規范師生行為,有助于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質量,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需優化管理體制,減少單向、強制的教育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中,凸顯人本理念。首先,高校應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優化管理體制,減少傳統管理體制內的強制性約束條件。例如,取消學生必須參加指定會議、課程選修指定科目等要求,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提升其自我管理意識,使管理體制更科學化、人性化。其次,高校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學。結合高校課程安排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開設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將其納入課程體系。最后,鼓勵教師根據任教課程的特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例如,在數學課程中融入中國古代數學家探究問題的過程,傳遞數學家刻苦鉆研的精神,使高校形成全課程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格局,營造高校整體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氣氛。4.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活動,營造校園文化建設氛圍。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濃厚的氛圍,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可以通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活動,營造校園文化建設氛圍。首先,高校應充分發揮學生群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創新能力。當代大學生是時代新青年,他們以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利用創新思維對其進行創造和利用。高校在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要發揮學生社團的影響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近學生。例如,學生發揮創新思維,將在練習英語口語時創辦的口語角形式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活動中,創辦漢語角協會,為學生提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流平臺。他們聚集在漢語角進行詩歌朗誦、典故點評,促進思想交流與文化傳播。其次,高校應發揮新媒體優勢,擴大傳播范圍與影響力。高校通過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百度貼吧等平臺有關傳統文化知識的小視頻、微故事,賦予傳統文化現代感,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在新媒體平臺上,學生能與傳播者進行實時互動,能及時發表對傳統文化的看法與見解;高校能通過網絡進行回應,使學生感到受重視,進而與傳統文化產生共鳴。最后,高校應積極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如書法大賽、國畫征稿、詩文評選等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傳統文化,并以競賽的形式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高校通過以上方式開展傳統文化宣傳活動,能為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氛圍。
參考文獻:
[1]丁正榮,胡全裕.試析儒家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應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0).
[2]黃莉.文化自信的基本指向與學校培育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6).
[3]崔成前.面向大學生的三位一體“以文化人”育人環境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4).
[4]李春山,何京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困境與多維路徑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作者:朱京鳳 張桂華 單位:鹽城師范學院
- 上一篇:老字號企業品牌建設研究
- 下一篇: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