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課堂的生命觀探究
時間:2022-01-12 10:46:01
導語:初中生物課堂的生命觀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中學生物課堂中,教師要及時找準幫助學生形成生命觀的切入點,適時把握學生形成生命觀的關鍵點,促成并捕捉學生生命觀的生成點,并能從常規課堂中引領學生尋找有助于學生形成生命觀的發散點,四點整合,讓學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觀和生物學基本觀點,提升科學素養。
關鍵詞:生物課堂;生命觀;教學策略
中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中學生物學課程在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方面的基本價值是讓學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觀和生物學基本觀點,提升科學素養。[1]“生命觀”是指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后的抽象,是經過實證后的想法或觀點,是能夠理解或解釋相關事件和現象的品格和能力。學生應該在生物課堂學習中,在理解接受相關知識的基礎之上,形成生命的觀念。如結構與功能相吻合、知識與自身相結合以及所學知識對已知現象的解釋等,從而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教師要以此為目標,制訂出能引領學生形成生命觀的教學策略。
一、找準學生形成生命觀的切入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教學設計應該是立足于學生,以為學生服務為宗旨。所以教師要設計新穎有趣的切入點,吸引學生,引領他們真正走進生物課堂,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生命觀。例如,在設計蘇科版生物第7章第1節“能量的釋放和利用”導入時,教師展示士力架的廣告視頻,進而提問:“為什么唐僧吃過士力架就能滿血復活呢?他從士力架得到了什么呢?”學生立即回答:“能量!”教師接著提問:“我們平時所需的能量來自哪里呢?”學生回答:“食物!”教師再問:“食物中的能量能直接被利用嗎?”學生會回答:“通過消化吸收后才能被利用!”到這里,已經在學生的笑聲中進入了本節課的正式學習。這時教師拋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被吸收的葡萄糖等物質中的能量自己跑出來被我們利用的嗎?”學生開始思索,能量自己從營養物質中跑出來不太現實,但又是怎么出來的呢?讓這個問題吸引著學生去自學此章節內容,從而真正明白呼吸作用對于生物生存,當然包括我們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教師選擇視頻作為切入點導入新課,所選實例人人熟悉并且與自身的生命活動切實相關,引領學生形成生命的觀念。
二、把握學生形成生命觀的關鍵點
任何事物、任何事情都會有自己最關鍵的部分,也就是關鍵點,關鍵點是任何事物、任何事情的點睛之筆。課堂教學同樣也不能例外。例如,在進行“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15章第1節“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心臟的結構功能學習時,教師首先提問:“從自來水公司出來的水能進入千家萬戶,是因為有動力的驅使,那動力來自哪里呢?”一些學生會回答出:“水泵!”教師接著此答案問:“那我們身體中同樣需要有動力才能將血液送到全身各處,我們身體中有“水泵”嗎?”學生會猜出來是心臟,并驕傲自信地大聲說出。教師引領學生繼續思考:心臟為什么能產生動力呢?因為心臟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肌肉組織收縮舒張產生動力。根據體循環肺循環的路線,可以清晰地看出心室是起點、心房是終點,也就是說心室需要產生足夠大的動力才能驅動著血液走完這條循環路線,而恰巧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而體循環路線比肺循環路線長,需要的動力更大,又恰巧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壁厚。這些恰巧,不是偶然,是生物學生命觀中一項重要的內容——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事實的推理與分析證明此觀點,也是本版塊內容的關鍵點。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要及時把握每一版塊的關鍵點,讓生命觀在形成過程中都有其精髓。
三、及時捕捉學生生命觀的生成點
