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對體育教學的作用
時間:2022-06-13 08:37:54
導語:新媒體對體育教學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數據表明,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許多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等,在新媒體應用教育發展的歷程中,都將新媒體時代的教育看作重要課題。作為一名高職體育從教人員,結合理論和實踐經驗,探討新媒體對于高職體育教學開展的促進作用。首先分析了新媒體的內涵、特點及其發展趨勢,使讀者對新媒體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其次分析了高職體育教學現狀;再次分析了新媒體對于高職體育教學開展的促進作用;最后進行了簡要的總結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體育教學;促進作用
1緒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這個概念。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深化和推進,我國的高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已占據高等教育總數的46.8%。數據表明,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許多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等,在新媒體應用教育發展的歷程中,都將新媒體時代的教育看作重要課題。作為一名高職體育從教人員,結合理論和實踐經驗,探討新媒體對于高職體育教學開展的促進作用。從理論意義來講,借助新媒體技術,能夠增強體育教學的效果,增加高職學生們的參與度,能夠在現有的傳統的教學手段基礎之上,把特別抽象、晦澀的一些理論知識轉化為有聲有色的娛樂活動,提高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到體育教育教學當中。還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等,利用新媒體,加強體育教學互動,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得以提升[1]。從現實意義來說,利用新媒體,使得現有的體育教學從業者改進和創新教學方式,同時,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創新的教學模式可以使資源共享更便捷,使得教學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限制,利用互聯網進行及時交流和溝通,使體育精神傳播更廣,影響更深入[2]。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體的內涵、特點及其發展趨勢,使讀者對新媒體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其次分析了高職體育教學現狀;再次分析了新媒體對于高職體育教學開展的促進作用;最后進行了簡要的總結并提出了建議。
2新媒體內涵、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2.1新媒體的內涵。新媒體(NewMedia)是20世紀后半葉廣泛出現的關于媒體研究的一個術語,意思是當下這個時代萬物皆媒。它最早出現于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Goldmark在1967年發表的計劃書。他在開發電子錄像商品的計劃書中將電子錄像視為與傳統媒介載體不同的事物,于是稱之為“新媒體”。有學者直接將新媒體定義為一種媒體環境[3]。美國《連線》雜志則將新媒體定義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而我國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從比較學術化的角度將新媒體定義為“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新媒體有數字雜志、手機短信、數字電視等多種類型,不勝枚舉。2.2新媒體的特點。2.2.1互動性。新媒體的傳播主體和主體、主體和客體、客體和客體之間都能夠進行相互的交流和溝通[4]。不管人所處的階層如何,信息的來源如何,都能夠增加交流的參與者數量和范圍。新媒體的互動性實現參與者表達觀點和情感的匿名性,更加自由和靈活,不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2.2.2即時性新媒體的信息傳遞依賴于光纖或者無線網絡,信息更新的速度超乎想象,短時間內通過新媒體的信息就能夠呈現在大眾面前。尤其是移動通信的發展,使得信息的傳遞更及時,也不需要采取原來面對面的方式,而且在信息發送2min內還能及時撤回,使得交流的效率大大提高。2.2.3難控性。新媒體的難控性[5]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播的內容不可控,另一方面是傳播的環境難以控制。由于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很多內容并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核和管理,傳播的觀點、內容可能并不是事實或者不是事實的全部,容易產生誤導,甚至影響社會的穩定性。比如,曾經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某學校老師收取紅包事件,被大眾知曉,嚴重損害了這名教師的聲譽,也給該教師的工作造成了困擾,而實際上該老師是被家長“釣魚舉報”,新媒體讀者看到的并不是事實的全部。又比如,2011年3月,日本發生大地震并且引發海嘯導致福島核電站泄露,網上流傳說吃鹽可以防輻射,一傳十、十傳百,以訛傳訛,最后造成大面積搶鹽潮,造成民眾恐慌。另外,新媒體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模式,能夠迅速形成信息交流的平臺,交流的內容更加豐富,小到個人信息,大到國家安全,也使得信息安全形勢日益嚴峻,信息泄露事件時有發生。2.3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根據《2016年中國網絡新媒體用戶研究報告》,新媒體呈現出以下的發展趨勢:一是新媒體逐漸超越甚至是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使用率最高的一種媒體形式[6];二是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已經由傳統的媒介轉向社交媒體、新聞客戶端;三是新媒體跨屏使用越來越頻繁,多屏互動將會是新媒體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
