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體系分析
時間:2022-03-04 08:36:37
導語: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體系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作為環境工程專業核心主干課程,涉及環境規劃、生態規劃、環境管理等專業知識和基本政策制度,在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起著重要作用。課題組從更新優化教學內容、綜合應用教學方法、改革創新考核方式三方面對課程的教學體系進行了全面改革,并在兩屆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實施了課程教學改革。在優化精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實施案例式、參與式、互動式、翻轉式的教學方法和平終結合的形成性考核方式。通過課程教學改革,逆轉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了學生創新意識,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關鍵詞]教學體系;創新;實踐;課程;教學方法;考核方式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日益受到人民的重視,國家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提出了創新能力培養的新要求。截至2018年6月,我國有43所高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通過了工程教育認證,隨著工程教育認證的推進,環境工程專業在培養學生基本素養和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需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開拓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是教育部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的環境工程專業主干課程,是我國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核心課程,涉及環境政策、法規制度以及環境規劃、生態規劃、環境管理等專業知識,在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肩負著培養學生環境規劃與管理創新能力和基本素養的使命。為了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的基本需求,如何創新課程教學體系、綜合應用教學方法、改革傳統課程考核方式等,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創新了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體系,并在環境工程專業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實踐。
一、更新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教師對教材內容加工以及師生在實際教學中的綜合加工,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可分為知識類、技能類、態度類。本文所講的教學內容更新優化涉及知識類、技能類兩方面。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應用性較強,其教學內容需與時俱進,充分體現我國現階段的重大環境政策和環保戰略。因此,教案設計需密切關注最新的環境熱點,并將具體的環境規劃和環境管理的案例設計到課程教學內容中[1]。一是圍繞國家環境規劃和環境管理的環保戰略、技術方法、政策制度的前沿導向,適時修訂教學大綱并更新優化教學內容,科學高效的組織課程教學。通過精選優化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組織編排好教學內容和知識點,從系統的角度考慮好各章節內容與基礎知識點的組織和整合,有機銜接好課程整體性與各章節基礎知識;注重傳統知識與現代知識相結合、注重基礎知識和熱點問題相結合,在保留經典知識的同時兼顧課程的前沿規劃技術、管理方法的發展動向,及時將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政策、新制度等最新的發展成果(如環境稅等)納入課程教學內容;創新課程教學知識內容體系,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二是將課程組教師承接或參與咨詢的環境規劃項目(如城市環境規劃、產業生態規劃、生態鄉(鎮)建設規劃、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規劃等)和政府部門的環境管理政策項目(如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區域環境管理、項目環境管理、清潔生產審核等)的最新成果內容滲透到課程教學中,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引導學生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和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綜合應用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教授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的統一,即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教授方式和學習方法等行為方式的總稱。為了實現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循序漸進地創新課程教學手段,不斷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通過采取案例式、參與式、互動式(含啟發式和討論式)、翻轉式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讓學生參與環境規劃咨詢項目的探究性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批判性、創造性思維。案例式教學近年來日漸成為重要的教學方法,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教學中。案例式教學具有體驗性、啟發性和實踐性[1]。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通過采用多樣化案例教學組織形式,多途徑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一是課外思考,即在學完環境規劃與管理某一篇章的知識后,給定學生相關的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案例素材,要求學生結合專業知識進行課外思考,分組寫出案例分析報告,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二是課內討論,即在學生通過課外思考分組寫好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各組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和辯論,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三是講解分析,即通過課內講授并分析學生課外思考的環境規劃或環境管理案例,鞏固環境規劃的程序與方法,理解環境管理的制度規定。在課內分析時,要根據內容進行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2]。通過案例教學,將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的基礎理論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訓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實證精神[3],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學習與發展的教學模式,即通過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程教學。一是在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對于相對簡單的章節內容、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今后工作崗位可能用上的教學內容(如八項環境管理制度、城市環境管理、農村環境管理等),讓學生分組學習,針對布置的教學內容,查找專業資料、制作課件,在上臺講課前需通過任課老師審查,由一人負責上講臺講課,結束后其他組的學生可以向這個小組的其他成員進行提問,相互討論交流。