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作曲教學模式探究
時間:2022-11-12 03:25:24
導語:新媒體作曲教學模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設備的普及,新媒體為音樂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傳統的作曲教學結合新媒體技術更加趨向多元化。新媒體使得作曲教學和音樂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也同樣給作曲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本文將針對新媒體背景下作曲教學模式進行探究,并結合筆者對新媒體技術和作曲教學的理解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新媒體;作曲;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并且影響力日益擴大。基于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教育活動也日漸豐富,各種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創新,都使教育事業面臨著新一輪的改革。而傳統作曲模式教學中,如何迎接信息技術的變革和沖擊,實現改革和發展呢?作曲教學主要涵蓋和聲、復調、曲式和配器等四項基本內容,教師要以新媒體實踐為基礎,課件為教學輔助,開展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變。
一、新媒體和作曲教學概述
新媒體是近些年來日益壯大的信息傳播形式,與書報、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有一定的不同。新媒體技術能夠通過互聯網,連接電腦和手機終端,提供海量的信息服務。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能夠將文字、圖片、音視頻、Flash等多種內容進行快速傳播。目前新媒體發展不斷加快,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成為了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微信、微博等平臺更是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對于音樂創作和教育領域來說,新媒體技術以其先進的手段,對音頻的處理優勢,使得新媒體在教學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傳統作曲教學模式,往往重視智力和內容灌輸,對學生的參與態度和方法掌握等方面的教育比較薄弱,使得學生理論知識足夠,實戰能力較差,成為了“紙上談兵”。如今,新媒體技術給作曲教學帶來了十分強烈的沖擊,在教學內容上,現代作曲教學大都以作曲基礎、作曲體系流派和創作實踐為主要內容,其核心是作曲原則、規律和手法技巧。在傳統作曲教學中,學生往往通過紙筆等方式進行創作學習,對學生思維能力和音樂修養要求十分嚴格,在學習過程中只能通過內心聽覺和經驗來進行把握,多媒體技術則能夠使學生直接聽到音樂效果,并且便利于修改和完善。更重要的是,多媒體技術對數字信息的支持,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作品和其他人進行交流和分享,大大加快了學生學習的速度和效果。
二、新媒體背景下作曲教學觀特征
(一)教學手段多種多樣。新媒體背景下的音樂作曲教學,并不排斥傳統教學中對紙筆和黑板的利用,反而是通過這些傳統工具強化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教師在作曲教學中,應當以計算機來輔助教學,使多媒體應用得到強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夠得到海量的信息,提高課堂信息容量,給學生更廣闊的視野。而通過虛擬社交,教師和學生利用微信、微博、QQ等即時通訊工具,能夠隨時交流溝通,鼓勵學生參與到交流中來,分享個人經驗和感受。同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制作自己的音樂作品,在網上分享與更多的人交流,不斷提升學生的素質和水平。(二)教學內容擴展。新媒體的特征給作曲教學拓寬了信息獲取渠道,新思想、新知識、新技巧將不斷涌現,學生能夠根據豐富的信息了解更多的音樂作曲知識。在這種廣泛性和無限性的多元化學習環境中成長,學生的視野將更加開闊,想象力也會更加豐富,敢于挑戰新鮮事物,不斷開拓創新,促進自己作曲能力的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會局限在課本之中,而是通過對信息的搜索和篩選,將最新的案例結合課本教材的理論知識帶給學生,使學生體會到變化,從而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三)互動學習,自主學習。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最大的特點是人們能夠在信息傳播中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更多人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從被動的信息接受者成為了主動選擇者、內容制造者。在不斷地交流和分享中,學生對作曲知識的理解能力會更加深刻,在思想的碰撞中,也能夠使學生的辯證思維不斷加強。作曲教學應當是一個動態的可變化的演化過程,學生不能被動接受理論知識,而是要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之中。新媒體獨特的交互性和反饋性,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僵化,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學習和復習,遇到困難時,能夠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和分享解決問題。新媒體背景下的作曲教育,教師也能夠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掌握學生水平,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形成更加積極的師生關系。
