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建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09:34: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區建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鄉社區建設論文
一、加強城鄉社區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城鄉社區建設是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的迫切需要。
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是民生,民生問題關乎群眾的“幸福”,做好民生工作就是做好群眾工作。社區是社會最基本單位,能準確了解群眾訴求,社區服務與廣大居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直接相聯系。加強城鄉社區建設與管理,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更好維護群眾利益。
(二)加強城鄉社區建設是維護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
社會穩定的根基在基層,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有助于促進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為社會穩定創造基礎性條件。要充分認識加強社區建設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認真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從社區開始,建立解決問題的基層機制,注重從源頭上減少矛盾、注重維護群眾權益、注重做好群眾工作,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為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積極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二、加強城鄉社區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生態社區建設論文
1傳統社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社區問題包括社區環境、社區交通狀況、社區配套及功能結構、社區安全和管理等方面。產生的具體問題也都是圍繞這幾個方面,簡單列舉以下這幾大問題。
1.1社區環境
1)居住社區以犧牲綠化面積為代價,隨意減少綠化面積、改建停車場,對已有綠化苗木沒有相應的養護管理措施和方法,致使苗木大量死亡或者雜草叢生、蚊蟲滋生等現象,使綠化環境變惡化環境。
2)人口的聚集、居住區密集、車輛的匯集、垃圾堆積、技術低級等原因,都使我們的居住環境在進一步的惡化。人們雖然住進了新居,但是喝不上清潔的水;雖然享受著城市的便利和舒適,但是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雖然城市的工作帶來了較好的收入,但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夜晚不能夠享受到徹底的安靜。水資源污染、空氣污染、噪聲污染等等,可以說是城市化的副產品,嚴重制約著城市人居環境乃至整個國家環境的健康發展。
1.2社區交通傳統社區的交通組織和布局相對單一,早已不能滿足現代社區的要求。
社區社工站下的社區建設論文
一、引言
第一,訪談法。根據訪談提綱對社工進行結構式訪談,向社工站負責人了解社工站基本情況、運行現狀;與專業社工人員了解其日常工作內容及在工作中如何發揮專業性、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哪些困難以及希望得到什么幫助等;向社區居民了解對社工站的滿意情況及評價,是否促進社區建設等。第二,參與式觀察法。與社工一起開展活動,參與到工作中觀察社工是如何開展服務,觀察社區居民在參與社區活動或社區事務中的積極性,是否配合專業社工等。第三,文獻調查法。查閱、整理大量資料,對學者研究進行二次分析,對專業社工在城市社區建設中的有關內容作文獻分析。
二、社區建設及其社工狀況——以X社區社工站為例
工作站專職社工及實習生等工作人員在對社區居民服務需求進行初步預估之后,結合本機構服務宗旨,自成立以來為促進社區建設開展了以下內容的服務:
(一)提供個案服務,傾聽居民內心煩惱
社工主要以企業中的單個員工為服務對象,運用專業知識和技巧,通過專業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增強和發展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社工站面對的群體主要是企業員工,工作壓力大是這一群體的普遍特征。社工經常接觸到的是情緒波動較大、內心苦悶的案主,為他們提供個案服務,疏導情緒是十分必要的。
社區管理與社區建設論文
一、克拉瑪依市(區)在社區管理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克拉瑪依市(區)的社區管理機制逐漸形成規范,硬件設施也趨于完善,社區中越來越多的居民也不同程度地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市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社區管理和建設。但我市關于新型社區的建設方面同沿海省市相比還是存在明顯的差距,社區服務機制的起步也落后于中部地區的大城市,關于社區建設與管理還處在探索階段,突出反映在以下幾個問題:
1.管理體制缺乏科學性,社區工作人員專業性偏低
由于我國在過去幾十年一直保持著高度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慣性的影響下,人們對社區的含義和社區服務的價值還處在較淺的認識層面,社會工作專業幾乎不為人知。“人們把社區工作等同于社區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把社區工作者等同于居委會大媽”。[2]所以在社區管理機制、服務方式等方面,反映出明顯的行政化,政府制定的社區計劃和任務,忽略了每個社區的特殊情況,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自上而下的執行;而所謂的“居委會大媽”,一般是在一個社區內工作工作了幾年,還有的甚至超過十年,他們對社區工作的運作相當熟悉,對社區內家庭、鄰里間的矛盾糾紛處理更是得心應手。但至于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技巧、社會工作的價值觀、社會工作者角色等問題大都知之甚少。例如,在處理一起家庭矛盾時,他往往會把當事人雙方看做是社區居民或鄰居來處理,而不是以一個社會工作者的角度,把他們作為案主來對待,也不能運用“同理心”、“優勢視角”等觀點來分析問題的成因,或者鼓勵案主潛能來化解矛盾。
2.社區服務內容有待完善,存在資源分配不合理的現象
