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社區建設論文
時間:2022-11-24 04:00:56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社區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充分發揮政府在解決留守兒童社會化問題中的主導作用
(一)加強社區建設,推進縣鎮城市化進程,是解決留守兒童社會化的根本之策
社區發展的趨勢是城市化。通過社區建設,推進農村縣鎮城市化,就地或就近轉化農村剩余勞動力是解決該問題的根本途徑。城市化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和經濟持久發展的動力。但多年來,我們重視大中城市的城市化,對小城市包括縣城、小鎮關注力度不夠。大中城市的城市化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2000多個縣、3萬多個鄉鎮的城市化,沒有2億農民工的市民化,我國城市化的任務是難以完成的。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根源在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致使農村經濟長期滯后,農村居民收入長期得不到改善。在城市巨大的引力面前,農村社區人口特別是年輕人口離開賴以生活的家園,遠赴異鄉打工,卻將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留置在家中。因此,推進縣鎮城市化,就近轉化農村剩余勞動力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發展農村社區經濟,提高居民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強鄉村社區就業能力是縣鎮城市化的基礎,也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前提。在農業投入方面,我國已實現了政策取向的重大改變,即由“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的改變。“三農”問題的解決有了政策和制度的保證。但是,“民工潮”、“留守兒童”、“空心村”等問題的出現和長期存在,說明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須重新評估和設計。在社區層面,地方政府應當并且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地方政府可以在發展社區經濟和提供社區服務等方面創造鄉村社區人口就業機會。例如,地方政府通過吸引外資和企業,為鄉村社區年輕人口提供就業機會,使他們在自己的家鄉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獲得可觀的收入。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優惠,鼓勵有資金有技術的本區外出人員回鄉創業。地方政府還可以出臺規定,為社區低收入家庭提供小額低息貸款,鼓勵其自主創業,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二)加強社區建設,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因為政府有強大的財力作支撐,能夠有效保證在基礎教育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事業等方面的財政投入。事實上,我國政府是社區公共服務的主要供給者,有時甚至是唯一的供給者,為滿足居民基本的生產、生活和發展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來,政府在城市社區公共設施方面加大了投入,例如圖書館、公園、文體康健中心、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為城市社區居民及社會組織提供了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的大量基礎性服務,城市社區居民生活環境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升。但是,政府對鄉村社區、對鄉村居民生活直接相關的這些領域投入卻明顯不足。筆者認為,政府應提高認識,改變觀念,真正落實中央政府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加大對鄉村社區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公共服務是政府的基本責任,也是公民的基本權利。農村留守兒童同其它未成年人一樣具有要求各級政府提供適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場所和設施;有要求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文化館、影劇院、體育場(館)、動物園、公園等場所對其優惠開放等諸多權利。因此,地方政府應當千方百計加大投入,建設電影院、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體活動場所等公共文化設施,并積極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社區組織及活動提供必要的設施、場地和經費,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另外,政府應通過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保障農村居民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要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和監督機構,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從事社會保障工作并加強監督。