三、以新媒體為載體的作曲教學模式
作曲教學是作曲技術理論和作曲技術組成,各部門內容的學習過程需要配合和銜接,是從理性走向感性的高度結合過程。因此,作曲教學需要教師進行指導,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寫作交流和修改。我國知名作曲家趙行道先生認為,作曲學習有重要的三個步驟:一是寫,二是思考和推敲,三是反復修改。在新媒體背景下,這三個步驟依舊十分重要,并且教師需要更加強調這種作曲教學的屬性特征。只不過是每個步驟的開展環境有所不同,比如寫作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使寫作變得更加自由和便捷;思考和推敲則通過搜索引擎獲取更多資料,再在社交平臺上與師生交流;修改則是有教師進行網絡評價和針對性輔導。這些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都使得作曲教學模式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一)課件輔助教學模式。課件輔助教學是通過計算機技術實現,利用PPT或者其他軟件,實現對作曲教學課件的制作,形成具有交互性和集成性的作曲教學資源。課件能夠通過圖文、音視頻等多種素材進行設計開發,形成更加高效便捷的教學資源,以直觀新穎的形式展示教學內容,改變黑板教學的局限性。課件制作工具有很多,比如PPT、Flash、Director等,還有相關的素材信息整理軟件,比如PS、PR等。在作曲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能夠極大提升作曲教學的效果,使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獲得信息。當然,課堂上的高效率需要教師瀏覽大量的資料和素材信息,并進行篩選和整理,制作課件并不簡單,教師需要投入遠比傳統教學方式更多的精力來完成備課工作。(二)網絡課程教學模式。互聯網發展越來越快,寬帶速度也不斷提升,網絡課程教學也越來越方便。教師通過設計制作網絡課程,集成作曲教育資源,實現師生、生生間的信息交流活動。一般情況下,網絡課程建設核心是網站管理和網頁的制作,需要的工具有DW、Flash等。在作曲教學中,和聲、復調、曲式和配器等內容都可以做成網絡課程進行傳播,其綜合性強,信息量大,與實際聯系緊密,十分有利于作曲教學效果提升。(三)隱性課程教學模式。隱性課程是指不在教學計劃中反應,也不通過正式課程學習的一種物質情境,比如說學校環境、校園文化設備、教師風格布置、班級同學關系等。作曲教學課堂僅僅能夠通過引導來幫助學生獲得基本的認識,更多的學習和實踐需要學生在課下進行強化和生活,而新媒體則能夠大大完善隱性課堂教學模式,比如利用網絡作品展示、比賽、音樂會等營造出學習交流氣氛,創設出無意滲透知識的自學環境。除此之外,還可以將網絡游戲植入學習中,可以將學生的身體運動體驗轉化為作曲心理性的判斷和選擇,實現教學信息的雙向傳輸,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能力,激發學生的作曲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無意識的學習研究可以發現,隱性和顯性兩種心智活動可以不干擾的同時進行,使認知主體的心理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利用,達到高度統一的最佳配置,促進學習方式的人性化發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媒體技術應用在作曲教學中屬于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時代需求。新媒體給人類生活帶來深遠影響的同時,給音樂教育領域也帶來了一場變革。教育工作者應當將作曲理論和實踐知識有效融入到信息技術課程模式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作曲素質。
參考文獻:
[1]陸敏捷.EMI與作曲大師的跨時空對話———新媒體時代音樂語言探索(一)[J].音樂探索,2014,30(04):96-101.
[2]李響.電子音樂在中西方學院教育體系中的建設與發展[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4年.
[3][5]王一冰.數字化音樂教學方法在高校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中的應用———評《數字化音樂平臺下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教學的分解與融合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7,(03):104.
[4][6]王曦.作曲教學在信息化時代的應用———評《音樂技法綜合分析教程———作曲技術理論綜合課程》[J].中國教育學刊,2017,(03):124.
作者:于洪晨 單位:吉林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網絡經濟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創新
- 下一篇:翻轉理念的法學教學模式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