經過一段時間的社區建設,社區內的服務和活動漸漸趨于完善,包括針對全社區居民、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等不同對象的分類,但在實際的社區服務和福利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首先,前期需求調查階段,對社區居民服務需求的分類有待進一步細化。當前,雖然社區服務已開始針對不同群體提供不同服務,但在對不同服務對象的需求進行調查時的針對性仍然不足,無法滿足不同群體的特殊需求;其次,社區服務的分配方式有待優化。在社區服務的實踐中發現,社區服務的分配大多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這樣雖然保證了社區服務的公平性但卻缺乏靈活性,使得一些服務需求較大的社區居民無法得到滿足,而一些服務需求較小的社區居民則接受了過量的服務,甚至給居民帶來不便。
持續推進安全社區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安全社區”的雛形誕生于1975年,1989年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第一屆事故與傷害預防大會上,“安全社區”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來,來自50個國家的500多名代表在會上一致通過了《安全社區宣言》。宣言指出:任何人都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權利。近二十年來,推廣“安全社區”概念就成為WHO在安全促進和傷害預防方面的一項重點工作。經過幾年的發展,安全社區建設已在國內試點運行并獲得認證,但在全國逐步持續推進的過程中也出現不少困難,本文就我國社區現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淺談。
關鍵詞:安全社區;安全社區建設;持續推進
為了預防和減少公共社區各類傷害,2002年3月,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引進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倡導的安全社區理念,以期通過開展安全社區建設,加強社區安全預防,提高社區人員安全素質,增加其安全防范的意識和能力,形成以社區為中心的事故災害預防和應急管理模式,經過幾年的發展,安全健康工作已從傳統的部門、行業、單個組織和個人預防發展到社區、城市、社會、國家乃至國際層面,事故預防已從生產事故、交通事故預防擴大到家居安全、學校安全、運動休閑安全、老年人安全、兒童和青少年安全、自殺和自殘預防等方面的全過程之中。安全社區建設、安全促進等概念已成為事故預防的理念,成為構建和諧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安全社區建設方興未艾,引起了各級政府和社區各界的廣泛關注,但是,由于社區建制不同,管理體制不同,文化背景和全民素質不同,安全社區建設的方法和途徑也存在著差異。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安全社區,還處在探索和嘗試階段,還面臨著很多問題。
一、目前我國社區的現狀
1、普及覆蓋率低。由于各地區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經濟社會生存環境、安全生產狀況也不盡相同,目前安全社區建設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廣大農村和鄉鎮尚處于分散管理的狀態。
2、社區資源短缺。安全社區作為新生事物,社區內的社會資源幾乎沒有積累,大量的經濟組織、科學教育文化等社會組織與所在的社區仍然存在游離狀態,主動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出現安全社區建設中“供不應求”的現象。
農村社區建設探究論文
一、農村社區建設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日趨實現
目前,中國城市和鄉村的基本公共服務遠沒有實現均等化。以社會保障為例,當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大大滯后于城市。城市養老、醫療、失業等各項基本社會保障建設起步早,已經初步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體制和制度,而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制和制度仍在探索之中。例如,城市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完善,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尚未完全定型;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在城市建立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各種社會救助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直到2007年才在全國建立,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納入保障范圍,并將病殘、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等生活常年困難的農村居民作為保障的重點對象。并且,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保障范圍及保障程度仍遠遠低于城市。截至2006年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城市為2240.1萬人,農村為1593.1萬人,城市比農村多647萬人;城市最低生活標準和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支出水平分別為169.6元和83.6元,分別是農村的2.39倍和2.42倍。居民收入方面,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7:1,1985年達到歷史最低點為1.80:1.1997年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加速擴大,2001年為2.90:1,2002年繼續擴大到3.11:1,2006年擴大到3.28:1,2007年更是達到了3.33:1。教育資源配置方面,占人口比例較大農村人口享受的教育資源,比城市享受的教育資源要少得多:《國家教育督導報告2005》顯示,全國小學和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城鄉之比分別為1.4:1和1.3:1。醫療衛生方面,從總量上看,城鄉差距突出表現在占總人口60%以上的農村人口僅享有25%的公共衛生資源;從人均水平看,1990--2005年期問,城鄉人均衛生費用之間的差距還在擴大。2005年,中國人均衛生總費用為662.3元。其中,城市為1122.8元,農村為318.5元,城市為農村的3.53倍。依據《2006年世界發展報告》,中國農村居民預期壽命比城市居民低6歲。其他如基本公共設施建設、就業培訓等方面情況大致相同。由此看來,城鄉之間公共資源差距懸殊。