(三)加強社區建設,強化行政監管和行政立法,優化留守兒童成長的社區環境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有相當部分鄉村社區文化環境不佳,主要表現為:封建迷信、打牌賭博普遍,充斥色情暴力內容的書刊雜志、文化演出等文化垃圾下鄉,營利性的網吧、錄像廳、歌舞廳、電子游戲廳向未成年人敞開等等,致使缺乏監管的留守兒童受到嚴重影響。加強監管、優化社區環境,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應當通過制定和完善針對特定場所或產品的行政監管立法,為政府加強對各類視聽讀物、娛樂場所及其他社會環境的管理和合理引導提供法律依據。通過制定和完善行政監管程序和責任立法,明確工商、公安、衛生、民政、司法、文化、出版、教育等機構各自的權限范圍和法律責任,規范政府行為,減少其職權行使中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促進政府各部門聯合執法,加大打擊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違法行為的力度。地方政府還應當加強行政執法,強化政府責任,嚴厲制裁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的行為,使對未成年人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的保護真正落實到位。
二、加強社區建設,強化社區組織和居民在解決留守兒童社會化問題中的主體作用
(一)整合社區資源,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專門委員會
成立由社區牽頭,村委會、少工委、婦聯、學校、派出所、民政等部門或系統參加的關愛留守兒童專門委員會。筆者認為,這個委員會應是一個常設機構,要有場地、經費、人員,有章程、規范,對委員會的職責范圍、經費使用、工作考核及監督等要有明確的要求和規定。在經費問題上,社區應根據當地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有相應的財政預算,并盡力爭取上一級財政支持。設立關愛留守兒童賬戶,吸58云夢學刊2014年納社區內各種善款和捐助等。在人員配備問題上,上述部門或單位可以抽派人員,并采取輪崗的形式。委員會在崗人員要經常深入社區、學校、留守兒童家庭和外出務工人員當中進行調研,全面了解和掌握留守兒童的情況,建立專門檔案,實行分類管理,全面、動態地把握“留守兒童”的情況。在委員會之下,成立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留守兒童之家”,以關愛留守兒童,促進其健康成長為目的,開展代管、娛樂、游戲、教育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二)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優化留守兒童成長環境
優良的社區文化環境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基礎環境。然而,“民工潮”、“空心村”的背后,標示的是社區文化的衰敗。因此,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優化留守兒童成長環境,十分必要。具體的做法包括:一是開展文明社區、文明村鎮建設。以村鎮、社區為依托,經常性地開展多種傳統、健康、高雅的活動,如春節團拜、元宵燈會、端午賽舟、中秋賞月、看社戲、武術健身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不僅能滿足留守兒童娛樂的需要,而且還通過渲泄和補償等方式,調適其心理和生活,陶冶其情操,讓他們綻開笑臉,忘卻不快,健康成長。二是積極開展農村社區教育。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特別是那些無工打、無學上,整天在村頭、網吧游逛的兒童開展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公民教育,提升他們的素質。三是加強對農村社區環境的整治,主要是開展針對網吧、錄相廳、游戲廳、歌舞廳的整治工作,凈化農村社區空氣,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積極、健康、文明的環境。
(三)社會組織、企業和居民積極行動,開展針對該群體的優質又具體的公共服務
在社區建設和社區管理中,政府、社會組織和團體、企業、居民均有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從國際的經驗來看,“政府主要是制定法律法規、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維護社區發展的宏觀環境。社會組織是社區建設和社區事務的主體;居民或者通過社會組織或者以個體的方式參與社區事務;企業在社區的活動有兩種,一是承擔社會責任,諸如保護所在社區的生態環境,鼓勵員工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如社區捐贈錢物,支持社區建設;二是以購買服務的形式向社區提供公共服務?!盵2]我國鄉村社區社會組織發育不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較為淡薄,既有歷史、文化的原因,也是制度的原因。2011年12月,民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了《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明確表示我國將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創新,建立政府資助社會組織發展的機制,扶持社會組織發展公益項目。社會組織進入人們的生活、生產領域,開展多種形式的自助、互助服務,促進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將成為今后社會組織發展的內在依據,也將成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促進該群體健康成長的重要力量。鄉村社區企業和企業家在社區建設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們積極參與社區公益設施、福利項目建設,比如修橋建路、扶貧濟困、助學敬老等諸多方面。但是這些活動往往源于偶發性的善舉,而非出于深厚的公益精神的文化積淀和承擔社會責任的自覺意識。當社區出現大規模的留守兒童群體,該群體以社會問題的形式存在時,社區企業和企業家開展的有針對性的服務和支持不多,影響微弱。