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主產區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究
時間:2022-03-29 04:06:24
導語:糧食主產區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技創新體系的發展規律。區域性作為農業科技創新最本質的特征,成為全世界各主要市場經濟國家有效配置農業科技資源的重要依據。如,美國農業研究局按照農業區域特點和行政區劃,把全美劃分成8大區域并在每個區域設置了由農業研究局直接領導的科研服務機構,每個機構根據本區特點下設不同數量和規模的試驗站、示范點或研究所,試驗站共計達到100個。我國的農業科研體系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區劃設立,而不是按照自然資源、農業生態和農業區劃設立,部門、單位條塊分割,很多農業科研機構設立在大城市而不是農業優勢區,科技資源配置浪費較大,總體運行效率不高。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糧食主產區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1.明確各級功能定位,構建協調高效的創新體系。一是明確省、市、縣3級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的主要功能,構建上下協調互補、功能互補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及高校主要圍繞本省主要糧食和其他主導產業,開展基礎性、公益性、前瞻性的研究,做好對全省農科系統的規劃指導工作。地市級主要立足于本地產業優勢和科研基礎,開展應用性研究,特別是開展育種、施肥、植保等技術的開發應用。縣級主要是推廣應用適宜的成果和技術,做好農民培訓,推動本地農業科技水平上一個新臺階。二是按照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相互支持、農業科研上中下游相互銜接的原則,合理配置農業科技資源,建立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創新組織相互配套、互為補充的農業科技創新組織體系,確保農業科技的關鍵環節、重點領域能夠得到有效支持,使科技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機構設置和布局更加合理。在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過程中,充分發揮農業科研系統的優勢,構建全省一體化、緊密型農業科研集團,形成全省大農業、大聯合的科技創新格局。三是分析和梳理每個產業、每個區域農業主導產業的技術薄弱環節,整合科技資源,組織開展技術攻關并盡快取得明顯突破,形成產業鏈各環節技術整體健全、相互配套的農業科技創新產業技術體系。2.完善經費投入機制,保障農業科技創新資金。一是增加政府農業科技投資強度。農業具有弱質性和高風險性,農業科研公益性的特點,決定了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始終是主渠道。不斷提高科技投入用于農業科研的比重,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有關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計劃的投資規模,按照不低于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和政府對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增加對農業科技投入的總量,提高農業科研政府財政投資強度。二是優化項目投入結構。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加大對農業信息化、物聯網、作物育種及其他技術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技術研發支持。3.提高科研裝備水平,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平臺。一是針對農業科研基礎條件薄弱、整體水平不高的現狀,加強農業大型科技設施、重點實驗室等建設,改善農業科研條件,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更廣闊的物質平臺。二是圍繞主要優勢和特色農產品,在品種選育、耕作栽培、土肥、植保及飼料等領域,探索建立重點領域公共研發平臺和試驗基地,創建省級和國家級重點開放實驗室,搭建資源共享平臺。三是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開放合作。加強與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委及其他地區的戰略性合作,創新科技交流合作機制,集成國內和全省的科技資源,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支撐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穩定農業科技創新人才。一是注重高層次領軍人才培養與引進。完善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與激勵機制,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引領作用,依托重大科技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著力培養和造就一批緊跟世界農業科技潮流、銳意進取的科技領軍人才。二是切實提高農業科研人員的待遇。在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切實貫徹落實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指導思想,向農業科研人員作適當傾斜,提高現有科技人員的工資待遇,調動他們從事農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對在科技服務、成果轉化、產品中試等方面提供更加優惠、寬松的扶持政策,以使收入分配激勵向重點、關鍵崗位和作出突出貢獻人員傾斜的原則切實得到落實。5.健全示范轉化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一是設立農業科技成果示范轉化專項經費,形成農業科技成果長效支持機制,調動科技人員投身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研發與推廣,促使科技成果及時有效充分地轉化。二是探索農科教、產學研緊密銜接的新機制新模式。繼續探索“院地合作”、“農業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等多種形式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建立科研教學單位與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等組織的有效聯系渠道,鼓勵各類科研教學機構開展科技成果的試驗、示范和培訓等農業技術推廣活動,推進先進適用技術進村入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三是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總體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完善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校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大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的培訓力度,以此帶動廣大農民科技水平的整體提高。
本文作者張亞婕工作單位:河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
- 上一篇:當代數字化校園建設研討
- 下一篇:論氣象頻節目與氣象災害防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