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染料課程內容及教學團隊建設思考
時間:2022-06-22 11:03:33
導語:新型染料課程內容及教學團隊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校的染料與紡織專業材料與工程技術學院紡織專業的染料類碩士研究生染料類課程專業學位培養方案體系的建設和培養方案的的總體內容和其指導思想,也就是要以“服務需求、突出特色、創新模式、嚴格標準”為總體內容和其指導思想,優化其的課程體系,更新其的教學內容和理念與教學方法,符合“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相關專業學位染料類碩士研究生課程的建設和培養的基本要求;充分地整合了目前我校的紡織、材料與化工兩個專業本科的染料類教學及目前全國所有紡織專業本科染料類院校的專業課程的培養作為教學研究的發展前沿,最終明確設定了“新型染料”課程作為了我校的紡織材料與工程技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選修課。
一、“新型染料”課程建設中現實問題
(一)教師團隊企業工程經歷與專業對口問題。“新型染料”教學團隊成員均具有博士學位,但是所學專業有的不是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甚至差距甚遠,但重要的是大部分沒有一線生產經驗。因此,首先要對任課教師加以培訓和鍛煉,這項任務需要多年和不斷地進行。因此,加大“新型染料”課程的建設力度,首要的是加強教師團隊的培育。(二)教材及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新型染料”教學沒有專門的課程和教材,在本次教學中我們分別選用了幾門可供參考的教材,分別選用的是:錢國坻主編的放射性染料與化學、陳榮圻主編的染料禁用放射性染料及其代用、宋心遠主編的染料功能與應用染料、楊錦宗主編的染料分析與應用染料剖析以及何瑾馨主編的染料與化學,同時我們在現有數據庫的基礎上查找了大量的目前有關新型染料的教學參考文獻并對其進行了歸納盒整理和總結。為此我們自己精心編寫了一些關于教學的教案和講義,目前對教學內容的補充和更新還沒有及時地跟上目前紡織染整科技行業發展的要求和步伐,還有一些本該及時納入的教學內容而沒有及時進行補充,有些過時的不適合應該及時講授的教學內容還沒有及時進行更新,教學內容沒有很好地覆蓋目前紡織染整行業科技發展的最新技術要求。(三)理論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教育應用之間的明顯脫節。由于實踐理論教材和其與染料相關的文獻等各種理論教學條件的雙重制約,目前該校開設的課程仍然存在一種著重實踐理論教學而輕理論實踐教學應用的特點和現象。近年來,隨著化工染料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和化工染料市場的發展需要,在實際化工染料生產中廣泛應用的一些新型化工染料的相關資料和公開的相關技術參數很少也很零碎,因此有的需要我們對資料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有的甚至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其與染料相關的理論,對于用“新型染料”來研究和進行其相關理論實驗的技術參考書和相關文獻就更少。誠然實踐理論教學通常是作為工程理論實踐教學的一種輔助性工具和手段,以往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教學做法大多是用學生通過實驗和實訓對其所學知識和理論的成果進行驗證和理論演示,其教學內容也多以理論演示性、驗證性的為主,今后我們要繼續有意識地通過系統的實驗和理論實訓的方式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參與工程理論實踐的能力。
二、“新型染料”課程建設的重點
(一)注重對教師企業工程經歷和實踐經驗能力的培養。今后一個工作的重點是一定要按計劃地從企業選派一批青年專業工程師和相關專業的技術教師和學生到企業工程技術生產的一線崗位進行工程技術掛職培訓學習和鍛煉,了解其生產實踐相關的與企業生產實踐工藝流程、工藝生產管理的技術參數和相關的生產工藝管理技術設備,著力于培養一批青年專業工程師具有自主創新的生產實踐意識和工程技術開發的能力。二個重點是,一定要積極有計劃地培養和聘請我們企業一批優秀的具有豐富生產實踐和工程經驗的專業技術教師、科研型工程技術和開發人員,來充當我們企業的兼職教師,盡可能多地培養和引進一批富有多年的,企業生產實踐和工程經歷的專業技術教師和學生,把工程技術的開發人員和科研型青年專業工程師的充實作用發揮起來,到相關專業的技術教師隊伍之中。“雙師型”和科研型專業技術教師的規模和數量占比較大,不斷地加強和改善工程師和專業技術教師隊伍的教學綜合性,提高專業理論和技術的能力和師資結構,打造一支高技術素質的富有多年企業生產實踐經驗,具有工程技術產品開發自主創新能力的科研型專業技術師資隊伍。三個重點是一定要積極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技術教師積極進行校內外的實驗和實習基地的建設,指導在校學生的理論實踐學習和實訓等,提高工程教學的理論實踐性和技術的應用性。