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成本法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討

時間:2022-06-27 09:19:15

導語:作業成本法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業成本法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討

摘要:伴隨著高校市場化與社會化進程,以及高校法人地位的確立,政府對高校的職能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逐步完成由行政管控向法律監管的轉型;高校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吸引著更多利益相關者關注高校的財務管理,會計核算單一化格局被打破,高校財務也不再是簡單地由“撥入經費”轉化為“經費支出”,高校需要同企業一樣,向公眾與社會提供規范的財務會計報表。如何建立與完善現代高校財務管理體制,是高校亟待解決的課題。

關鍵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作業成本法

企業生產產品,核算的是產品成本,高校提供教育服務,核算的應該是教育成本,而教育服務費用多屬間接費用,傳統的成本管理方法無法解決間接費用的分配問題,代表現代企業先進成本管理方法的作業成本法,成功地通過對作業成本動因的分析,將間接費用合理地分配至成本,從而保障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精準性與決策的科學性。

一、教育成本分擔的理論依據

教育獲益者是教育成本的分擔者,教育成本分擔理論認為:第一,國家與社會是教育的主要獲益者。高等教育的辦學目的是面向社會,培養服務于經濟發展的人才,同時鑒于高等教育的準公共屬性,其承擔的社會政治與文化功能具有較強的經濟外在性,因而國家和社會是教育費用的主要承擔者;第二,個人及其家庭是教育的最大獲益者。人力資本不可脫離其主體單獨進行資本流動的特性,使受教育者可以優先獲得未來的個人收益,以及享有比較好的生活待遇和醫療保障。依據“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學生及其家庭應承擔現階段受教育的服務成本;第三,企業因雇傭關系而獲利。因為雇傭受教育者從而提高了該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企業也應成為教育成本的分擔者。此外,社會的慈善機構與個人也是教育資助的重要力量。伴隨著教育市場化、國際化的腳步,我國高等教育同樣面臨著教育成本分擔問題。教育成本分擔的前提是教育成本的核算。

二、普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實現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信息的相關性與精確性,需要建立先進的成本管理理念與制度,為優化高校有限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以及實現高校科學決策、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科學保障,也滿足了高校現代管理會計對成本核算的需求,為合理實現教育成本公平性補償奠定基礎。

(二)高等教育市場化需要。伴隨著經濟轉型期的到來,作為教育產業的高校必須依照市場導向確定學校的發展規模與進程,引進市場機制配置高校教育資源,學習與借鑒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方法,尋找與實踐低成本高效益的管理模式,從觀念上強化高等教育的服務與經營意識。

(三)高校國際化競爭需求。高校教育國際化趨勢,加速著國外教育資源進入我國教育市場的進程,同時受教育者對于教育品質要求進一步提升。探索與發掘自身的教育資源潛力,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尋求核心競爭力,才是高校生存的根本出路。

三、普通高校教育成本的特征

(一)高等教育成本的補償性。根據馬克思的成本價格理論和再生產理論,組織進行簡單再生產或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是要對消耗掉的生產資料進行補償或追加補償;同樣,高校持續運營以及提供教育服務和科學知識創新,亦依賴于對其支出成本的補償或追加補償,從而保證教學科研活動在原有或擴大的規模和水平上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確立了我國高等教育的補償機制,同時從教育收益角度出發,明確了國家、社會和個人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二)規模經濟效應。著名的“馬克西-西爾伯斯通曲線”認為,如果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增加,而產出增加的比例遠比投入增加的比例為大,就會產生規模收益遞增現象,稱之為規模經濟。這一經濟思想同樣適用于高等學校,為發揮這一規模經濟效應,高校應通過積極投資教學科研建設優秀的師資隊伍,引進先進科研設備改善優化教學科研環境,從而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獲得良性持續發展。

(三)高等教育投資成本增長性。教育總成本在不斷增加,教育專家霍華德•鮑恩(HowarBowne)認為,高等院校為了實現諸如成績卓越、聲望顯赫、影響深遠等教育目標,高校所需的費用實際上是無止境的,無論開支多少也很難被認為是足夠了。