葉瀾教授提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形成。課程資源隨時可見、隨處可見,它伴隨課堂教學的過程隨機生成,但它也是最容易被我們所忽視的。[2]中學生是一群充滿朝氣、充滿幻想的人,他們不會滿足于循規蹈矩、一成不變的課堂,他們需要課堂“意外”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而這樣的“意外”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合適的鼓勵以及積極有效的引導。這樣的“意外”更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因渴求知識而釋放出來的各種信號,這些信號出現的時候就是捕捉生命觀生成點的關鍵時刻,教師此時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富有創意的調整,讓學生感到出其不意。這樣的出其不意會使課堂更加精彩。例如,在學習“蘇科版”生物八年級下冊第24章第1節“人體的免疫防線”時,說到呼吸道的纖毛擺動清掃異物的功能屬于第一道防線時,有學生提出:“那呼吸道黏膜分泌物黏住病菌的過程屬于免疫防線內容嗎?”此時,很多學生齊刷刷地看向提出問題的同學,筆者看到的是他們滿眼的求知欲望。此時,筆者提出讓學生發表看法。有的說呼吸道黏膜分泌物黏住了病菌,發揮了免疫功能,所以屬于免疫防線;有的說課本上沒有說所以應該不屬于。此時教室里討論聲四起,大家在彼此說服。此時筆者問:“痰是在哪里,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學生回答:“痰是氣管和支氣管黏膜分泌的黏液黏住進入呼吸道的灰塵和病菌所形成的,這會使我們吸入的氣體更加清潔濕潤!”筆者再問:“這為我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嗎?”學生齊答:“提供了保障!”呵護保障了我們的健康就應該是免疫防線的一部分,學生由此理解了平時要求“不能隨地吐痰”的真正原因,理解了自己身體內部的一項真正工作。那個學生隨機提問的“意外”讓本堂課生動的同時,更讓學生知道自己健康的一項奧秘。雖然學生嘴上不說甚至自己都意識不到在課堂中的生命觀,但其實生命觀已經開始生根發芽。生成性課堂是中學生朝氣與好奇的真實反映。這樣的課堂給了學生足夠寬敞的空間與足夠自主的人權,是突顯學生主體的力證。及時捕捉生物課堂中生命觀的生成點,摒棄僵化、缺乏生命力的課堂,伴隨著課堂的隨機生成和生命觀的形成,讓“以生為本”的理念落地生根。
四、尋求有助于形成生命觀的發散點
能在課堂中尋求到有助于形成生命觀的發散點,這要求教師要擁有一雙慧眼,對教材要精心研究,設計教學策略時要對蘊含無限能量的點做到心中有數,因為這樣的點能在課堂中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精彩效果,這樣的點就是發散點,即教材中蘊含的具有一定引發、激活思維發散活動功能的資源基礎。[3]例如,教師在“蘇科版”生物七下第11章第1節“地面上的植物”教學時,引導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植物,并根據其形態結構將其分類后,本節課的發散點就出現了。此時教師拋出問題:“你們覺得植物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和氧氣。”而本節課的重點是了解各種植物的形態結構,并將其分類,尤其是被子植物的特征,在這些知識基礎之上,學生更加了解植物,從而能更好地保護植物。這樣,植物才能更好地發揮它們最重要的作用。發散加整合,學生形成了富有責任感的生命觀。中學生在保護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路上會不遺余力。生命觀,是一種立足高處,可以一覽眾山小的觀念。它不是狹隘的只關注到活的生物體,也不是只關注到課堂中的生物知識。滲透在生物課堂角角落落的生命觀,是立足于生命、立足于生物知識基礎之上,促使學生形成思維習慣,并能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加以應用。它使課改的理念不再是海市蜃樓,而是真真切切地指導并引領著生物課走上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譚永平.中學生物學課程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中的教育[J].生物學教學,2016,(5):20-22.
[2]李晶晶,王林發.教學設計的構建與生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22-29.
[3]徐勇.淺議生物課堂中激發學生潛能的教學策略[J].中學生物學教學,2017,(4):27-29.
作者:張娜 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擷秀初級中學
- 上一篇: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實踐研究
- 下一篇:數字故事在初中生物課程的應用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