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師范教學法課程研究
時間:2022-01-14 09:18:08
導語:幼兒師范教學法課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當前幼師教學法課程現狀分析
(一)從教學安排與分布來看,總量不夠,分布過于集中。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教學法課程在幼師課程中的比例顯然不能滿足需要,教學法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安排較為集中且總量不夠,不利于學生對幼兒進行較深入和全面的觀察與了解,加深實踐體驗。(二)從教學內容來看,內容要拓展。近年來學前教育就業市場的不斷變化,教學法課程的教學內容趨于傳統,沒有為學生呈現當前幼教改革的新成果。課程中并未提出并解決教育理念決策,改革與教育實踐改革嚴重脫節、幼兒園教材的繁雜泛濫、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不同標準等層出不窮的新問題。(三)從教學實踐來看,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的聯結不夠緊密。盡管教學法課程中的模擬教學、試講等一系列教學實踐訓練開展得有聲有色,但由于學生缺乏真切的體驗和對幼兒的觀察和了解,往往無法發現并解決真正實際教學中將會遇到的問題;許多學生不知如何從專業角度分析理解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生的教育現象或教育問題。
二、幼師教學法課程有效教學模式的新構想
(一)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導學”式教學模式。在教學法課程中采用“導學”式教學模式的核心意義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變“教”為“導”,將“導”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教師要時刻采用自身“導”的教學策略,設立特定的教學目標,把教學中教學內容、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學方法和學習環境設計等各方面的因素靈活協調起來,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二)關注思維創新能力培養,采用“多向度”式教學模式。幼師教學法課程的教學中要注重思維多向度的強化和訓練,采用“多向度”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多視角、多范圍、多領域來認識和探討幼兒教學的理念、方法,是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和教學體會在教學實踐中摸索,不斷反思總結。即教師在講授課程內容時,應在適當的時候以必要的提示、強調,告訴學生該部分知識的來源、支系、用途及在幼兒園課程以至于整個幼兒教育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多向度”式教學模式是從過分重視課堂教學向課堂教學、實踐和項目作業訓練等多個環節并重發展,從以教書為中心向育人為中心發展。(三)創設動態模擬的參與體驗環境,采用“案例實踐”式教學模式“案例實踐”式教學模式,是教師講授幼兒教學法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對幼兒園的具體教育教學情況進行案例調查,親自動手設計教育活動方案,然后通過小組交流、試教反思、教師點評,對方案進行反思評議,在教師指導下完善典型教學方案范例再返回模擬教學的動態實踐中。這一教學模式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思考、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四)“校”“園”密切結合,采用“資源融合”式教學模式。幼師教學法課程的學習范圍不能夠局限于校內的學習,而應轉向超越校園圍墻的學習。“資源融合”式教學模式,是將實踐教學時間分解到每個學期,讓幼師學生在教學法課程學習過程中不間斷地輪流深入到教學實踐一線進行實習,讓學生接受“雙導師”指導。“資源融合”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學做結合”的教學方式,更有利于學生根據實際的需要,掌握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有利于教師及時更新改進教學內容,強化學習的針對性,提高學習效果,并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職業觀念,樹立職業理想。
綜上所述,靈活轉變教學法課程的有效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學課堂并無固定的模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追求務實、有效的教學,讓教學真正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朱家雄.對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反思之九[J].幼兒教育,2007.10.
[2]夏竟文.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J].講義,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訓院,2006,03.
作者:鄧文靜 單位: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反向教學法在藝術設計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師范生實訓課程體驗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