四個重點是與在校企業、科研單位和合作的人員進行多方面交流和對接,承擔學校和企業一個橫向的課題,與在校學生一起研究和解決企業工程技術生產中可能存在的重大工藝和新生產工程的技術問題,共同開發新技術產品、新工藝技術和新生產工藝等,不斷提高專業教師的企業工程經歷和工程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力。(二)教學內容的整合和優化。教學內容的整合知識結構的整合和優化,在教學中知識結構的優化,第一是要充分體現當今時代我國的紡織染整行業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提高水平,體現我國紡織染料專業的教學技術特色和紡織染料行業的發展特點,為今后我國大學生的繼續就業和進一步提升研究生深造的專業水平,打下堅實的教學理論和基礎。“新型染料”一門專業課程的整合教學重組研究團隊的全體成員和授課教師們,對現行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認真的整合教學選擇、辨析、梳理、更新和完善,并進行了整合教學重組,打破了與過去我校專注于提高紡織品的染色牢度、顏色的科學和優化,以及紡織染色工藝的應用原理等,與傳統紡織染料專業課程相互分割、內容相互重疊的傳統教學弊端,將提高紡織品的染色牢度、顏色的科學和紡織染色工藝的原理,與傳統專業課程教學有機地相結合,將其有機地整合為“新型染料”一門專業課程,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詳實,大大減少了紡織染料理論教學課時的人數,使得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自我發展空間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第二是整合以后的課程全面介紹了染料發色、染色織物牢度、染料結構與性能等基本概念及染色工藝原理,新型染料的分類及發展趨勢、傳統染料存在的生態環保問題,及其相應“新型染料”的替代品,使學生具備紡織染整工程高級應用型人才所必需的染整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三)實踐實驗教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進與創新。實踐實驗教學創新能力,是在實踐認識教學的基本和實踐教學目的。實踐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大型紡織染料公開課前的紡織染料實踐和認識課程教學和實習,課程教學中的認識和實驗教學。得學生對染料的生產具有感性認識,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課程中的認識和實驗教學,按照紡織專業課程實際教學進度的要求和順序安排(其中實驗課程主要包括室內和室外),學生通過對實驗課程教師的指導,親自動手對紡織染料實驗的結果進行專題的講解和介紹,掌握了染料化學合成的各種重氮化學和偶合單元的反應、重氮化和偶合單元反應、紡織品染料染色牢度的測定和評價及染色測試方法等,和各種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用此方法學到的,染色工藝基本操作和技能。目的是通過各類大型生產企業染色實習課程,讓染料專業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了產品和染料的主要種類,商品生產加工和各種紡織品生產中染料的主要技術應用,以及研究對象和最佳染色的工藝,鞏固并通過課程,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深一步掌握和基本理解染料專業所學的,有關染料產品染色和紡織品生色工藝原理的基礎知識。
三、結語
通過對“新型染料”專業課程的建設與教學體系的建設與教學方法研究的探索,為廣大教師和學生進一步地構建和掌握現代紡織工程染整專業知識的體系與結構,提高其對學習理論的綜合與應用能力、實踐與應用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綜合培養水平,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課程教學模式,使該紡織染料專業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更加靈活和富有柔性,教學效果明顯地得到了提高,培養的優秀學生屢次榮獲了全國各種紡織染料專業技能比賽的大獎,人才培養的質量也進一步地得到了國際社會和紡織染料企業的普遍重視和認可,我校的紡織工程染料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就業率也一直長期保持在100%以上。
作者:王連軍 柳高 湯威宜 單位:湖南工程學院材料與化工學院
- 上一篇:中職機械專業優秀教學團隊建設研究
- 下一篇:情感驅動學科團隊建設思考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