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實踐研究
時間:2022-01-12 10:44:02
導語: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合唱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與集體合作意識,特別在當下推行合作學習的背景下,小學音樂課中的合唱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基于此本文對小學音樂課堂中實施有效合唱教學的現狀和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實踐研究
隨著素質教育和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不斷發展,小學音樂教學的方式也在逐漸變化,以提高學生審美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法逐漸涌現。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合唱的方式,能夠豐富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堂表演中,逐漸培養并提高學生終身發展的音樂能力。在音樂合唱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分析學生的音樂學情,強調音樂知識、技能和合作在合唱教學中的重要性,分學段設計合唱教學內容,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本文將結合當前小學音樂課堂在實施有效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合唱教學策略,希望對小學音樂發展提供幫助。
一、小學音樂課堂中實施有效合唱教學的現狀
(一)合唱教學方法不夠科學。在小學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內容基本都是比較專業的音樂知識,像怎樣掌握音準、怎樣控制氣息、怎樣使不同的聲部之間相互配合等。但是在很多的學校中,音樂教師的專業水平無法滿足課堂教學的需求,音樂教師不能夠完全掌握學生對音樂的接受能力,對當下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不能及時的轉變和研究,這就會導致音樂課堂沒有目的性以及針對性,從而不能夠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的講解音樂知識,學生被動的接受,這樣很難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得音樂課堂枯燥、乏味,學生不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音樂的學子中來。這樣,不利于小學音樂教學課堂效果的提升。(二)學生缺乏參與到合唱中來的興趣和主動性。合唱教學。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必須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在合唱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自己的演唱任務,還要使整體的演唱效果得到保證,所以這就需要學生們多加練習,掌握合唱的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練習時間不斷的增加,這就會導致學生失去耐性,漸漸的失去對合唱的興趣,學生的主動性也有所下降,最終導致合唱教學沒有取得顯著的教學成效。同時在合唱教學中,模式一般為教師帶領大家唱歌、學生模仿記憶的方式,整個教學都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中間缺少互動環節,合唱教學掌握不了重難點內容,導致學生的合唱技能始終得不到提高。(三)學校的教學設施比較落后。在小學的音樂教學中,合唱教學的開展與其他學科教學的開展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合唱教學需要學校配備相關的多每體設施和合唱教學的資料,對教師的指揮以及音響設備有更高的要求,當時在當下很多的學校由于種種原因無法為合唱教學提供必要的設施,這就給合唱教學增加了難度,影響了合唱教學的專業性。鑒于合唱教學對音樂器材的需求,小學音樂課堂要結合具體情況,靈活的創編一些新型合唱方式,從而有效應對器材導致的合唱困境。
二、小學音樂課堂中實施有效合唱教學的策略
(一)進行由淺入深的學習。音樂是一門藝術,在合唱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找到學習音樂的感覺,能夠對所合唱的歌曲有興趣,愿意參與到表演中來。為了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教師要采用由淺入深的教學,可以先選擇一些學生喜歡的獨唱歌曲進行演唱,在演唱時強調不能比聲音的大小,因為合唱是一項集體活動,在唱自己聲部的同時也要學會聽其他聲部的演唱。在學生學習了一段時間后,可以選擇適中難度的兩聲部的作品,最好能在一節課內完成,讓學生充分的學會其演唱方法。在學習兩聲部作品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唱低聲部的旋律,因為往往高聲部是主旋律,較為容易演唱,低聲旋律感不是很強,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通過這種高聲和低聲部的系統演唱學習,這樣在演唱高聲部時就不會將低聲部“帶走”,從而讓學生在合唱時能夠跟上大家的節奏,演奏出一段高質量的音樂作品。(二)營造良好的額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合唱興趣。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氛圍能夠然學生在課堂上擁有好的心情,從而激發學社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合唱是一個團體性的活動,需要學生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才能夠更好的完成合唱的任務。所以在合唱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一直處于興奮的狀態,這樣才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熱情。