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教師教學素養的構建和實現

時間:2022-05-05 03:22:02

導語:中職教師教學素養的構建和實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教師教學素養的構建和實現

一、優效教學立足于高效課堂

教學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學校特有的活動,由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其重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教會的結果就是學生要學會,甚至是會學。這種師生的雙邊活動所體現的高效益就是優效教學,也就是教師在教學目標的驅動下,運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采取的各種教學策略及創設的各樣教學情景等,能對學生施以激勵、鞭策等有效影響,使學生“愿學樂學會學”,并獲得進步和發展的課程教學行為的過程,它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學的有效性及交互作用。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說:“教育不僅是科學事業,而且是藝術事業。“”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是優效教學的思想基礎,這就界定了優效教學既要遵循教學規律,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規范有序地進行教學活動;同時更要表現出教師的個性風格,及教師教學的創造智慧。依據我國職業教育“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理念,中職學校實現優效教學的主陣地就是課堂,高效課堂是實現優效教學的根本出路,因此優效教學應立足于高效課堂。構建高效課堂,一方面是增強課堂教學的藝術因素,如開場的導入藝術,課堂提問的藝術,課堂語言的教學藝術,課堂調控的教學藝術,情景創設的教學藝術及收尾的藝術等;另一方面是開發課程內在的教育元素,如溝通課程與生活的聯系,揭示課程的本質思想,展示課程的美學內容,轉變課程的“學術形態”為“教育形態”等等。以此達到教師能運用優效教學的理念和掌握優效教學的技術轉變成有效的教,使學生在教師有效教的前提下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實現有效的學。

二、優效教學根基于教師的教學素養

教學素養是指教師對教學過程擁有的體驗和思維模式,是教師學科素養和專業素養的綜合體現。具體來說是指教師應有基本的事業心、責任心、本學科的專業知識、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的基本功和教學研究能力。其中本學科的專業知識主要指向教師的學科素養,是對所承擔學科的知識深度和廣度的積淀和應用;其他則指向教師的專業素養,是對所承擔的教育教學工作所應具有的教育教學技能及優良的師德。教師的學科素養和專業素養的綜合就是教學素養,并且這兩個方面中,學科素養是基礎,專業素養是關鍵,二者互為依存,彼此不能分割,同時又互相制約。換言之,具有卓越教學素養的教師指的是既教書、又育人,具體體現在師德好、學問好、教技好的“三好”上,“三好”教師應以德頂天,以知識和技能立足。“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教學也是一種藝術,因此教學的過程就是藝術的創造過程,它是教師將教學的六要素:教師、學生、教材、目標、環境、方法有機地整合而創造的一個各要素互相協調,及師生雙邊活動的動態平衡的系統。在這個動態平衡系統中教師擔當了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教師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能嫻熟地駕馭教材和教學設備,調動學生處于良好的學習狀態,通過適當的方法,將教材經過審美性的藝術加工或人性化的情感加溫之后,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發展、道德養成。只有具有卓越教學素養的教師,才能將教學的六要素有機地調控形成一個高度整合的動態平衡體,使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有機地結合,打造高效課堂,實現優效教學,因此優效教學根基于教師的教學素養。

三、構建教師教學素養,實現優效教學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難教、難管”的現狀,及透過他們的表面感受到其內心深處渴望得到信任、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得到理解、渴望得到溝通的情感心理,更呼喚著具有卓越教學素養的教師來喚醒他們還在沉睡的生命感和價值感,“以一種生命影響另一種生命”的盡職盡責和敢于擔當,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引導與正面的影響。因此中職教師教學素養的構建就成為職業學校必須要深刻研究的課題。

(一)加強教師素質修養,是實現優效教學的基礎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的教學是一項科學性極強的工作,之所以為人師,“傳道授業解惑”,是因為首先要經過專門的教育培訓和資格認證,修煉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學科知識結構和專業知識技能的本領。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量十分豐富的大數據時代,據報道新的科技知識大約每兩年就會增長一倍,這意味著教師不能只盯著教材,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做到知識常新,才干日長,不斷豐富本專業學科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同時還要增加相臨學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更要注重教師專業素養的修煉,不斷提升內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這更要求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使知識貯備、學識修養不斷踏上新臺階,而學習是最佳提升自我的途徑。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說,“當教師的人不僅是教師,他同時也是學生”,因此教師要善于教學相長,時時做有心人,像蜜蜂采集花蜜一樣,汲取知識的甘露。“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要多與自己對話,善于自我反思;要多與同行對話,進行同伴互助;要多與專家對話,時時總結提高;要多與經驗對話,躬身請教前輩;要多與理論對話,勤與好書為伍。這樣才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的學科素養,才會“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教師在教學中也才能深入淺出,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嫻熟駕馭課堂;才能以教師廣博的知識修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努力的學習,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優效教學才獲得支撐、打牢根基。