導致城市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的原因較多,根本是歷史和體制原因,也就是中國長期以來存在著的城鄉二元結構。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堅持了“農村支援城市,農業支持工業”的方針,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由財政支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則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支持為輔”的原則。城鄉二元結構在此背景下日漸形成。與此同時,城鄉發展速度、發展水平、居民生活狀況也出現了明顯的差距。這一方面造成了城鄉基本建設上的差距,另一方面造成了城鄉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發展機會的不均衡。這一現象與構建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諸城市農村社區建設通過將更多財政資金投向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滿足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有效解決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衡的問題,初步打破了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供給方面的城鄉二元結構,改變了農村公共服務弱化和邊緣化狀況?!肮I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點,諸城市在發展中大力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優先保障廣大農民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做法,對全國范圍內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都極富借鑒意義。
二、農村社區建設有力推動了城鄉一體化建設
城鄉一體化指城鄉在產業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就業市場和社會管理等幾個方面基本實現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指標。其中,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系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關鍵環節。目前,通過建立城鄉統一的財政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財政向農村傾斜,增加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有效促成了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城鄉公共服務的差別是除經濟差別外城鄉差距的另一重要體現。城市中公共服務資源相對集中,相比之下,農村的公共服務則相對稀缺。推行農村社區建設,是改善這一狀況,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有效途徑。
和諧社會社區建設論文
一、社區發展歷程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社區的概念逐漸獲得官方的認可,社區服務的概念逐漸被引入,90年代初,社區建設的概念逐漸取代社區服務,全國開始廣泛的社區建設活動,1998年民政部選擇26個國家級實驗區進行社區建設的探索,2000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轉發《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的文件,正式確立全國的社區建設與發展。當前的社區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城市發展的主要基礎組織,承擔著組織內的居民管理與服務的職能,對于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社區建設對于和諧社會發展的意義
社區是城市化建設的可操作單位,和諧社會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而社區是和諧社會的具體操作單位。社區具有一定限度的區域范圍,是政府服務、經濟組織等多面交織的區域性共同體,對于政策的落實、社會保障的發展以及社會規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1.社區穩定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
社區的自治與穩定對社會的秩序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和諧社會發展而言,社區承擔著政策落實與基層群眾服務的雙重任務,通過對社區內的居民進行組織服務,能夠盡早地解決社區居民的問題,減少矛盾與沖突,加強社區規范建設,建立社區警務室,能夠構建群防群治的社區防治氛圍,提升社區的穩定性。當前我國處于社會發展轉型的重要階段,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社會利益關系復雜化,社區內居民存在著多種矛盾,群發性事件發生率逐漸提升,社區承擔著維護社區內穩定的功能,通過良好的社區服務,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服務、緩解現有矛盾、對于不穩定因素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避免矛盾擴大化。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需要以社區為依托,建立健全民意匯集以及分析機制,做好政策落實,緩解社區矛盾,維護社區穩定。
農村留守兒童社區建設論文
一、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充分發揮政府在解決留守兒童社會化問題中的主導作用
(一)加強社區建設,推進縣鎮城市化進程,是解決留守兒童社會化的根本之策
社區發展的趨勢是城市化。通過社區建設,推進農村縣鎮城市化,就地或就近轉化農村剩余勞動力是解決該問題的根本途徑。城市化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和經濟持久發展的動力。但多年來,我們重視大中城市的城市化,對小城市包括縣城、小鎮關注力度不夠。大中城市的城市化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2000多個縣、3萬多個鄉鎮的城市化,沒有2億農民工的市民化,我國城市化的任務是難以完成的。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根源在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致使農村經濟長期滯后,農村居民收入長期得不到改善。在城市巨大的引力面前,農村社區人口特別是年輕人口離開賴以生活的家園,遠赴異鄉打工,卻將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留置在家中。