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合唱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夠更加積極的進行合唱學習,進而出色的完成合唱的任務。小學的音樂合唱,對學生的音樂素養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日常的額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會的音樂能力,讓學生能夠在良好音樂氛圍的熏陶下對音樂有一定的掌控力。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音樂教材中《送別》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把這首歌播放出來,然后讓學生認真的聆聽,聆聽之后對歌曲進行簡單的賞析,從而掌握歌曲的特點,在學生聆聽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跟著旋律進行哼唱,使學生很好的融入到合唱的氛圍中。這樣,能夠讓學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對歌曲產生親切感,有利于合唱的進行。(三)運用多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歌唱基礎。在合唱的過程中,人體本身就是一種樂器,教師所講解的一些抽象的理論概念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因此,這就要求教師運用多種的、新穎的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合唱的訓練。在歌唱的過程中,控制好呼吸是重點,在日常的合唱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枯燥的氣息以及聲音訓練以活動的方式進行,是學生在游戲中鍛煉合唱技巧。例如可以讓學生模仿摩托車啟動的聲音進行打嘟練習,來鍛煉學生的氣息,還可以讓學生笑著高位置發生“哈哈呵嘿”,學生會覺得很好玩,就會主動的進行練習。此外,在合唱教學中教師也要融入一定的合作教學內容,比如在正式的合唱活動開始前,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安排一定的合唱小主題,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彼此在發音、語調、樂器操作等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之處,利用自評、互評和小組評等活動,及時的糾正個別學生的問題,這樣在接下來的合唱教學中教師便能掌握主動權,能有針對性的幫助個人解決合唱問題,從而促進整個團隊的發展。(四)開展合唱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音樂學科與其他的傳統學科不同,它是一們具有藝術性的學科,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能夠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這樣會降低音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為了增加音樂合唱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就要積極的改變自身的教育理念,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熱情。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他們的興趣愛好舉辦一些小型的合唱比賽,教師可以把班級內的學生按照一定的人數分為幾個小組,教師提前準備合唱的曲目并制作成紙簽,讓每個小組選取一個代表進行抽取,然后讓學生根據所抽取到的曲目進行彩排,最后完成合唱任務。在合唱之后教師要評選出表現優秀的小組并進行鼓勵或者發放一些獎品。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合唱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提高了合唱教學的實效性。(五)找到正確的合唱訓練方法。《小學音樂課程課程標準》中重點強調:教師要在明確的規定性和適度的彈性之間尋找平衡,適當的開發課程音樂資源和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性。合唱是一項集體活動,必須顧及每個學生,所選的題材也要適合小學生的演唱,不能選擇一些歌詞和語調較為困難的歌曲。同時合唱教學要逐步的深入,不能操之過急。在日常的訓練中,教師可以從最基本的節奏訓練開始教起,然后在學生熟悉節奏后,慢慢的進入歌曲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始終保持高度注意力,不能讓他們感覺到枯燥乏味,這是音樂學習最重要的地方。在合唱教學中,教師也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技巧,首先是呼吸,在演唱時讓學生上身保持直立姿勢,兩眼平視前方,雙肩放松,挺胸收腹,在演唱中有規律的進行呼氣和吸氣,通過這種有興趣、有規律、有步驟的訓練方法,學生的合唱技巧一定會有較大的提高。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合唱教學時要注意很多的問題,并且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合唱教學的實效性。合唱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影.小學音樂課堂中實施有效合唱教學的實踐研究[J].北方音樂,2020,29(11):218-219.
[2]盧世鳳.小學音樂課堂中實施有效合唱教學的實踐研究[J].黃河之聲,2019,38(22):90-91.
[3]馮蘭婷.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9,29(2):30-31.
[4]歐陽予彤.淺議小學音樂課堂班級合唱教學激趣教學策略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9,000(002):99-100.
作者:王玉梅 單位:甘肅省西和縣洛峪鎮中心小學
- 上一篇:小學三年級音樂教學趣味性分析
- 下一篇:初中生物課堂的生命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