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告制度建設思考

時間:2022-12-27 10:44:01

導語:科技報告制度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報告制度建設思考

近年來,隨著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推動國家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進展,全國各省開始建設科技報告制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4年,安徽省作為首批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建設試點省份之一,啟動了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工作,出臺了安徽省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實施方案,上線了安徽省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并與國家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完成對接,向國家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提交了1300份省屬科技計劃項目科技報告,報告范圍涉及省自然基金項目、科技攻關項目、新興產業項目、年度重點科研項目、農轉資金項目等。本文擬對安徽省開展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工作以來若干問題進行思考,希望能夠對全國科技報告制度的建設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1安徽省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取得的成效

1.1統一制度,建設規范標準體系。在國家大力推進科技報告制度建設的形勢下,2014年12月,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技部關于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指導意見的通知》的精神,安徽省科技廳印發了《安徽省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對安徽省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工作進行部署,明確了安徽省科技報告制度建設的總體目標、建設內容、時間安排和保障措施。2016年8月,安徽省科技廳、安徽省財政廳出臺的《關于整合優化省級財政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的實施意見》以及安徽省財政廳、安徽省科技廳、安徽省教育廳出臺的《關于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實施意見》提出建立省級科技報告制度。2015年12月,《安徽省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實施辦法》明確提出建立科技報告制度。2016年4月,在《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管理辦法(暫行)》中提出要求項目驗收時需提交科技報告。目前,國家已頒布《科技報告編寫規則》《科技報告編號規則》《科技報告保密等級代碼與標識》和《科技報告元數據規范》等相關標準規范[1]。參照科技報告相關國家標準,根據省科技計劃項目的特點,安徽省科技廳科技報告管理中心研究設計了省自然科技基金項目、省科技廳社會發展處項目、省科技廳農村處項目科技報告編寫規范,并編寫了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科技報告撰寫模板和安徽省科技報告工作流程圖。這些規范標準體系的建設對安徽省科技報告制度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2明確責任主體,建立系統化的組織管理體系。為了進一步推進科技報告制度的建設,安徽省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安徽省科技廳負責全省科技報告工作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并委托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成立安徽省科技廳科技報告管理中心,承擔科技報告的日常管理工作,負責全省科技報告的收集、收藏、管理和開放共享服務,開展省級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的開發、運行、維護和管理工作。省級有關部門將科技報告工作納入了本部門科研管理范疇,在項目合同或任務書中明確項目承擔單位須呈交科技報告的具體要求。。各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將市級科技項目納入省科技報告建設體系。各項目承擔(主持)單位建立科技報告工作機制,按要求呈交科技報告[2]。1.3構建流程化的工作系統,提升工作效率安徽省科技報告工作系統包括科技報告呈交系統和科技報告審核系統(圖1),主要是由省科技廳科技報告管理中心將項目信息導入科技報告數據管理平臺生成授權碼,項目承擔人通過授權碼登錄呈交系統提交科技報告,工作人員將呈交系統中的科技報告導入審核系統,并組織全國范圍內具備科技報告咨詢、指導和培訓工作資格的人員進行審核改寫。由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進行最終審核后在省級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中,并提交給國家科技報告管理中心[3]。流程化工作系統的構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1.4建立互聯互通的系統,確保科技報告充分共享。為了開展科技報告服務,發揮科技報告的作用,安徽省科技廳科技報告管理中心建立了安徽省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將收集到的科技報告經過改寫審核后在安徽省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中進行,按照“分類管理、受控使用”的原則,系統采用實名注冊機制和身份認證機制,實施用戶管理和權限管理方案,對不同的用戶賦予不同權限,提供分級、分層次的服務,實現科技報告資源的安全管理和充分共享[4]。面向社會公眾,主要提供科技報告檢索、信息導航等服務;面向科研人員,主要提供科技報告的全文瀏覽、原文傳遞服務;面向科技管理部門和科技決策人員,提供科技報告統計分析、行業、領域深度分析、主題挖掘等深層次的決策支持服務[5]。與國家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實現互聯互通,實現了用戶對科技報告資源的統一檢索,從而提升了科技報告的利用率。1.5多環節采取措施,嚴格控制科技報告質量。安徽省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工作啟動之初就將科技報告質量控制放在重要位置,通過一系列措施確保科技報告的質量。第一,人才儲備。自國家科技報告制度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就指派專門人員全程參與國家科技報告指導人員培訓、國家科技報告審核改寫、國家科技制度建設研討等相關工作,并陸續組織人員參加國家科技報告指導人員研修班培訓。第二,試點領域選擇。經過調研與論證,安徽省科技報告工作選擇在科研人員素質較高的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科技含量較高的科技攻關項目中開展,確保了科技報告撰寫的水平。第三,針對性培訓。在科技報告提交之前,工作人員專門針對具體項目類型組織項目主要負責人進行科技報告撰寫培訓。第四,審改人員。安徽省科技廳科技報告管理中心在全國范圍內從首批參加國家科技報告指導人員研修班并負責本省科技報告工作的學員中聘請審核改寫人員,從而確保了安徽省科技報告的質量。

