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研究
時間:2022-05-09 04:12:45
導語:職校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高職財務會計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理論教學課時相對不足。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課時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比例應該是最大的,但大多數學校都打著課程改革和培養具有實踐動手能力專業人才的旗號,盲目削減了理論教學課時。殊不知,高職會計教育培養的目標要求學生也得具備必要的理論知識,如果理論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不強。
第二,一些剛從學校畢業的教師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只能進行純理論的灌輸式教學,還有一些老教師,由于年紀比較大,受固有思維的束縛,從思想上不愿意在教學方法做出改進。但近年來隨著本科院校的擴招、高職院校的自主招生,就讀高職院校的學生入學成績呈逐年下降趨勢。這樣的學生,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比較差,還有一部分同學選擇會計并非自己所喜歡,只是迫于成績或家長的壓力不得已的選擇。再加上與高中階段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習具有更多的自主性,所以學生的學習情緒化較強,對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的積極性較高,而對于內容枯燥的東西則不愿意去學。針對高職學生新的學習特點,如果我們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顯然是不合時宜了。
第三,實訓教學的課時雖然較之前有所增強,但實訓形式大多采用了集中實訓,而這種實訓方式,讓學生對連續不停、枯燥乏味的會計實訓產生了反感,甚至有的學生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干脆拿別人的憑證賬簿來抄襲,根本沒達到實訓的目的,反倒是讓學生對未來的會計工作失去了熱情。高職院校所用的實訓教材大多只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其框架體系基本沒變,不能從學生今后的工作需求來組織教學,沒能讓其真正融進模擬企業情景之中,實訓的大部分內容仍是理論講解的繼續,體現不出高職會計教育的特色。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實訓資料已經過時,和實際脫節,比如仿真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匯兌單據等已經在實務中廢棄。
第四,一些年青教師,一畢業即步入教師崗位,沒有企業實際會計、審計工作經歷,不能承擔起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導致其在教學中只能照本宣科,缺乏實際的一些教學案例。而學校由于受辦學經費的影響,一線教師也很少有出去鍛煉學習的機會,導致教學內容陳舊,教學觀念保守。
第五,學生學習成績的考評辦法仍然沿用了以筆試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績為依據的評價標準,忽略了實踐能力的測試。這種成績考評辦法與我們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不相適應。
第六,筆者通過對我所系財會專業學生的調查發現,90%的學生認為“人際交往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是最能決定其就業成功的關鍵因素,而“專業技能”次之。但在問到“你認為在大學里最應該學到什么時”,調查結果卻恰恰相反,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大學里最應該學的是專業知識”,而忽視了對溝通能力的培養。這一調查結果說明絕大多數學生已意識到溝通協調能力的重要性,但卻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對這些能力進行訓練,再加上教師在教學中,也只一味地注重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導致畢業生在工作時不會和相關部門相處,因此常得不到配合,干起工作來往往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把關系搞得很緊張,常常需要管理層出面來解決。
2改進的措施
第一,在理論教學上,我們不應該盲目削減教學課時,在保證教學課時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要進行取舍。要確實考慮到高職學生的知識水平,既要以學生今后的工作基本需求為度,避免內容過寬偏深,又要適度增加一些新業務,以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比如對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確認和計量、債務重組以及所得稅費用的確認和計量這幾個內容由于內容偏深,適用性并不是很強,建議這些內容就可以簡單讓學生了解即可,而對于新的投資性房地產業務則應該增加到教材里來。筆者建議各校,可以根據本地區、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和重新編排,采用模塊式課程體系,通過對實際會計工作崗位仿真項目活動來組織教學,以實際崗位中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來構建教學內容,使學生在項目活動中學會會計技能,在強化專業能力的同時,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
第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鑒于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盡量多舉一些實際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激起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講到固定資產折舊這一節時,可以給學生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假設學生是一個貨車車主,一個月結束后,發生在這輛貨車上的費用有哪些?學生大都會說到司機工資、過路費、油錢等,而忽略了貨車的磨損這一隱形費用,從而引出這節要講的內容。還比如說可以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讓學生試著自己先去解決,然后老師再去解答;或者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也可以請學生上講臺講課等等。(本文來自于《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雜志。《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第三,我們要改革實訓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中增開專門的財務會計實訓課程,并給實訓課程調配充足而科學的教學課時。在實訓教學環節應采取分散實訓和集中綜合實訓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分散實訓是指將實訓教學貫穿于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在一個模塊的理論教學結束后,可以讓學生分析一下習題中的業務題在實際中應該對應哪些原始憑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提供大多數實際財會業務中涉及的原始憑證供學生參考。這樣就可以使理論和實踐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避免學生出現只會做題,而看不懂原始憑證的情況發生。集中綜合的會計實訓是指在學生具備了一定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基礎上,集中一段時間進行訓練的實訓模式。這種實訓可以加深學生對企業經濟業務處理流程的連續性的認識。該實訓可以安排在學生實習前的最后一個學期進行,實訓時間以四周為宜,第一至二周進行手工業務處理。實訓時要模擬企業實際設立的財務崗位,將學生們分成各個小組,并且各組內每人要分別擔任一個會計崗位的工作,然后再進行輪崗。第三周將上述實訓資料轉入會計電算化操作。第四周組織學生分組開展競賽,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總結提高認識。這一部分的集中綜合實訓能夠解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完成基本會計核算業務的需要。
第四,高職院校的教學,要力求體現會計改革的發展趨勢,突出應用性和可操作性,要達到這些,關鍵在于教師的能力和教學水平。而學校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報考會計師、稅務師等社會職稱考試;利用寒暑假選派教師到企業實習鍛煉,鼓勵會計教師到社會上做會計兼職工作,承接相關事務所的部分工作。通過這些措施,以使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此外還可以讓企業有經驗、有聲望的業務能手來學校擔任兼職教師,使學校的師資隊伍結構更趨合理化。
第五,在原有考評方法的基礎上,學校可以通過對實際會計工作的調查,了解其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此為線索來完善成績考核辦法。考評的內容力求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緊密結合;考試評價方式可采用各種形式,比如案例分析、課堂討論、證書考試等形式,力求其評價結果能真實反映出學生的水平和能力。第六,現在絕大多數企業都要求畢業生一到工作崗位就能直接上手,以減少企業的培訓成本,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學生時要考慮到企業財會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求。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給學生必要的會計核算技能,還要注重對其溝通、協調能力的培養,因為作為一名財會工作人員,除了核算本企業自身的業務,還要處理銀行、工商、稅務等相關部門的涉外事務。要達到這些要求,我們僅僅靠課堂上的傳授是不夠的,更多地還要依賴學生的社會實踐,學校應該多多地創造機會。比如在今年的青年志愿者服務日,我們系就組織學生到國稅大廳進行社會實踐,通過為前來辦理業務的會計人員服務,讓學生們了解了報稅、交稅的相關事宜,還學會了待人接物的禮儀,受到了學生們的一致歡迎。所以作為高職院校,我們要經常舉辦類似和專業知識相關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而且可以讓學生們的溝通、協調能力得到培養。
作者:趙瑞梅工作單位:晉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會計本科教育問題思考
- 下一篇:高職會計校內實訓構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