因此,在社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應大力宣傳社區組織、企業的責任和義務,積極培育企業、組織和公民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并通過深化改革,為企業、組織承擔社會責任提供制度保障和財政支持。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亦將有利于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我國鄉村社區正由傳統向現代轉型,但是基于血緣或自然情感形成的社區或村落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人們重傳統、重情感,互敬互愛、守望相助。社區應鼓勵居民參與各種活動,特別是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創建和諧社區的活動中來,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安全、文明、溫馨的大家庭。
三、加強社區建設,充分發揮父母和留守兒童自身的主動作用
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及伴隨的較為嚴重的社會化問題,是我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產物。它的出現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有與之相應的政治經濟結構和思想文化結構及價值觀念,是在發展過程中產生,需要通過發展來根本解決的社會問題。所以,筆者認為應切實加強社區建設,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社區組織、群體的主體作用,改造產生該問題的結構性因素,改變留守兒童父母難以克服的經濟與社會困境。但并不意味著留守兒童父母及自身就可以置身事外。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父母及留守兒童自身的主動性是化不利為有利,促進個體健康成長的積極因素。
(一)加強社區建設,促進留守兒童父母職業技能和教育文化素養的提高
一是留守兒童父母應積極參加各種職業培訓,提高就業層次,改變生活境況。二是參加社區、學校及機構組織的親子教育、心理學等的教育培訓。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及相關知識。筆者認為留守兒童父母觀念的轉變,對子女教育的責任和義務的認識至關重要。提高生活質量、儲備教育資金即掙錢重要,還是孩子的教育、健康成長重要?在這個問題上,相當多的父母糾結、矛盾,經過反復權衡后,往往選擇前者。還有不少父母認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有居所,有人照看就行,至于教育的責任則全推給學校和老師。因此,留守兒童父母應轉變觀念,確立兒童利益優先的原則,將符合天道人倫的關愛、養育子女的責任真正擔負起來。只有這樣,父母才會想方設法與孩子在一起。如能不外出就不外出;如必須外出,則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將子女帶在身邊;如確實無法帶到身邊的,增加聯系的方法,強化聯系的紐帶,盡可能地滿足子女在生活、學習、情感等諸多方面的需求。當然,觀念的改變、認識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留守兒童父母可以通過讀書、讀報,參加社區組織的繼續教育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家長學校、家長會等形式來提高文化修養和理論認識,提升在撫養和教育子女等方面的知識水平和能力與素質。三是父母應當合理選擇臨時監護人。應慎重考慮被委托人是否具備監護能力,如身體、經濟、思想品德狀況等,選擇熟悉孩子、有愛心的、能給孩子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監護人,盡可能保證家庭結構的相對完整。四是臨時監護人要充分意識到自己的監護責任,包括對孩子的照顧、關愛和教育。要努力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通過家庭內部良好的人際互動,使留守兒童生活在具有濃濃愛意的家庭里。要改變放任或溺愛的教養方式,加強對留守兒童學習、交友、娛樂的監督與控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行、習慣,具備較好的道德素質和文化修養。
(二)留守兒童自身應積極參加社區建設,化被動為主動,化逆境為順境
意大利教育專家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具有巨大的潛能,他生命的發展是走向獨立。父母因外出打工過早地離開未成年的孩子,讓他們獨自面對父母缺位后的留守困境,確實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是留守兒童如果能夠在家庭、學校、社區、社會工作者等各方的幫助和關愛下,形成正確的認知和態度,將能在較大程度上減少留守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化消極為積極,化逆境為順境,化壓力為動力。首先是要理解父母的選擇和良苦用心,積極與父母聯系,可以通過定期打電話、書信或網絡交談等方式向父母匯報自己的學習、生活狀況。其次,用積極、健康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留守生活。在教師、社區工作者的幫助下,挖掘留守生活所帶來的有利于自立、自主的有利資產和環境資源,激發自身的抗逆力,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和優勢,化不利為有利。最后,要努力學習、奮發上進,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自立,拒絕悲觀自怨,隨波逐流或自我放縱,健康、快樂地生活和成長。
作者:王秋香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 上一篇:燃氣行業安全建設論文
- 下一篇:保護區項目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