教師最后點評,肯定學生的長處和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4]。二是讓學生分組間接參加環境規劃或生態規劃項目,不同的組參與規劃研制的實地調研、資料收集、座談訪談、規劃編寫、圖件制作、答辯匯報等某個環節。通過參與課題研究,牢牢加深學生對相關規劃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從而解決課堂理論教學的抽象性問題,讓學生有一定的操練實踐經歷。互動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老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結合,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信息溝通與交流,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團隊精神、創新精神[4]。互動式教學經常與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穿插滲透在一起。一是通過課堂提問、討論、探究等多種途徑,運用幽默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協調的動作與學生互動交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教學的主體,形成“我要學”的氛圍,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從而調動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二是采用一定的激勵措施,給學生一句贊許和鼓勵的話語、一個默許和肯定的眼神、一次加分和補救的機會,創設健康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愿意開口、積極回答問題,激發積極互動的課堂生活。三是選擇貼近生產生活實際、應用性強的內容作為互動內容,從多角度、各層次互動提問,如自己所在城市與農村的環境問題怎樣,如何進行城市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如何科學規劃和有效管理等。通過這些綜合問題的互動討論,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翻轉式教學一般來說是通過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內容和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5]。一是課外時間,主要是學生通過學校網絡教學平臺認真學習原有的課堂教學視頻或PPT等,分組準備好5分鐘的學習匯報PPT,考查學生課外學習效果;二是課堂時間的一半交給學生分組分析討論和總結匯報,另一半時間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同時對章節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二)教學方式靈活化。除課堂教學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外,我們還在課外增加了實踐專題訓練內容,強化課程專業知識的技能訓練,讓學生課外完成環境規劃或生態規劃或環境管理等領域的專題作業,培養學生主動獲取專業知識的能力,從而形成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多層次、全方位的課程教學模式。一是結合課程組老師的咨詢服務類項目和國家新的環境政策制度,在課堂上布置環境規劃或生態規劃或環境管理專題訓練作業,要求學生綜合應用課程專業理論知識,通過課外查找輔助資料,并結合國家環境規劃技術、環境管理政策與法規,尋求專題作業答案,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課堂上分組討論、相互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專題訓練作業的解決方案,培養學生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二是結合專業培養方案的環保科技創新思維訓練實踐,布置與該課程相關的科技創新思維訓練專項課題,讓學生參與課程組老師的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咨詢服務類項目的探究性學習,重視創新創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及創新能力。與此同時,創新課程教學手段,靈活運用網絡教學的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師生課內課外互動。一是課堂互動時針對一些有趣味的環境規劃與管理問題進行提問,讓學生在課堂上運用手機上網查找答案,這樣可避免部分學生上課一味玩手機而不聽講,讓學生有一段時間接觸手機,從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教學,既滿足了學生在課堂使用手機的需求,又實現了課程教學目的;二是通過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和學習通APP聯用),充實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料,讓學生在課后進行瀏覽學習,如國內環境規劃與管理的資源共享課和精品在線開放課的相關教學資料,以及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相關教材、案例、習題等,遇到問題可自己查找資料解決,或在平臺上提問,學生教師一起解答。
三、改革創新考核方式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既具有專業性,又具有很強實踐性的課程。因此,課程考核時既要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又要考查能否運用所學課程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還要兼顧學生平時學習表現[6]。因此需要改革創新課程考核方式,改變過去單一的、固定的考核模式,采用平時形成性考核(占50%)與期末終結性考核(占50%)并重的考核方式,代替傳統的以終結性考核(期終考試)成績為主(占70%)、平時成績為輔(占30%)的考核方式,避免傳統的終結性考核一次定優劣的弊病。課程總體考核設計思路為采用專業知識考核與應用能力評價相結合方式,以課程專業知識筆試為主(占50%),同時評價學生的應用能力,針對其今后工作中可能應用到的知識點或探究性問題,要求學生撰寫課程小論文(占20%),鍛煉學生的科技論文撰寫能力;同時開展形成性評價,根據課內答問和案例討論(占15%)以及課外專題訓練作業(占15%)等情況綜合評價平時成績。平時成績要在綜合考查學生的平時出勤率、互動講課主動性、案例分析參與度、課堂討論與答問、課程論文水平、課外專題作業完成情況等基礎上,依據學生參與課程教學活動的各項平時記錄,按照事先制定的相應評分標準進行評定。課程期終考試依據教學大綱和課程創新創業改革要求出好A、B兩套試卷,由系院兩級抽取試卷進行考試,考后依據相應試卷的評分標準和參考答案由任課教師對試卷進行評閱給分評定成績。通過改革完善課程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評價,結合專業知識考核與應用能力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創業能力。
四、結束語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必修課,對培養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能力起著重要作用。我們通過兩種途徑了解該課程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的適宜度:一是通過課后交流或布置任務形式,收集學生對課程教學的優點、存在問題和建議,以便不斷調整教學方式和方法,讓學生能夠了解、理解、掌握的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專業知識;二是利用課堂或課間將自課程的學習方法與學生交流,學生圍繞學習方法、思維方法以及學習態度等進行廣泛、充分的交流,達到會學和善教的融洽和諧。總之,我們通過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優化、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平終結合的考核方式改革,逆轉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訓練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實證精神,樹立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張秋根 單位: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上一篇:美術教學如何滲透德育
- 下一篇:代數學課程教學研究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