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拖拉機學教學體系構建探析
時間:2022-06-04 08:28:21
導語:汽車拖拉機學教學體系構建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寬口徑、厚基礎
根據拖拉機、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結合農業機械化、車輛工程等專業的培養目標與教學基本要求,堅持整體優化的原則,創新的汽車拖拉機學課程教學體系注重學生的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優化,適當進行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的重組,為不同發展方向、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多種可能的選擇。課程體系的設立堅持“寬口徑、厚基礎”的原則[1],使學生在深入理解和掌握汽車拖拉機學的基本結構、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結合汽車行業與農機行業的特點,提高實際應用水平和實踐能力。
1.2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
汽車拖拉機學課程群的實踐性很強,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除理論授課外,安排一定量的實驗實習、整周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內容。整周實習是對課堂教學與課程實驗教學的必要補充,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手段[2]。畢業設計是本科生在校期間進行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3]。
1.3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
教學與科研是內在統一的,二者是互相促進、互相提高的關系。科研可以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與深化,并能促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深化。科研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性能力。而教學水平的提高可以為科研提供良好的后備人才,且教學過程可以通過師生互動和教學相長而促進知識的深入。因此,教學團隊不斷加強教學與科研硬件的建設,在汽車拖拉機學課程群教學過程中,加強科研平臺在本科生教學中的應用,促進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創新,促進學生科研能力與水平的提高。
2汽車拖拉機學課程教學體系的新模式
2.1“教學、科研、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
1)采用啟發式、互動式、專題授課等多樣教學方式。《汽車拖拉機學》任課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要正確引導學生掌握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側重培養學生對汽車拖拉機專業知識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有限的課時,采用啟發式、互動式教學,側重講授課程的重點、難點、關鍵部分、知識點間的聯系、典型而重要的學術觀點提出的依據、推導和驗證過程,引導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對于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指導他們利用圖書館、網絡查閱相關專業文獻,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術研究習慣。除主講教師外,還精選若干專題方向,請在相應領域造詣較深的校內外專家、學者及科研人員進行專題授課,幫助學生盡快的進入本學科的前沿。
2)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加強硬件建設。多年來教學團隊加強科研與教學硬件的建設,對實驗室進行合理改造,添置實驗設備,如發動機測功機、底盤測功機、PTO測功機、車輛性能檢測線、多種新型發動機實驗臺架等。并成立了“江蘇省智能化農業裝備重點實驗室”,“農業裝備智能研究所”、“農業工程研究室”、“現代設計方法及車輛技術研究中心”,而教學團隊所在的農業工程實驗室也被評為“江蘇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這些實驗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為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師的教學、科研工作構建共享的創新平臺,為學生省校級的SRT、畢業論文等的完成提供方便,特別是為實現因材施教的實踐教學要求提供了平臺。
3)融教學與實踐為一體,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汽車拖拉機學》是一門實踐環節很強的課程,為此,在學校的支持下,教學團隊一方面不斷強化校內實習的建設,建立了包括發動機構造、底盤構造、汽車拖拉機電氣與電子、發動機測功、汽車拖拉機性能檢測等全方位的校內實習場所;另一方面不斷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例如在鹽城拖拉機廠、上海農場等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并與江蘇省農機局共建農業機械鑒定基地。這些實習場所與基地的建設,為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提供了保障。
