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
時間:2022-03-11 02:59:28
導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專業基礎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對促進高校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意義重大。以專業基礎課《社會學概論》為例,對其“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思路與實踐進行了探索,主要涉及課程的模塊、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目標、思政元素參考模式、“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實施方法五個內容。
關鍵詞:專業基礎課;課程思政;改革;實踐
一、“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國內外相關研究
國外并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此相關的研究是各國對高校通識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探索。19世紀中葉,杜威認為在課程內容上自然科學知識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一樣可以滿足社會需要,引發了美國通識教育運動和選修課程改革。20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再次對通識課程進行了全面改革,重視大學生共同價值觀、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的培養,被公認為迄今為止實施通識教育最好的模式之一。我國教育部在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此后學界開展了大量“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與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1)“課程思政”在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的作用研究。邱仁富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理論進行了研究。[1]張正光(2018)認為應該從戰略高度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2]李如占(2018)認為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相比,“課程思政”具有獨特的滲透性、潛隱性特征。[3](2)“課程思政”改革的路徑探析。劉磊(2018)認為應加強頂層設計,致力實現“課程思政”的統籌規劃。[4]譚曉爽認為應通過明確主體責任、構建“課程思政”體系、破除專業壁壘、提升教師育人能力等路徑。[5]王禾玲認為應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6](3)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許多高校在學習上海“課程思政”的經驗基礎上,充分尊重不同學科特點,把學科內容與思政內容有機結合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在教師培訓、課程教學目標與大綱、教學內容、教育資源與教學設計、師資力量建設、第三課堂等方面進行了探索。總之,國外高校的通識教育已經很成熟,對國內各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思路及教學方法有借鑒意義。國內高校對“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研究和實踐探索仍處于起步階段。面對眾多高校及眾多不同的專業,需要有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探索來更好地實現高校全方面育人目標。
二、專業基礎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意義
專業基礎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對促進高校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1)專業基礎課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有助于探索高校專業基礎課育人功能的發揮。在社會多元價值背景下,單純或過度依賴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專業基礎課的“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改革,可以努力挖掘專業基礎課中豐富的育人資源,探索出在教學主渠道中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立體化的育人路徑。(2)專業基礎課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有助于促進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通常大學生對專業課教師的認同度更高,與專業課教師的接觸更多,大學生的價值觀更易受專業課教師的影響。專業課教師應更加努力發揮專業課程的隱性教育資源,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統一,讓專業課教學課堂內容更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更深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專業基礎課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能為其他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較好的借鑒。高校任何學科都蘊含著人類對自然、社會和人的思維規律的探索,蘊含著道德、倫理、法律及價值觀等內容。專業基礎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參加者有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可以更好地進行思政老師與專業老師的聯合備課,共同探索專業基礎課的育人功能,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好的模板。
三、《社會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思路與實踐探索
1.課程性質
《社會學概論》是我校公共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核心教學內容涉及社會學的產生及其重要的研究領域,諸如社會運行、社會群體、社會互動、社會分層、社會制度、社會問題、社會控制等。從課程內容來看,可以挖掘出大量思政教育的內容來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社會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思路
(1)根據“課程思政”總體要求,對《社會學概論》教學進行優化設計,修訂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工作的考核等方面探索,積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經驗,探討在教學中真正融入思政內容,確保思政教育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最終形成課程的思政全覆蓋。(2)將《社會學概論》課程分為四大模塊:社會運行概述、社會運行的微觀分析、社會運行的宏觀分析、社會運行與社會建設。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各模塊中注入專業知識傳授、技能教學目標和“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三個基本要素。(3)在《社會學概論》四大模塊基礎上將課程各章節內容細化,找準“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目標與“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相結合,對大學生在政治方向、思想引領、價值引導和德育內涵等方面內容進行挖掘,有計劃、有步驟地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3.《社會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在《社會學概論》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之初,結合“課程思政”的總體教學要求,進行了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的修訂,在劃分《社會學概論》四大模塊基礎上對課程各章節內容進行了細化,詳見下表1。
4.《社會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探索
至目前為止,《社會學概論》共進行了兩個學期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在第二輪的教學改革中,對第一輪的“課程思政”改革進行了深化和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將原來的模塊內容、專業知識和技能目標、“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三個內容增加為模塊內容、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目標、思政元素參考模式、“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實施方法五個內容。在“課程思政”改革中如何挖掘非思政類課程的內在思政元素,是否有可遵循的共同規律,或是比較規范化與標準化的參考模式是關乎改革成敗的重點。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提出“堅持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素養為重點”[7],這個文件為“課程思政”指明了要落實的綱領性內容。即,“課程思政”的參考模式可以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素養五大方面進行落實。本教學改革遵循此文件進行了思政元素參考模式的探討。如果“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缺乏具體實施方法,就會在教學中無所適從或者疲于應付。為了更好地完成“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改革,就要對如何實施改革進行具體化的研究。如,講解什么具體案例、進行什么主題的討論、觀看何種視頻資料、進行何種社會實踐活動等。(2)對模塊相關內容的修改第一,關于“社會運行概述”模塊主要改動的地方為:在關于“社會運行的物質基礎”教學主題中,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目標的“學會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運行的條件,培養和樹立社會責任感”修改為“培養和樹立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在關于“社會系統與社會運行”教學主題中,將“學會系統、全面地看待問題”修改為“樹立文化自信和創新精神”。改動主要是將有關哲學的內容刪去,原因是在落實“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之前必然會涉及哲學的相關原理,故不再重復。第二,關于“社會運行的微觀分析”模塊主要改動的地方為:在關于“家庭、婚姻、性與社會性別”教學主題中,將原“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中“培養性別平等觀念”刪去,主要是因為樹立家庭道德和良好家風中必然要包含性別平等觀念。第三,關于“社會運行的宏觀分析”模塊主要改動的地方為:主要是對與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目標聯系不緊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進行簡化和整合,使思政目標更明確和清晰、簡潔。例如,在關于“社會組織”教學主題中,將原“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中“培養團隊合作”刪去。在關于“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教學主題中,將“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前瞻性意識、責任意識、團隊合作意識”修改為“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團隊合作意識”。在關于“社會變遷與社會現代化”中,將原來“對富強、愛國理念的認同,增強對國家前途的信心。開拓全球視野”精簡為“堅定對國家發展強大的信心”。修改的原因是因為職業理念的改變才能有信心的改變,兩者是前后關聯的關系,故刪去前者。第四,關于“社會運行與社會建設”模塊主要改動的地方為:主要是對“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中相關內容進行簡化。例如,在關于“社會問題”教學主題中,將原“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中“對培養國家未來的信心”刪去,主要是因為前述內容已經有所涉及。在對“社會政策”相關內容的講授中,將重點放在社會政策的發展如何服務社會運行方面,故將“勇于探索的精神”刪去,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與“創造力的培養”重疊。在對“社會建設”相關內容的講授中,將原“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中“全面看問題”刪去,原因是培養責任擔當涵蓋全面、客觀、辯證看問題的思想,否則不可能完成責任擔當的任務。(4)修改后的《社會學概論》課程各章節內容,詳見下表2。
總之,《社會學概論》的“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改革經過了兩輪實踐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此項教學改革仍需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諸如,在專業教師的思政理念培養、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聯合備課、教學組織與實施等方面積累經驗,促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實施。
作者:李東風 張怡 單位:華東交通大學
- 上一篇:醫院護理教學管理模式臨床應用分析
- 下一篇: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意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