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建設陸水水生態文明的思考

時間:2022-12-12 10:05:13

導語:科學建設陸水水生態文明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建設陸水水生態文明的思考

1陸水流域的特點

1.1陸水流域處于單一市級行政區劃內

陸水是長江的一級支流,源出湘、鄂、贛3省交界的幕阜山北麓,流經通城、崇陽、赤壁、嘉魚3縣1市,在武漢市上游約157km的陸溪口(洪廟)注入長江。整個流域位于北緯29°05~29°50及東經113°40~114°10之間,全部處于湖北省咸寧市境內。

1.2陸水流域水系發育、干流不長但流域面積大

陸水水系東南面以幕阜山與鄱陽湖水系修水分界,西南面與洞庭湖水系相鄰,干流全長183km,流域面積3950km2。陸水水系發育,總體呈羽狀分布,河長大于5km的支流有98條,比較長的有6條。地勢大致為東南高,西北低,中上游多山岳、丘陵,下游多湖泊、洼地,一般高程在25~800m。

1.3河流特性相對穩定,水質有很好的潛質

1)陸水流域內在可預見的時期內無大型控制性工程建設,河流特性相對穩定。2)流域內土壤以紅壤和黃壤為主,植被良好,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僅0.137kg/m3,屬少沙河流。古人曾以“酒旗翻野色,漁棹弄秋光”的詩句,描繪陸水河流域人水和諧的景象。3)目前流域內無大型污染性企業,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本較低。

1.4近年來水生態治理效果顯著

造成赤壁市20多萬人城區人口飲水告急的陸水河,經過咸寧市4縣市聯手治理,水質現已明顯好轉,干流基本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標準,符合水功能區劃要求。在經歷了“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水質變壞,八十年代魚蝦絕代”之后,上世紀末因企業和城鎮大量排污,使陸水河水體污染嚴重。2004年一項環保調查結果表明:陸水河流域共有排污企業45家,年排放工業污水量達1275t,占咸寧市工業廢水排放量的53%,從而導致陸水河流域污染嚴重。為改變過去受流域分割之限,破解跨區域環境污染治理的難題,2005年初,咸寧市委、市政府提出“人水和諧共處”的理念,責成市環保、水利、城建等部門擬訂一個長效的水污染防治方案。2007年,咸寧市政府出臺了《陸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方案》。幾年來,4縣(市)輪流召開聯席會議,商訂治理對策,關閉了小煉礬廠、小造紙廠等排污企業數十家,加強旅游、餐飲以及農業生產管理。目前,整個陸水河流域的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水質不斷提高。

1.5地方政府生態文明建設意識較強

2005年元月,通城、崇陽、赤壁、嘉魚等4縣(市)政府共同簽訂了湖北省第一個市轄區流域的規范性文件———《保護陸水河流域協議》,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和協調陸水流域環境保護,通報各地落實情況。

1.6進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和技術資源較豐富

陸水流域內除市縣級水利、環保部門外,區域內還有國內水資源管理的權威機構長江水利委員會下屬的幾個單位,水利人才豐富。長江水利水電學校在境內辦學多年,為當地培養了大量的水利人才。

1.7建設水生態文明的時機較成熟

由于流域內已建設了陸水水庫、青山水庫等大型控制性工程,對堤防和護岸也進行了整治,防洪壓力大為減輕。可以認為陸水河已經度過了“除害”階段,正式進入“興利”階段,陸水河正逐步變為咸寧市的聚寶盆。

2建設陸水水生態文明的措施

2.1存在的問題

由于過去一段時間發展經濟的壓力和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較差,陸水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①法制貫徹不夠;②資源整合不夠;③基礎工作不足;④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科學體系。

2.2措施

根據陸水流域的特點和當前存在的問題,建設水水生態文明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2.1加強法制建設,提高法治水平國家關于水資源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近期更推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從宏觀上指明了方向,但具體實施需要基層單位和組織大量的工作和投入,將它們付諸于具體的工作實踐中。1)組織相關方面的領導、專家對國家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充分研討,結合陸水流域的具體特點,制訂具體的實施辦法,實施辦法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可追溯性。2)堅持把培育水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根據黨的群眾路線精神,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和基層職能部門的作用,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使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使水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僅僅把水生態文明理解為“保護水生態”是不全面的,水生態文明的核心是“和諧”,包括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和諧。當陸水流域內的干部甚至普通村民都具有了很高的水生態文明意識時,陸水流域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必定事半功倍。

