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民族音樂比較探討

時間:2022-03-21 03:19:10

導語:中俄民族音樂比較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俄民族音樂比較探討

摘要:音樂是跨越族際和國界的交際語言,體現著各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中俄民族音樂的歷史發展、表現形式、音樂風格等方面進行對比和研究,展現兩國民族音樂的特征和差異。

關鍵詞:民族音樂;歷史;形式;風格

民族音樂是由各民族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是各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一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和俄羅斯都是民族眾多的國家,各自都有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體系,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征。本文從中俄民族音樂的歷史發展、表現形式、音樂風格等方面進行對比和研究,展現兩國民族音樂的特征和差異。

1中俄民族音樂歷史之差異

中國是人類文明誕生最早的四個國家之一,音樂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遠古時期就出現了簡單的歌曲和舞蹈,主要用于敬天、祭祀、狩獵等。夏、商時期,社會生產力較原始時代有所進步,音樂不僅用于祭祀,同時也成為民間娛樂的方式,民族音樂得到了極大地推廣,為我國民族音樂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西周和春秋時期,我國民族音樂達到繁榮階段“,風雅頌”是當時音樂的經典代表,其中的“風”,即指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是從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1]至唐代,我國民族音樂已處于全面發展的高峰時期。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出現和形成較中國民族音樂的歷史晚很多。中國民族音樂至公元6世紀時就已達到頂峰時期,而俄羅斯民族音樂于公元6世紀方出現雛形。公元6~9世紀的東斯拉夫部落生活時代,出現了崇拜太陽等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的“年歷儀式歌曲”、崇拜氏族祖先的“家族儀式歌曲”“、英雄壯士歌”等有民間音樂。在古羅斯,音樂儀式成了基輔大公和武士們日常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出征、節日、宴會、隆重的儀式都有音樂伴奏。[2]但是,直到18世紀,俄羅斯的民族音樂,即區別于宗教音樂的世俗音樂,才被俄羅斯主流所認同和接受,從此俄羅斯世俗音樂走上了發展的道路。19世紀中期,“俄羅斯音樂之父”——偉大的音樂家格林卡從俄羅斯民間音樂中挖掘精華、汲取養分,以他卓越的音樂才華精準地詮釋了俄羅斯的民族特征和音樂的精髓,創造性地運用了俄羅斯浪漫曲的傳統手法,第一次表現了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特色,俄羅斯音樂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音樂體系。

2中俄民族音樂表現形式之差異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各民族大多擁有自己的語言或方言,形成各自豐富多彩的民間曲藝,大約有300種,如北京地區的京劇、浙江的越劇、安徽的黃梅戲和鳳陽花鼓、東北地區二人轉、河南的豫劇、廣東的粵劇、上海的滬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山東快書等。[3]我國民族器樂種類繁多,幾乎各民族都自己獨特的樂器,如哈薩克族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馬頭琴,壯族的田螺笛,哈尼族的巴烏,怒族的竹號,傣族、阿昌族的葫蘆絲、二胡、板胡、琵琶、古錚、揚琴、笛、簫、鼓、鑼,陜北的腰鼓等。俄羅斯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俄羅斯人口總數為1.4億,但卻有著190多個民族。民族和地域方言的種類較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俄羅斯各民族自古以來能歌善舞,民間音樂的形式多種多樣,如中國人熟悉的哥薩克舞蹈、形式特異的那乃人的民間說唱、服裝艷麗的阿迪格樂舞、俄羅斯民族的踢踏舞、烏克蘭的戈帕克舞等都體現了俄羅斯民間音樂的民族特色。

3中俄民族音樂風格之差異

音樂是一個民族的思想、文化的體現,是各族人民內心世界的反映。中國和俄羅斯兩國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兩國人民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中俄兩國民族音樂的風格各具自身內在的鮮明個性。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或悠長婉轉、低沉嗚咽或清亮高亢、氣勢恢宏,無不浸漬著民族歷史的沉淀,寓情于其中,以行腔音韻來抒發情感,帶給聽者強烈的情感體驗。氣韻與意境、風骨與神貌、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情感與倫理的結合、滲透,這些獨特的追求,鑄成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特征。[5]俄羅斯地跨歐亞大陸,俄羅斯文化既不屬西方文化,也不屬東方文化。特殊的地理環境、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獨特風格。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特性是嚴肅,它的嚴肅使俄羅斯民族音樂悅耳動聽,但卻像玫瑰一樣帶刺,平添一份深沉。俄羅斯民族音樂大多以沉靜、略帶憂郁的旋律開始而逐漸發展為壯闊、頌歌式具有英雄氣質的旋律,體現出俄羅斯民族既熱情奔放又浪漫抒情的雙重性格。[6]

4結語

世界各國風格迥異的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的舞臺上百花爭艷、五彩繽紛。中俄民族音樂間的差異,促進了中俄文化的交往合作和交流,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俄羅斯民族音樂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國民族音樂走進俄羅斯,加強中俄民族音樂交流,在同一個舞臺上演繹兩國不同的音樂傳奇。

作者:孫麗梅 吳雪松 單位:佳木斯大學

參考文獻:

[1]李靜.西周時期編鐘材質選擇探討[J].蘭臺世界,2013(15).

[2]萬昭.格林卡在俄國音樂歷史上的貢獻與俄羅斯民族樂派產生的根源(上)[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7(3).

[3]徐源.內蒙古地方戲曲發展中的科技運用[J].第三屆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學術論壇,2012(11).

[4]魯圣博.淺談俄羅斯民族音樂特征及對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啟示[J].藝術論叢,2011(3).

[5]尚建業.淺談中國民族音樂的科學發展[J].飛天,2009(23).

[6]劉猛.中俄音樂的融通問題淺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