四、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概念

高等教育成本,是指高等教育用于學生培養過程中,所提供與消耗的教育服務資源,以及因投資該部分資源而不是去投資其他項目可能產生的損失,即由實支成本與機會成本兩部分組成,通常屬于國家宏觀決策層面的衡量指標;高校教育成本,通常是指用于培養學生實支教育耗用的成本。

五、作業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應用

作業成本法是一種通過對成本對象所涉及的所有作業進行動態追蹤和反映,以計量作業和成本對象的成本,評價作業業績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成本計算與管理方法。作業成本法中的成本動因極好地解決了高科技技術環境下,產品成本中“制造費用”部分與產品成本的相關性,得以在企業中普遍應用;針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教育服務項目的多樣性,服務費用的公共性,加之教育服務對象類別、層次、專業的差異性,可以在高校教育核算中引入作業成本核算辦法。

(一)作業成本法主要涉及以下概念:資源、資源動因、作業、作業動因。資源是指在作業進行當中被運用或使用的經濟要素。高校教育成本中消耗的資源包括:儀器、設備、房屋折舊、維修、水電費、人工費、低值易耗品等。資源動因是指各項資源費用歸集到不同作業的依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資源動因的選擇,一方面取決于其與所分配資源費用的關聯程度,更重要的是受制于高校目標。具體包括:儀表數、作業領用數、評估工作量比例等。作業是指組織為提供產品或勞務所進行的各種工序與工作環節的總稱。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作業是指教學活動中的教學服務作業、教學組織作業、實習作業等,科研活動中的學科布局調整作業、重點學科建設作業、交叉學科發展、本科教育等,以及教學輔助活動,還包括圖書資料服務作業、網絡服務作業、實驗服務作業等。作業動因是計量某一成本對象耗用的作業量,將不同作業歸集的成本分配到不同成本對象的依據。

(二)作業成本法分析與評價。作業成本管理建立在作業成本法及其核算結果的基礎之上,通過對作業動因與資源動因的分析,識別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消除不必要、無效作業,控制成本動因,提高組織競爭力。增值作業通常滿足以下條件:第一,該作業的功能是明確的;第二,該作業能為教學服務對象提供價值;第三,該作業在高校作業活動中是必需的,無法替代。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之前提。1.權責發生制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我國預算會計制度將逐步引入權責發生制,以有效解決事業單位收付實現制存在的種種弊端,大大降低政府財政風險;同時收益性與資本性支出的區分,有效確保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信息的合理性與科學性。2.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主體與核算對象。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以提供教學服務的高校為核算主體,以高校內與人才培養相關的經濟業務為核算對象。3.高校教育成本會計核算期。以高校學年制(即從8月1日至次年7月31日止)為教育成本核算期。同時要求教育成本計量工作(包括教育費用的歸集、分配及成本的結轉)按月形成月教育會計報表,教育成本報告按學年編報;年度財務會計報告由1—12月份月教育會計報表自然匯集形成。4.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賬戶設置。作業成本法下,高校現有的會計核算體系沒有相對應的賬戶,不利于教育成本的記錄與核算,故應根據高校作業劃分與成本歸集的需要設置相應賬戶,如表2所示。5.高校教育成本報告設計與分析。依據教育成本賬簿記載以及教育成本計算單,編制各層次教育成本報告,匯總形成校級教育成本總報表,提供給學校管理層以及政府、社會、受教育家庭等.6.高校教育成本報告分析與說明。(1)本文將教育會計核算明細賬戶設置至班級,即教育成本-學院-專業-班級,在上報教育成本報表時亦能夠根據需要核算到學生層級,即教育成本-學院-專業-班級-學生。(2)高校教育成本報告根據學校層級的不同,可以生成校級、院級、系別級教育成本明細表,分別反映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不同班級的教育成本組成情況。(3)賬戶設置至班級,可比性增強,可以直觀地觀察不同年份同一專業的成本變化情況,另一方面,學校資源的優化與配置與學院、專業更為相關,與單個學生相關性較小。(4)對于學生學費的取值標準,可以通過“某班級教育成本總費用/某班級學生數”計算得出。

作者:劉曉薩 單位:渭南師范學院國資處

參考文獻:

[1]李淑霞.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

[2]陳敬良等.高等教育成本管理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3]周艷艷.基于作業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

[4]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高級會計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