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滲透
時間:2022-11-23 05:37:59
導語:民俗文化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資源開展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傳承傳統美德,提升道德修養。民俗文化教育思想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滲透策略主要有:利用民俗文化體現思想教育價值,借助民俗文化展示民族發展歷程,利用民俗文化傳承“美”的魅力。
關鍵詞:民俗文化;品德與社會;道德修養;思想教育;民族歷程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課程,涉及民俗學、地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領域的內容。這其中,民俗文化占據著重要位置。優秀的民俗文化對學生有非常好的教育功能,不僅能促使學生摒棄不良陋習,保留優秀傳統,還能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本文旨在討論民俗文化教育思想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滲透,從而進一步完善新課程改革的內涵,更好地推動我國民俗文化在教育教學中的發展。
一、民俗文化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可以說,我國的民族文化是在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為了有效消除學生的認知斷層,使他們對民間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師需要基于民風民俗的視角引導學生學習。我國歷史源遠流長,人類智慧的結晶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雖然隨著文化的全球化發展,優秀的東西方文化正不斷交織相融,但學生必須了解我們國家的優秀民族文化,并加以傳承弘揚。學校必須從最基礎的小學教育開始,讓民俗文化思想在這個階段生根發芽,讓學生了解我國多民族文化的燦爛輝煌,在思想意識中形成民族自豪感,并將這種思想扎根于心底,促使學生傳承傳統美德并提高道德修養。
二、民俗文化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1.利用民俗文化體現思想教育價值
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不僅能體現出民族的自豪感與榮譽感,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必須堅守的巨額財富。思想的培養應滲透在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利用民俗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僅與新課改的教育準則相吻合,能讓學生了解更多富有民族氣息的節日,開闊學生的眼界,而且能讓學生了解民俗文化中潛在的思想教育價值。比如,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的“我們的民風民俗”,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風。這一課介紹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教師可讓學生說說這四個節日的不同習俗。學生們紛紛說道:“過春節時,我們要貼對聯兒、放鞭炮、包餃子、穿新衣,還要走親訪友。”“清明節要祭掃先人。”“端午節要吃粽子、喝雄黃酒、戴五色繩。”“中秋節代表團圓,要吃香香甜甜的月餅。”然后,教師順勢引導:“每個民俗都承載著非常動人的歷史故事,也寄托著中華兒女不同的祝愿與希望。”這樣的課堂,能使學生對我國多彩的民俗文化感到自豪,從而激發出民族情感,激起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愛。因此,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利用民俗文化,可以體現思想教育價值。
2.借助民俗文化展示民族發展歷程
我國的民俗文化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民族發展歷程。比如,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11課“我們的祖先”講述了女媧造人、鉆木取火、結繩記事等,學生通過學習不僅對人類的起源有了認識,也會由衷贊嘆先人的智慧。教師問道:“同學們還知道哪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呢?”大家回答非常踴躍,有的說“盤古開天、精衛填海”,有的說“伏羲畫卦、夸父追日”,還有的說“神農嘗百草、娥皇女英淚灑斑竹”,這些傳說讓學生對遠古的中國歷史有了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正因為這些不同才讓中華民族的文化顯得多姿多彩、熠熠生輝。因此,借助民俗文化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民族發展歷程,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
3.利用民俗文化傳承“美”的魅力
一切民俗,都源于不同的“美”的觀念。人類是審美的主體,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標準,而這些又會轉化為“美”的具體意識、具體觀念、具體風格,并在現實的民俗生活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讓學生從民俗生活中感受藝術形象的魅力,是一種很好的審美教育。比如,在“我們的民俗民風”中,教師可以講述不同民族的服飾文化、音樂文化等。黎族、傣族等民族的女性都穿筒裙,而蒙古族則喜歡戴帽登靴。少數民族的刺繡與蠟染等工藝非常發達,并廣泛運用在服飾裝飾上。我國少數民族大都能歌善舞,擁有本民族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優秀而獨特的音樂文化。比如壯族的民歌、回族的“花兒”會、侗族的采桑節對歌、瑤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節等,無不展現出獨特的音樂風采。無論服飾還是音樂,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流傳下來的最純粹的精神文明,這些文明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依然異常珍貴。這些知識,不僅能讓學生感到非常新鮮有趣,也在學生心中播種下了希望的種子,促使他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去發掘民俗文明并將“美”進行傳承。
三、結語
總之,民俗文化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有重要的意義。民俗文化是我國千百年來歷史的記憶,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將民俗文化植根于學生的心底,這樣才能為民俗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并不斷完善和豐富新的教育理論。
參考文獻:
[1]武宜娟.品德與社會課程結構中的歷史元素分析———以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3(02).
[2]王靜娟.親歷民間風俗活化品德教學———例談“民風、民俗知多少”單元教學[J].基礎教育研究,2016(03).
作者:施蒲玉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國際學校小學部
- 上一篇:高職院校思想品德教育實訓模式構建
- 下一篇:高校網絡教育發展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