因此,推進縣鎮城市化,就近轉化農村剩余勞動力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發展農村社區經濟,提高居民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強鄉村社區就業能力是縣鎮城市化的基礎,也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前提。在農業投入方面,我國已實現了政策取向的重大改變,即由“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的改變?!叭r”問題的解決有了政策和制度的保證。但是,“民工潮”、“留守兒童”、“空心村”等問題的出現和長期存在,說明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須重新評估和設計。在社區層面,地方政府應當并且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地方政府可以在發展社區經濟和提供社區服務等方面創造鄉村社區人口就業機會。例如,地方政府通過吸引外資和企業,為鄉村社區年輕人口提供就業機會,使他們在自己的家鄉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獲得可觀的收入。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優惠,鼓勵有資金有技術的本區外出人員回鄉創業。地方政府還可以出臺規定,為社區低收入家庭提供小額低息貸款,鼓勵其自主創業,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二)加強社區建設,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因為政府有強大的財力作支撐,能夠有效保證在基礎教育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事業等方面的財政投入。事實上,我國政府是社區公共服務的主要供給者,有時甚至是唯一的供給者,為滿足居民基本的生產、生活和發展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來,政府在城市社區公共設施方面加大了投入,例如圖書館、公園、文體康健中心、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為城市社區居民及社會組織提供了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的大量基礎性服務,城市社區居民生活環境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升。但是,政府對鄉村社區、對鄉村居民生活直接相關的這些領域投入卻明顯不足。筆者認為,政府應提高認識,改變觀念,真正落實中央政府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加大對鄉村社區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公共服務是政府的基本責任,也是公民的基本權利。農村留守兒童同其它未成年人一樣具有要求各級政府提供適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場所和設施;有要求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文化館、影劇院、體育場(館)、動物園、公園等場所對其優惠開放等諸多權利。因此,地方政府應當千方百計加大投入,建設電影院、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體活動場所等公共文化設施,并積極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社區組織及活動提供必要的設施、場地和經費,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另外,政府應通過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保障農村居民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要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和監督機構,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從事社會保障工作并加強監督。
(三)加強社區建設,強化行政監管和行政立法,優化留守兒童成長的社區環境
中小城市社區建設論文
一、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的社會基礎
中小城市社區建設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但大多數中小城市經濟力量較弱,發展水平不高?!斑@已經成為影響中小城市社會發展和經濟進步的瓶頸之一,也是影響宏觀社區建設整體推進的攔路虎?!薄吧鐓^的社會基礎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涉及內容很多,大到社會層面的社會制度、生產力發展狀況,小到區域層面的區位特征、區域公共政策,都是制約社區生活開展的重要因素”。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的社會基礎包括政策與經濟兩方面。一方面,政策影響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發展。政策是社區發展的主要因素,經濟政策、人事政策、社區政策。這些政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社區建設的發展。社區的基礎設施、管理與服務都受到政策所影響。另一方面,經濟制約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發展。中小城市社區建設主要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中小城市社區物質文明建設與經濟水平密切相關。經濟基礎越雄厚,城市社區設施建設的硬件水平就越高。中小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也受到經濟發展狀況的制約。因此,有必要將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納入我國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中,重視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的社會基礎,為中小城市社區建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的難題與源由
