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閱讀教學全過程分析
時間:2022-10-19 09:11:52
導語:個性化閱讀教學全過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讓個性化閱讀伴隨著教學的全過程由于諸多原因,農村初中語文閱讀現狀陷入一種困境:孩子們的快樂閱讀、個性閱讀和多元閱讀總是被遮蔽被扼殺,由此造成了孩子們語文整體素養的畸形發展。如何走出這一困境?筆者以為,農村語文教學應該如李鎮西所說的“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循循善誘,巧妙引導。
一、課前自主收集不可或缺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我的信念》一文,包蘊著沉甸甸的人文色彩,值得反復品味和探究的話題很多,比如:信念究竟有什么力量?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與性格有什么關系?鑒于此,應該讓學生去廣泛地收集與文章相關的背景性知識,并以此生成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作為整個閱讀的出發點和歸宿。比如,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前預習:1.收集有關“信念”的名言佳句。有的收集到蒙田的句子:“只有信念使快樂真實。”有的收集到:“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有的收集到:“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2.搜集有關居里夫人的資料。在資料展示環節,有的說:“居里夫人是一位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的大科學家,為了科學的發展而終身在是實驗室里埋頭工作,一是不求盛名;二是不為金錢。”有的說:“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教女有方、簡樸生活。”有的說:“在所有的世界名人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愛因斯坦語)這樣的課前搜集充分發揮了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意愿———自然、不做作、不強迫,盡可能朝著原生態的方向鼓勵孩子們進行資料的收集與解讀,以此滋補于課堂教學,以此為學習增值,為自己的閱讀理解增值。這樣的個性化閱讀和多元的語文實踐活動無疑是可貴的,并且是值得大力提倡的。語文教師應當是這種語文活動的發起者、參與者和推進者。
二、課中多元互動不可或缺
都說,語文教學是一場對話教學,一場師與生、生與生、生與文本、師生與作者等之間的廣泛意義上的對話。對此,我深以為然。關鍵就在于,孩子們的思維是否在這場對話中得到最大意義的開拓?孩子們的情感是否被活潑潑地激活和滋養?文本中或教室里重新活出來的文化是否成就了師生最好的自己?仍然以《我的信念》為例,可以請兩個學生扮演“瑪麗•居里”及其“助手”,模擬“采訪流程”進行多元對話:師:首先感謝“您”能給予我們一次對話的機會,我和我的學生們就您的文章《我的信念》,請教您幾個問題可以嗎?“瑪麗•居里”:沒問題,盡管提問。師:請問,您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功需要有怎樣的精神?“瑪麗•居里”:我認為不為世俗誘惑的品格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生:為什么您說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瑪麗•居里”:因為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對科學產生興趣,才能沉醉于當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產生新的科研成果。……這樣的對話“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字里行間既有對原文思想的理解,也有孩子們自己的個性化理解。重要的不是對話的內容,而是對話中孩子們思想的碰撞、個性的展現、經驗的建構和情感的交融,才是我們更加需要的境界。為此,我們需要重構教學框架與路徑,那就是給予孩子們充分的自由,讓“對話”隨時發生,并且不再視某些標準答案為唯一解讀要求,盡可能讓孩子們會說、善說、敢說,以此打造厚重、多姿、搖曳生姿的語文學習新時空。
三、課末拓展延伸不可或缺
語文課堂,并非是一個靜態的“存在”,而是一個隨時有生成點和拓展點的動態的存在。從靜態復制轉換為動態生成,從拘囿文本到適當地跳脫出來,從課內到課外,從文本到鮮活的大千世界,都應該進一步為孩子們的個性解讀和多元解讀創造條件,進一步拓展孩子們的多重視域,進一步豐富孩子們的言語生命和精神生命,農村語文教學更應如此。1.多媒體出示愛因斯坦的兩句話:“在所有的世界名人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著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在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引領學生聯系課文,聯系現實、聯系其他名人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2.請以“讀《我的信念》有感”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聯系生活實際,談出自己最深刻感受。3.課外閱讀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傳》,并搜集與居里夫人一樣的科學家資料。在這樣的拓展中,一定要注重孩子們的個性實踐活動,比如,談話時要求孩子們講真話、說心里話和大實話,可以批評一些為名為利的名人,可以對當今物質唯上的現實進行抨擊,可以對“科學與利益深度掛鉤”的事例發表自己的看法;而在寫感想時,也要結合實際,寫出自己最想表達的意思。只要師生是有心人,這樣的延伸和擴展的例子或機會俯拾皆是;只要打開束縛思維的“樊籠”,個性思想或創意就能汩汩而出。做為農村語文教師,應該引領孩子們在語文的百花園中走得更遠,采擷得更多,當然也收獲得更多。
作者:吳天晏 單位:涼州區新華鎮中學
- 上一篇:高職鋼琴個性化教學法研究
- 下一篇:情景教學模式在精神科護理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