3高職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2017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方面,超過一半的高職院校硬件達到先進水平,并且高職院校高職稱、高學歷教師大幅增長。教育推動著民族的發展、國家的進步,體育教育教學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們的人生。基于文獻研究法,查閱公開資料并結合筆者工作所見,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實施的體育課程模式主要有站臺模式、立交橋模式、水車模式和階梯模式這四種,每種模式都能夠以實踐為導向,實用性比較強,現有的體育課程模式如圖1所示。現有的體育課程不再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改變了“老師教、學生學”的狀態,還融入了課外體育競賽、課余體育訓練等,也引入了網絡教學模式,使得更多的高職學生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了解體育精神,享受到體育帶來的樂趣。盡管如此,高職體育教學仍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一是高職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不高,尤其是女生。高職教育主要是培訓職業技能,多數高職學生選擇工科、商科等容易找工作的專業,除了體育專業學生,對大多數高職學生來說,體育課程與就業并沒太大關聯,自然成了邊緣課程。體育很難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程參與度低。二是體育教師師資不足,質量參差不齊。在一些高職院校,嚴重缺乏體育專任教師,有的甚至由其他課程老師替代進行體育教育教學,不僅缺乏體育專業知識,也沒有相關運動機能,對體育重視程度不足。
4新媒體對于高職體育教學開展的促進作用
在我國學術界和實踐領域,探討將新媒體技術融入教育教學的觀點和課題數量十分多,關于新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理論也不斷成熟。新媒體對于高職體育教學開展有著積極意義。4.1推動體育教學方法創新。新媒體技術手段能夠將教學中的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結合起來,動靜結合,使得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能夠給學生最直觀的視覺沖擊,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一些過程連續性較強、比較復雜的體育動作,傳統教學的展示時間比較短,言語很難準確地詮釋,通過新媒體技術,能夠更好地解決這類問題。4.2促進體育教學手段完善。傳統的課堂教學有時間限制,教師如果拖堂屬于教學事故,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基礎不算很好,對于一些重點和難點的把握存在時滯。依靠新媒體,能夠通過回放、重播等功能使理解能力稍微差一點的學生反復學習直到掌握為止。還可以建立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結合起來,打造以自我為中心的時空學習環境,使得體育教學手段更加豐富。另外,專任教師可以依靠新媒體,基于學生記錄、分享的數據,及時監測學生的訓練情況和身體指標,較好地完成體育教學任務。4.3改善體育教學溝通機制。新媒體為高職教師和學生、家長和教師之間建立了便捷的溝通橋梁,為體育教學提供了更加寬闊的空間。新媒體使高職學生發表觀點和意見渠道更加多元、更加方便,比如,微信群、微博、QQ等方式。在交流中,體育老師能夠為學生答疑解惑,能夠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學生對于體育教學、設施設備等的需求和心理動態,為高職院校改善體育教育教學提供了一些現實的依據,可以更加有針對性、指導性地開展體育活動,優化體育課程安排。新媒體也拉近了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距離,家長能夠了解體育的重要性,與學校一起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成長環境,共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5結語
盡管新媒體對于高職體育教學開展能起到促進作用,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體育教學中新媒體技術應用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局限性。高職體育教育教學從業者應清楚地認識到新媒體只是一種手段,教育的目的是傳授知識而不是新媒體的應用,首先應了解學生的需求,在講授重點和難點時借助新媒體優化教學效果,同時,注重各種教學路徑之間的融合。此外,傳統教學非常成熟,應保留傳統教學的精華部分。高職體育教學不能缺少傳統教學程序,高職體育教師進行示范性講解還是很有必要的,能夠引導高職學生身體力行,踐行體育精神,將對體育知識的感性認識應用于實踐當中。與此同時,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體育教師在學習基本體育理論的同時,還必須不斷學習新媒體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才能跟上時展。
參考文獻
[1]劉亞軍.基于新媒體視域下的高職體育教學發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31(12):107-108.
[2]馬曉琛.新媒體環境下的高職體育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7(48).
[3]潘元元.關于新媒體環境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分析與策略探討[J].中國西部,2017(5).
[4]武青那.新媒體對高校體育教育的影響及發展策略探究[J].統計與管理,2016(8):186-187.
[5]甄銀龍.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體育教學微信公眾平臺的構建研究[J].運動,2014(22):118-119.
[6]中共教育部黨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就和經驗[J].師資建設,2017(5):6-10.
作者:劉中兵 單位:咸寧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新媒體在腎臟病教學的作用
- 下一篇:少兒報刊創新經營及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