中小城市社區建設主要面臨建設發展不均、投入不足、法規缺乏、居民參與意識薄弱四方面問題。首先,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發展不夠均衡。中小城市的地方領導對社區建設認識不足,個別社區建設長期滯后。中小城市的社區建設規模大小不一,新建社區基礎薄弱,資源條件較差。城市社區建設進展速度有快有慢,城市化進程影響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的進展速度。其次,中小城市社區投入普遍不足。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而中小城市政府對于城市社區建設不夠重視。中小城市政府主要重視經濟的效益,而忽視了基礎設施和社區發展。目前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總體資金投入不足,社區工作開展難度很大。再次,中小城市對于社區建設的法規缺乏。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缺乏配套措施和監督機制,社區建設工作開展沒有法律依據。中小城市社區居民與社區發展目標未能有效整合,社區居民只關心與自己有直接關系的問題?!敖Y果在社區建設中就經常出現這樣的事情,即政府和社區熱中的卻不是居民希望的,甚至兩者時常尖銳沖突”而這些問題,由于中小城市社區建設法規缺乏,社區也無力去解決,從而影響社區建設發展。最后,中小城市社區居民對社區建設參與意識薄弱。“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社區居民的廣泛自愿的參與和介入,包括社會參與、經濟參與、政治參與和文化參與”。中小城市社區居民缺乏參與意識,中小城市社區建設工作仍停留政府主導位置。中小城市社區居民在城市社區管理中被邊緣化,社區非自治組織,這影響中小城市社區居民的參與程度。
三、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的可行途徑
中小城市社區建設長久可持續發展需要通過政策、經濟、法律來保障,同時對社區居民加以引導。首先,政策保障。中小城市社區建設政策嚴重缺位,中小城市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和制度,保障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的發展。在保障社區建設發展方面制定相關政策,對居委會社區居民自治組織放寬權限。要對參與社區建設的社會組織制定有關政策,對社區建設資金投入的社會組織給予支持和褒獎。通過政策保障更多的社會資源向社區流入。其次,經濟保障。中小城市社區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中小城市政府應加大對社區建設發展的投入,保障社區資金的投入。要通過“財政支持、費隨事抓、社區自籌、社區贊助”等方式,來滿足社區建設發展的經費需求。政府財政預算設立社區建設經費專項,確保社區建設資金的落實。再次,法律保障。中小城市社區建設法規缺失,是社區建設的保障,中小城市社區建設應納入法制的軌道?!罢臋嗤碓从谒淼墓仓刃蚝凸娎?居民自治組織的權威來源于社區全體居民,介入社區事物的專業機構的權威來源于其管理的專業水平和政府與社區自治組織的授權”。政府應制定關于城市社區發展的法律和法規,出臺有關社區建設的相關法規和文件,覆蓋社區各個領域的法律體系。最后,社區居民引導。中小城市社區居民缺乏參與意識,中小城市社政府應該適當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其中?!霸谏鐓^我們看到,對于那些真正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如選舉、管理、監督等,即使動員式參與也刺激不起居民興趣?!币虼酥行〕鞘猩鐓^建設,政府要做好引導工作,尋找政府、社區和居民三者的“交集”,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有效的去整合社區資源,共同為了社區建設發展作出貢獻。我國中小城市社區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制約著社會發展的速度。加快社會發展速度的中心在于中小城市社區建設的發展。因此,全面建設中小城市社區是我國社會的重要發展道路。
農村社區建設論文
提要:本文提出農村社區定位于鄉鎮、行政村和自然村三個層次,并著重闡述了鄉鎮在農村社區中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指出從當前的形勢看,鄉鎮黨委和政府要通過民主化來實現角色重塑和功能轉變,以實現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柔性銜接。
一
2006年秋天以前,中國“農村社區”這個概念及農村社區建設還只是在少數學者中討論和在少數地方試點,并不為關注三農問題的更多人所熟悉和認知。這一年10月,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中首次正式提出:“全面開展城市社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標志著執政黨已經意識到農村社區建設對于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而在此前,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已經取得理論和實踐上的某些成果。先是在理論上,由于“治理”理念的提出,學者和政府開始從一種新的角度來審視基層的公共管理行為。治理的理念與中國農村管理的現代化進程有相當的契合,甚至有專家如賀雪峰認為:“治理”這個詞,對農村政治社會研究與實踐特別有用,比如農村的村民自治作為一種社會民主形式,就是一種治理。[i]因此“治理”理論也就指導了中國農村社區的改革與發展的實踐。這種實踐,表現為中國的某些地方政府和農村基層的管理者,開始在傳統的“三農”工作中進行農村公共管理的治理,從某種角度上說,它就是一種新型的農村管理的“社區化”。在這里,“社區化”的意義不僅表現在社會學意義上,它首先表現在政治學和管理學意義上,即它是一種新型的農村管理模式。它注重的是建立“政府、民間組織與公民”(這里就是農民)對農村公共事務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合作管理”,建立一種“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新穎關系”。[ii]
其次在實踐上,新一輪農村綜合改革中,有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就是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的提出,或者說,農村建設與管理的社區化。據了解,目前已有江西、浙江、湖北、山東、江蘇、天津、廣東、福建、安徽、青海、上海等?。▍^、市)對開展農村社區建設進行了研究部署,開展了試點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經驗。[iii]而被稱為農村社區建設“第一塊試驗田”的江西,甚至早于“農村新政”,在2001年就進行了農村社區建設的試點。可以看出,將傳統的農村建設與管理變為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名詞改變,也不是一種理論上的探討,而且已經是中國農村地區的一個相當廣泛的實踐。它表明了中國農村建設與管理正在從理念、體制、模式、途徑和目標上,向著現代化與中國國情的結合邁進。中國農村的這樣一種實踐,也受到了已經有20多年歷史的中國城市社區管理實踐的啟發,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提出統籌中國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的提出,以及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影響,都促進了農村管理社區化。它雖然還在起步期,但無疑它具有光明的前景。
二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社區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