(二)錘煉教師教學技藝,是實現優效教學的保證

孟子提出,“教亦多術矣”,《學記》中記錄“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是無止境的,需要不斷創造與豐富。因此作為一名具有卓越教學素養的教師,光有滿腹的經綸是不夠的,“茶壺熟餃子,有貨倒不出”或“有貨不會倒”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因此教師應在不斷加強自我素質修養提升內力的同時,提高教育、教學的技藝。所謂的教育、教學技藝,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運籌帷幄,靈活嫻熟地運用各種教育教學技巧、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接受教育,樂于學習,學會學習的藝術。德國一位學者有一個精辟的比喻,若將15克鹽放到你的面前,你無論如何都難以下咽,但當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美味佳肴時把15克鹽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知識需要融入情景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藝就是怎樣對學生施以有效的影響及把知識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如果我們形象地把學生應學習的知識比喻成“貨物”,教師把這些“貨物”傳遞給學生所借助的一切手段、工具、方法就是教學技藝。只要學生能領會、感悟、學會知識,十八班武藝,“說學逗唱”都可以嘗試應用,讓傳遞信息的渠道變得富有特色,讓學生的手腦并用,視聽覺同行,這樣就能很好地達到教師的有效教和學生的有效學的雙重目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足見良好的教學技藝要靠經久的錘煉,而不是一招一式之事,更非朝夕之功,而不斷錘煉的過程也正是教師內功提升的過程。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應在不斷的錘煉中煉就較強的整合能力、應變能力和全面的通識能力,如教學語言既富有科學性,又能體現出哲理性,還能表現出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大眾性;課堂情景的創設既利于學生認知的發展,又能體現出課程的內涵價值。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研究、探索,循序漸進,精益求精;同時要多聽同行的課,多研討,多切磋;多聽專家的課,博采精華,為我所用。在多渠道的修煉中掌握高超的教學技藝,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這樣才能更好地成為學生喜愛的教師,學生方能“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優效教學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得到保證。

(三)鑄魂立德師愛育人,是實現優效教學的關鍵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乃百德之首。“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對師德全部內涵的詮釋,具體說來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思想品質,它是教師教學素養的核心,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師德無形,卻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無數有形之身,養天地之氣,育中華棟材。師德修養,是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教育家斯霞說:“有才無德是危險品”,她這是對學生而言,但對教師也是一樣,教師若有才無德,那么他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呢?次品、廢品、危險品、易碎品都有可能。中職教師面對這群義務教育階段考試分數受挫、人生目標迷茫的未成年學生,應首先鑄魂立德,用博大的胸懷給予他們以人生的支撐!“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具有卓越教學素養的教師要善于將課程的“學術形態”轉變為“教育形態”,利用學科教學中俯拾皆是的教學素材對學生滲透育人教育,在言談舉止中滲透做人的正能量影響,給學生以師愛加母愛的關懷。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賞識,學會激勵,讓高效課堂通過教師藝術表演的外部特征,展示藝術創造的內部特征,并進一步通過藝術創造性的本質經過審美性的選擇與情感性的加溫,藝術地表演出來,產生教學藝術創造的征服性,給學生以內心世界的震撼,以此更好地鑄造學生的靈魂,引領學生成長成人成才。中職學校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的現狀,使得學生生源的數量和質量都較普通高中弱化許多。學校如何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對于學校和老師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艱巨的、富于挑戰性的課題。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節,因此中職學校更應重視加強教師教學素養建設,打造高效課堂,實現優效教學。在高效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在優效教學中實現心靈與心靈平等交往,讓這群特殊的學生群體變成特殊的有用之才,成就他們的知識構建,能力培養,人格塑造,使他們成為能夠承擔起社會責任的中堅力量,也讓學校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孟清牧王夢琬工作單位:安徽省宿州逸夫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