2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

2.1政策欠缺,尚未出臺省級層面綱領性文件。自2014年以來,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技部《關于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指導意見》,2016年科技部印發《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科技報告管理暫行辦法》,專門針對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2014年,安徽省啟動了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工作,省科技廳印發了《安徽省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主要針對省科技廳實施的科技計劃項目開展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工作。盡管安徽省財政廳、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科技廳聯合的《關于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建立科技報告制度,但仍缺少省級層面的科技報告工作的總體部署,尚未出臺安徽省科技報告管理辦法。2.2工作脫節,科技報告工作未納入項目管理流程。科技部《關于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科技報告工作要完全納入科研管理程序,實現強制呈交。在實際操作中就是將科技報告工作納入到科技計劃項目的立項、中期檢查、結題驗收等過程管理中去[6],具體實現方式就是在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系統中,添加科技報告呈交這一環節。未在規定節點提交科技報告的項目就無法進行下一環節的工作。為此,安徽省科技廳印發了《安徽省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實施辦法》,提出建立科技報告制度,并于2016年4月出臺了《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管理辦法(暫行)》,提出在項目驗收時需提交科技報告的具體要求。但是,在項目任務書簽訂時并未對提交科技報告的類型、數量、時限以及內容等提出具體的要求。另外,目前正值安徽省推進省級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現有的安徽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系統面臨調整或重建。而安徽省科技報告呈交系統和審核系統都是獨立于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系統,還無法嵌入到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系統中,科技報告工作與科技計劃項目管理仍是處于脫節狀態,從而造成科技報告收繳工作占用時間較大,效率較低。2.3激勵不足,科技報告未充分發揮作用。目前,安徽省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已上線運行,但科技報告證書發放、科技報告作者閱點獎勵以及科技報告原文傳遞等系統功能尚未完善。這樣就造成對已提交的科技報告利用不夠,科研工作者撰寫科技報告的積極性不高,更難以保證科技報告的質量。同時,科技報告及其所涉及的創新性研究結果未形成產權標識,未與論文、專著、科技成果同等對待,尚未形成一種新型的著作權形式。沒有與科技報告作者的個人獎勵、技術職務晉升、申請科技獎勵等工作建立關聯,影響了他們撰寫和提交科技報告的積極性。2.4職責不明,科技報告工作未形成體系。盡管目前建立了系統化的組織管理體系,安徽省科技廳委托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成立安徽省科技廳科技報告管理中心,承擔科技報告的日常管理工作,負責全省范圍內科技報告的接收、收藏、管理和共享服務,但是缺少省級層面的綱領性文件,科技報告工作僅在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中開展,尚未延伸至省屬其他部門,且省科技廳科技報告管理中心也是部分工作人員兼職,還沒有設立專人或專門的部門負責科技報告的收集、審核等工作。

