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日常化對現代少兒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2-10-09 02:54:10

導語:卡通日常化對現代少兒教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卡通日常化對現代少兒教育的影響

1卡通日常化現象中的少兒生活狀況

“我們應該更多地期待教師們了解學生已學會的內容,他們力所能及的方面以及他們的行為方式”。———艾斯納21世紀的中國處于信息時代社會,信息多渠道傳播,少兒所接受的各種信息量超越了過去任何時代的信息范圍。教育要承認特定時代的少兒所擁有的獨立世界。當少兒對卡通世界的關注可能會遠遠多于課堂上教授的教育內容時,少兒教育便面臨著一個新的課題,教育者應該引起重視,并及時了解少兒的生活狀況。

1.1卡通媒介的多渠道傳播對少兒生活的滲透

電視成為卡通影像的主要傳播媒介。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電視已在中國城鄉家庭普及,看電視成為了家庭日常生活、娛樂的主要形式。對于多數少兒而言,看動畫電視節目幾乎成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兒對動畫片信息接受自覺量化為卡通化滲透奠定了視覺認可基礎。與此同時,中國動畫片生產數量迅猛。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中國動畫片的總產量近4000分鐘,而1995年僅一年就達到1500分鐘……2000年全國實際完成的動畫征生產大約為13000———比1995年翻了三番!筆者對中央及省級衛星電視臺17:00-19:00時段動畫片播放量進行調查,以2003年4月14日為例,該時段有16家電視臺在播放動畫片節目。作為傳播媒介的網站、電視臺、出版社也越來越多地選擇卡通形象廣告(平面、FLASH動畫、三維)來宣傳推廣欄目和活動。而日常欄目的FLALH動畫廣告是大人司空見慣的廣告內容。由于各社會群體不間斷地積極卡通信息,少兒可以無需主動尋求,也可以從各種渠道獲得足量的卡通信息。

1.2卡通信息多渠道傳播使卡通滲透入少兒生活各個層面,成為少兒日常信息量的一部分

卡通造型的突出特征對少兒視覺經驗的影響。卡通造型的特點,促使少兒視覺經驗重組。卡通造型具有特征突出的特點。魯道夫•阿思海姆認為“當這些突出特征能喚起各種敬畏、好奇、蔑視、有趣、羨慕等反應時,同樣也會被記憶保留和歪曲,在這種情況下,它們會比真實的樣子更大、更快、更丑或更討厭。”正是這種突出的圖形特征在少兒視覺感知中留下強烈的刺激景象,形成了感知真實形象時所不能獲得的符號化視覺印象。少兒將記憶中強化的卡通造型特征與自然觀看圖形所獲得的愉悅感相結合,在美術活動中很自然地會選擇卡通作為表現主體。視覺選擇最多的是環境中變化的東西。卡通造型強化了對象的某種特征,更容易在短時間內被視覺從眾多物體中選擇出來。夸張的卡通造型,深化了少兒對卡通藝術形式的趨同感,他(她)們審美觀因此發生了改變,開始偏好于那些具有卡通特征、卡通化風格的美術作品。因此,由對卡通視覺的認同感充實了少兒以往的視覺經驗構造,豐富了少兒視覺經驗的內容。卡通日常給少兒生活體驗帶來了全新的感受,直接促使新的心理經驗形成。卡通形象是虛擬的視覺形象,但它具有一定意義的真實性。卡通形象與現實生活物體一樣都是在人的視膜成像,它在感覺閾限內的世界與現實生活世界具有相同的真實性。在經過觀看的初期階段時少兒對卡通圖形排異心理(明確區分卡通形與現實的物體形),少兒會逐漸接受卡通形象構成的世界,將自己假設成劇情中某一角色去體驗“真實的”卡通生活。這種與現實生活體驗截然不同的心理經驗讓少兒體會到了創造感和控制感。卡通形象構成的是虛擬世界,少兒雖然無法真實進入,但在他(她)們頭腦中已積極地把另一個“我”投入到這個影像世界里生活。這種角色的轉換給了少兒極大的滿足感。少兒能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創造成為任何在現實不可能實現的角色,完成自己的設計假說,這種心理經驗的視域結構是開放性的。由于卡通影像可以通過電子系統的控制實現所期待界定的事物場景,少兒可以控制現實生活中無法改變的情節,控制產生了新的時空觀念體驗,在少兒心理下形成了新的沖突體驗。虛擬時空在隨意切換對舊有時間經驗(現實中不可能生來)的沖擊。產生了錯覺體驗。

2卡通日常化現象在少兒活動中的體現

卡通在少兒生活中的日常化趨勢影響了少兒審美觀的形成,審美觀通過美術活動的直接操作體現出來,我們要了解卡通對少兒教育的各方面影響。以繪畫為例,低幼兒童在表現自己想象的形象時會添加一些明顯具有卡通影視片形象特征的內容:如符號化的道具,程式化的五官等。小階段中、高年級兒童側偏向于再現卡通片中的情節性場景;初中、高中少年偏好表現個性風格的卡通形象。2003年3月在一項針對13-17歲初、高中、師范生審美傾向調查中,86%的少年選擇以卡通形象來作為自己喜歡的形象。3/4的女性選擇日本式動畫的“美少女”形象,其基本形象特征為:占據面部1/2的眼睛,翹鼻子、小嘴。男性選擇了武士、怪獸形象,特征是美國式漫畫技巧與日本式動畫形象的組合。少年選用視覺圖像為作為自己審美心理意象的代表,包含了他(她)對“美”的概念所做的解釋,包括了審美成分。對程式化圖式過于集中的選擇,反映了卡通日常化對少兒的負面影響———單一的造型思維方式。這種少年的審美觀取向狀況與我們的教學中培養少兒創造性思維的教學觀念相悖,不利于少兒對其它繪畫造型式的探索和發現性學習。

卡通對少兒教育影響有著積極的方面。日常對卡通作品理解的感性積累使少兒具有較強的情節聯想能力。卡通形式中的幽默、諷刺畫、連環漫畫在情節設計時將人的類型及行為強化表現或轉化成為動物的類型和行為。意大利埃科作為優秀的符號學家認為“從解讀和特殊創造的”系統而言,連環漫畫是一種“文學作品”。創造者在奇妙的情節中樹立了個性鮮明的卡通形象,它令人感到有趣,自發地想要自己去創造故事情節,從而在活動中表現出來。少兒在活動中能對教師提供的道具或引題自由結合起來,從直接的感性知覺跨越到形式化的結構式樣,持續不斷地將兩者做轉換。情節豐富多變的卡通作品激發了少兒的情節想象力,教學過程中若能解決單一的造型思維方式問題,少兒就能表達出有創造性的優秀作品。

作者:朱海麗 單位:贛州市南康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