4)在本科二年級中實行導師制。近幾年來,在本科二年級中實行了導師制。每位導師全面負責幾位同學的思想教育、學習指導、科學研究和畢業設計等工作,這一改革強化了學生管理工作,促進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也使同學們進一步明確了學習目標,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汽車拖拉機學》教學團隊的老師均為本科生導師,在學生進入二年級,導師給學生相關的專業指導,指導學生SRT項目、課程學習、專業文獻綜述、畢業設計等工作。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不少學生參加了汽車拖拉機學相關的科技競賽,如車輛節能比賽、大學生方程式賽車比賽、車輛場地駕駛競賽、輪胎拆裝大賽及其它全國性大學生科技競賽等。通過導師制的實施,不僅讓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而且使得一部分學生的科研能力得以鍛煉與提升,有些學生還發表了較高質量的學術研究論文。
2.2以網絡課程為主體的立體化教材建設
教學團隊多年來致力于汽車拖拉機學課程立體化教材的研制和編寫。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拖拉機學網絡課程》和配套的十五規劃教材《汽車拖拉機學》為主體,以汽車拖拉機學精品網站為平臺,輔以汽車拖拉機學相關科技著作,構建了適應《汽車拖拉機學》課程教學的全新的立體化教材體系。
1)網絡課程建設。《汽車拖拉機學》網絡課程涵蓋了從發動機、底盤構造原理、電器與電子設備的構造原理與運用等內容,涉及國內外主要拖拉機、汽車機型,課程知識體系完整、內容全面,并注意吸收汽車拖拉機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電子控制方面的介紹。該網絡課件相關資源及表現形式十分豐富,附有2000多幅教學圖片、100多個零部件工作原理錄像、2000多道的試題庫、汽車拖拉機電子圖書、教學實驗電子圖書。
2)實用先進的教材。根據汽車拖拉機學的發展和要求,以及學科發展需要,對原教材進行了改革,編寫了十五規劃教材《汽車拖拉機學》。目前,該教材基本上被我國各農業院校所使用,也被作為農墾農場、勞改農場、軍區農場的主要參考資料。該教材2009年被評為江蘇省精品教材,2008年被評為中國農業科教基金會優秀教材。教學團隊于2009年主編了與教材配套的實驗教材,即《汽車拖拉機學實驗指導》,該教材為“十一五”規劃教材,得到廣泛應用。
2.3層次遞進式模塊化的實驗教學體系
對實驗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等進行整體優化和設計,將實踐教學分為“構造原理→運用維護→性能分析”三個模塊(見圖1),遞進提升實踐創新教學內容,改革了實踐考核方法。
1)改革了實踐教學內容。《汽車拖拉機學》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課程,為此,除了28學時的實驗課外,還設置了為期四周的汽車拖拉機綜合實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時之比約為1:1.5。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中,精講理論,重視實踐教學。打破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課程中的實習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底盤的結構原理、拆裝技能、維修保養,以及初步的駕駛技能。通過實踐教學進一步加深、鞏固基本概念,鍛煉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鍛煉學生的工作協調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2)建立了實踐考核方案。實驗考核內容包括工具與儀器的正確使用、拆裝步驟、檢測方法、安全操作規范、教師現場提問、實驗報告等。構造原理(基本型)實驗的考核主要要求學生完成一份結構性實驗報告,報告中要求體現拆裝步驟、技術要點以及相關實驗數據記錄與分析(如“曲軸的檢查與總裝”中要求有各技術數據檢查結果及合格性判斷)。運用維護(綜合型)實驗的考核主要要求學生完成一份原理性驗證報告,報告中要求體現驗證的對象、方法、步驟、驗證結果及分析(如發動機的檢查與調整、底盤的檢查與調整、發動機故障診斷與排除、整車線路分析等)。性能分析(研究創新型)實驗主要要求學生完成一份設計性報告,報告中要求體現:技術背景、可行性分析、實施方案、過程計算、圖紙設計(如發動機特性曲線制取、車輛油耗測試與分析、車輛制動性的測試與分析等)。
3)提出了“四個通過”、“五個結合”的實踐教學理念。“四個通過”,即通過實驗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通過操作技能實訓,培養實踐能力和實干精神;通過多人協作的班組實踐,培養團隊意識與精神;通過綜合性、設計型、創新型實驗教學環節,培養創新意識與能力。“五個結合”,即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實驗教學與行業發展相結合,實驗教學與學科發展相結合,校內實驗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共性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
3結語
汽車拖拉機學教學團隊在多年的教學與實踐中形成了一套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主的課程建設體系,從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入手,以提高創建名牌課程,教學質量作為教改目標,構建了“名師、名課、名教材”的汽車拖拉機學課程教學體系。(本文來自于《中國農機化學報》雜志。《中國農機化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高強薛金林魯植雄工作單位: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
- 上一篇:幼教繼續教育教學方法創建探討
- 下一篇:Web應用技術教改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