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師院校法律教學改革路徑探索
時間:2022-03-22 02:48:41
導語:技師院校法律教學改革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技師類院校一直肩負著為企業生產一線培養掌握一定技術和技能人才的歷史重任,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缺少真正能從實踐動手、具有高技能水平的一線操作人員的瓶頸問題,為我國職業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由于受到學制和社會就業壓力等多種因素影響,技師院校的法律教學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技師院校系統法律教學改革的背景與理念
當今中國,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正受到高度關注,并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進行系統化構建與謀劃。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要求,同時提出了全民守法的理念。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的《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2015年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2016年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意見。由此可見,當下中國對法治教育與國民教育相關性的積極而富有建設性的態度。由于學制和社會就業壓力等多種因素,技師院校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學生在學校修完專業課程后步入社會,大多成為生產一線的勞動者。使技師院校學生踐行法治理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對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減少勞動糾紛、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與我們臨海相望的日本,二戰以后,為了使國內經濟快速發展,曾忽視專業技能以外的法治教育,一度導致較為普遍地出現打架斗毆、敲詐勒索、綁架、殺人等校內暴力以及網絡犯罪現象。在經過一系列極端的管理甚至體罰方法,造成了教育的極端僵化,反而阻礙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形成了惡性循環。日本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進行了兩次大規模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效果顯著。日本學校將“培養適應自由公正社會的法律觀點”作為法律教育的根本目標,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學校和學生互動的改革思路。一方面,就行政機構而言,主管教育的文部省和主管法律的法務省相互配合,共同承擔改革任務。文部省于2007年、2014年先后兩次對2002年4月實施的《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修訂,提倡“期望在學校教育中充實有關司法的學習機會”。法務省先后成立了法務省法律教育研究會、法律教育推進協議會,對學校法治教育進行調查研究。另一方面,就社會角色互動而言,法學家、教育家、法律實務人士也群策群力,為日本青少年法律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技師院校法律教學現狀分析
(一)技師院校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技師院校的學生可塑性強,活潑好動,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適應能力都很強。但是,學生的入學成績相對較低,甚至沒有成績,大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欠缺,自我約束力較差。學生對于理論課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缺乏依法規范自身行為、分辨是非、運用法律方法維護自身權益、通過法律途徑參與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二)技師院校法律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提高。目前技師院校的法律專業教師較少甚至沒有,而僅有的法律專業教師基本都是應屆畢業生直接進入學校參加工作,因為缺乏相關培訓和實踐經驗,無法切實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有的學生在畢業之后竟不知道如何簽訂自己的勞動合同,還有的連“五險一金”是什么都不清楚。(三)技師院校法律教學方法有待拓寬。目前大多數技師院校的法律教學工作,教學地點僅僅局限于課堂,主要采用的授課方式還是教師為主導的理論傳授模式,或輔之以舉例方式。在書籍缺乏的年代里,這種傳統理論的講授課方式曾經風光無限,教師通過念講稿傳授知識。但在21世紀計算機互聯網普及的今天,采用單一的“課前知識點提問→新課講授→穿插案例→教師提問→知識點總結→布置作業”的教學流程,很難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學生們間隙屢有玩手機、睡覺的現象發生,課堂氣氛平淡,課后學生只是注重概念和原理的記憶,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教學效果不明顯。一堂法律課學習下來,學生就像在走流程一樣,根本達不到應用于實踐的目的,更無法使學生理解、認同法律背后的價值、宗旨,亦無法培養法治意識。
三、探尋技師院校系統法律教學改革出路