3對策與建議

安徽省科技報告體系的建設,既涉及管理層面上的組織架構、政策制度等問題,又涉及技術層面上的標準規范、組織運行、部門協調等問題[7]。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規制度,擁有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和人才隊伍以及必要的經費投入,需要從省級層面進行統籌規劃、出臺政策、建立工作機制。為盡快建成全省統一的科技報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體系,形成科學、規范、高效的科技報告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現提出如下幾點政策建議。3.1統籌規劃,出臺省級層面綱領性政策。科技報告制度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在管理層面上涉及政策、機制、制度等問題,在操作層面上涉及科技報告的標準規范、操作運行、部門協調和配合等方面的問題[8]。因此,在科技報告制度建設的推進過程中,需要制定并頒布科技報告管理法規,明確各主體的責任,形成自上而下的強力推動。為了避免科技報告的部門壟斷、封閉管理、重復建設等現象的發生,需在省級層面出臺《安徽省科技報告制度建設方案》以及《安徽省科技報告管理辦法》。促進各部門有效溝通協調,強化呈交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規范,為科技報告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和科技報告資源的集成整合建立良好的工作機制,確保科技報告資源的統一呈交、統一收藏、充分共享。3.2落實制度,將科技報告工作納入項目管理流程。科技部在《關于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科技報告工作要完全納入科研管理程序,實現強制呈交。具體實現方式就是在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系統中嵌入科技報告呈交環節(圖2)。因此,要落實安徽省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實施方案,將科技報告工作納入到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立項、中期考核、結題驗收等工作環節中;在科技計劃項目立項簽訂任務書的同時規定科技報告的類型、數量、時限[9]。推進安徽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系統建設,將科技報告呈交工作嵌入到省科技信息管理系統中,嚴格執行管理流程,對于未按照項目計劃任務書要求提交科技報告的項目不予進行下一環節的考核和驗收工作,從而確保科技報告的撰寫質量和提交效率。3.3完善功能,建立科技報告工作激勵機制。目前,在進行科技產出統計、成果獎勵、職稱考核時,多數部門并未將科技報告計算在內,提交科技報告與否、質量如何等對科研人員和項目承擔單位的聲譽和競爭力沒有影響,嚴重影響科研人員撰寫和提交科技報告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因此,要推進科技報告工作激勵機制建設,進一步完善安徽省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證書發放、閱點獎勵和全文傳遞等制度,對在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中科技報告的撰寫者頒發科技報告收錄證書,并將科技報告收錄證書作為項目結題驗收的必備材料之一。將科技報告引入技術職務晉升、申報科技獎勵等工作中[10]。利用科技報告共享系統的統計功能,對已公開科技報告的檢索、瀏覽和下載頻次進行統計分析,上報相關科技主管部門,作為評價項目承擔單位科研工作質量的重要依據,將科技報告作為科技人員的重要科研產出,科技報告工作質量作為評價科研機構工作績效和科研人員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標[11]。3.4明確分工,構建科技報告工作體系。科技報告工作需要政府部門發揮關鍵性主導作用,積極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建立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聯合工作機制,依托現有科技管理體系和信息機構建立省級科技報告管理中心,設立專人或專門機構負責本省科技報告工作的具體實施。省屬其他部門/地市也應根據自身需要設立科技報告工作責任主體,負責本部門產生科技報告的收集、保存、提交工作,與省級科技報告管理中心對接,建立科技報告提交渠道;科研單位根據需要設立專人或專門機構負責本單位產生科技報告的收集、保存、提交工作,并承擔科技報告審查工作[12]。形成省科技報告工作組織管理構架,形成省科技報告工作體系,確保全省產生的科技報告統一收藏、統一共享服務。

4結語

本文對2014—2016年安徽省科技報告進行了梳理,論述了安徽省科技報告制度建設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和建議。科技報告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的、連續性工作,涉及不同部門、不同項目類別,需要從省級層面進行統籌規劃、出臺政策、建立工作機制。盡快建成全省統一的科技報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體系,形成科學、規范、高效的科技報告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同時,省級科技報告管理中心應進一步做好科技報告質量控制以及科技報告與科技論文、專利、專著等科研成果的知識鏈接工作,探討科技報告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為安徽省科技計劃和項目績效評價、科技決策、科技創新提供重要的基礎信息支撐。

作者:李從春 單位: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