2.2.2進行資源整合,完善管理機制依照陸水流域的整治方案,針對水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情況,參照水利部門洪水調度的模式,制訂了一系列的工作規程并嚴格執行。陸水流域的各管理單位互相配合,使陸水流域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及管理工作做到全覆蓋、無死角,而且通過工作規程這種法制化的管理,采用追溯、問責等手段,以提高工作效率。

2.2.3加強基礎工作1)加強社會監管體系和宣傳體系建設。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培養一大批村級監督員和宣傳員努力使水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基層延伸。2)增加監測點,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監控體系。整合各部門的監測點,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建立陸水水生態實時監控體系,是陸水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3)增設標志牌,盡量使紙面上的紅線實物化,有利于流域內民眾的行為規范化。4)增設宣傳牌,大力宣傳政策法規,將職能部門聯系方式公示于眾,有利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意識,使大家更好地參與到陸水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2.2.4建立陸水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考核指標體系通過大量的理論和實踐工作,逐步建立起陸水流域水生態的數字模型,使陸水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走上科學化的發展道路。水生態文明考核體系可分為以下幾個子體系:①防洪排澇體系;②水質保護體系;③水資源開發利用。結合陸水流域特點,設置相應的指標。如陸水流域水量充沛,從取水量指標考核不能很好地體現周邊企業對陸水水生態文明的影響,但從周邊企業排污影響水量指標考核反而能更客觀地反映其對水生態文明的影響。相應地,將企業對生態影響相關指標與其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建立相應的數字聯系,以此考核其對整個社會的貢獻也將更客觀。

2.2.5合理分配投入比例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應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是只考慮生態系統保護,而是發展與保護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水利工作,既包括工程建設等硬手段,也包括水資源管理制度、法制、監管、科技、宣傳、教育等軟手段。單一重視工程措施或過分強調非工程措施都不是科學的態度,要使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和諧發展,共同支撐水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性手段具有直觀、見效快、對GDP貢獻直接的特點,但真正能對陸水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產生根本性和長期性作用的,能衡量其真正水平的還是軟手段的水平。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水平、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水平、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管理水平、流域區內民眾的水生態文明層次等。這些水平的提高同樣需要投入,而且其投入具有長期性,緩進性、反復性。

2.2.6水生態的修復步驟陸水水生態系統基礎較好,但其生態修復同樣要遵循以下科學的修復步驟。1)現狀調查和評價。建立起水生態系統監測網絡及站點,建立長期監測和定期評價制度。2)開展專項規劃,制定水環境、水生態功能的保護和修復區劃,根據區劃制定各級各類水域保護和修復目標和修復計劃。3)從源頭抓起,減少污染物質向水域的排放。4)水生態修復應該順應自然條件和規律,應該以自然修復和生態工程修復相結合,其中前者應該為主要方式。5)水網連通與城市防洪排澇結合。6)水生態應該注意低成本維護原則,如岸邊植被最好采取本地物種及低維護物種。7)由于水生態系統修復的復雜性,應該采取適應性的修復和管理方式,廣泛的公眾參與必不可少。以上特別應注意做實前2項工作,切忌盲目地以上工程為目的的粗放思路。建設水生態文明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決策者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在制度上同時要建立起對短期行為進行強力約束的機制。

2.2.7合理劃分功能區,合理分配資源陸水流域位于單一市級行政區劃內,功能區的劃分相對難度較小,但上下游之間、各功能區之間的利益均衡仍然是一個難題,引入市場經濟的手段,解決好“生態補償”的問題,應該是今后發展的一個方向。陸水河是大自然給予通城、崇陽、赤壁、嘉魚等4縣(市)共同的資源和財富,各自無所顧忌,予取予求一定亂象叢生,但通過計劃或由政府配置資源是很難做到資源分配科學的,不僅效率低,而且矛盾多;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手段配置資源可以極大地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和培育陸水流域的水資源配置市場,這個市場成熟之日,也將是陸水水資源合理高效利用之日。我們相信,只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法治思路開展陸水水生態文明建設,在不遠的將來,陸水流域一定會變得更美,秀麗的陸水河注定會成為荊楚大地上一串璀璨的珠鏈。

作者:黃煒 單位: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陸水試驗樞紐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