由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合印發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指出:“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憲法教育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基于該指導思想,結合目前技師院校法律教學現狀,大膽提出技師院校系統法律教學改革方案。(一)技師院校系統法律教學改革方案整體框架。眾所周知,法律教學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它不僅是系統工程,還是素質教育,更是規則教育。所以在此打破原有法律教學模式,將技師院校系統法律教學改革方案整體框架構建。(見圖1)(二)技師院校系統法律教學改革方案。1.教師重新設計課程體系,采用專題授課法。鑒于技師院校法律教學的系統性,法律專業教師應著力于改變教學思路,充分重視備課環節,改變傳統法律教學法中的備課方式,應用系統法律教學方法進行備課。在此,教師必須研讀多本教材,形成一個初步的技師院校法律教學體系框架,繼而與學生的各個專業的教研室主任和任課老師進行討論溝通。比如任課學生為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法律專業教師應該首先和電子商務專業教研室主任溝通,確定該專業學生的教學計劃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并與任課教師溝通,將法律教學內容落實到各專業學科課程的教育目標之中,盡最大可能挖掘該專業學科的法律教學因素;與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輔導員進行討論,深入了解該專業學生的特點,深入思考一、二、三年級學生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法律教學;認真聽取專職律師的教學意見,可以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地將法律教學落到實處,方便實踐教學。最后構建法律教學專題。(見圖2)綜上,一年級上學期,主要使技師院校學生掌握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專題。一年級下學期,使學生掌握自己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專題。二年級上學期,使學生掌握行政法、婚姻家庭和繼承法、勞動法等專題。二年級下學期,使學生掌握頂崗實習的法律法規、合同法、社會福利等專題。教師采用專題授課法,不拘泥于課本,要將安全教育、廉政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國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專題教育,與法治教育內容相整合,一體化設計教學方案。保證學生踏入工作實習崗位之時,能夠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在三年級這一年的技師院校學生實習頂崗期間,可以設置每學期不少于8課時的法律課程,由法律教師陪同專業教師一起走訪在企業見習的學生,滿足技師院校的學生運用法律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要求。2.教學場所多樣化。技師院校法律教學不應僅僅局限于教室,教師要大膽帶領學生走出去,教學場所可以是校園,利用主題教育、校園文化、黨團隊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載體,全面開展技師院校法律教學工作。3.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打破傳統法律學生學習方式單一的瓶頸,應用系統法律教學法,分兩步走改革學生法律學習方式。第一步,使學生通過故事教學、情境模擬(如法庭模擬)、角色扮演、案例研討、法治辯論、價值辨析等多種學習方法,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多種法治教育資源、形式予以整合、提升,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在技師院校系統法律教學改革進程中,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技師院校學生實際,引導、支持學生自主制定規則、公約等,逐步培養學生參與群體生活、自主管理、民主協商的能力,養成按規則辦事的習慣,引導學生在學校生活的實踐中感受法治力量,培養法治觀念。并積極支持學生組建法治興趣小組、法治實踐社團等,加以正確引導,使學生以適當方式研究法治問題、參與法治實踐。第二步,達到自主學習的目標后,培養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鼓勵學生制作自己的人生生涯法律手冊。4.考評變為雙邊考評。一方面,將學生的期末考試改為綜合考評,以實踐考評(以學生自主制作的人生生涯法律手冊為主)與筆試考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尤其要強調的是,在實踐考評環節中,之所以把學生自主制作的人生生涯法律手冊作為主要參評因素,是因為該手冊并不是由簡單的理論摘抄而成,而是教師應用系統法律教學法后,通過故事教學、情境模擬(如法庭模擬)、角色扮演、案例研討、法治辯論、價值辨析等多種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制作的人生生涯法律手冊。另一方面,不能僅僅考評學生,必須為教師提供培訓考評的機會,每學年都必須保證技師院校的法律專業教師到律師事務所所實習培訓一段時間,并由專職律師進行考評。從而使技師院校的法律專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各學科教學內容的法治內涵,提升技師院校教師群體的法治意識。
四、結語
技師院校系統法律教學改革的實現仍任重而道遠。長久以來,技師院校法律教學缺乏一種系統化的教育方法支撐,無法依據技師院校學生的特點,提高他們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技師院校的法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我們需要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融于實踐中,運用系統法律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技師院校學生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從而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技師院校學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作者:孫爽
- 上一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策研究
- 下一篇:局域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