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時間:2022-01-18 10:17:00

導語: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摘要:社會工作專業起源于西方,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較短,其本質屬性是實踐性。社會工作專業的基本特征使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是培養學生職業倫理,掌握工作方法和技巧的重要環節。本文結合我校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實際,構建全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以期對高校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模式

社會工作專業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較短,專業教師大部分是由社會學或相近專業轉型而來,理論教學能夠基本完成,實踐教學環節還極為薄弱。因此,積極探索適合我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專業實踐體系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中,筆者以鞍山師范學院社會工作專業近八年的實踐教學為依托,通過對實踐教學的評估與反思,力圖梳理和構建一個相對合理的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模式,以期對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有所裨益。我校社會工作專業始建于2008年,實驗室剛剛建成,實習基地基本落實,在此種情況下探索適合我們地域、專業性質的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模式,對于向社會輸送合格的社會工作人才和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方案都具有重要意義。在不斷的摸索與學習中,我們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制定并逐步完善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方案,逐步形成了全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

一、全程實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的基本內容

為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我校社會工作專業以培養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全方位、多角度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全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是指學生在校的四年時間里,全程專業見習與實習以及社會調查等實踐教學活動貫穿始終。這一模式的特點是:在抓好專業理論教學的同時,全程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根據專業課程的教學進度,分階段,梯度式實施,以達到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目的。

(一)認知實踐

社會工作專業是近年來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社會的認可度和認同度均不高,因此,我們的生源90%都是通過調劑來的,因此,在大一第一學期,我們主要通過組織“新生適應性小組活動”的形式來加強新生對于專業的認可度。新生適應性小組的工作者由社會工作專業大三的學生擔任,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各界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增加新生對于專業的認知,更能夠鍛煉大三學生運用理論知識,掌握知識技巧的能力。通過大一第一學期“社會學”和“社會工作概論”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新生已經對社會工作專業有了基本的了解。社會工作的專業屬性要求我們的學生必須深入社會,了解社會,這是日后從事社會工作專業、提供社會服務的基礎。因此,在大一第二學期,我們組織學生參觀社區、法院和檢察院的矯正中心以及婦聯等相關機構,初步了解這些機構的運行機制,與服務對象進行初步接觸,了解機構社工在提供服務時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對社會工作專業形成初步認知,為專業課的學習打下認知基礎。

(二)課程實踐

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逐漸引入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本專業教師采取微課教學、翻轉課堂的形式,增加學生的課程實踐比例。除了基礎理論的講授外,其余部分教師在課前采取小視頻的形式將教學重點難點在網絡上,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自主學習的過程內化基礎知識,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情景式教學、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社會工作實驗室是一個以教師講授、角色扮演、現場案例分析和監測實習為主要內容的一整套教學設備和系統,它作為社會工作鉆研教學、科研、實務的重要一環,把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它在社會工作專業教學中有著極為突出的重要性。①在社會工作實驗室中,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實驗目標和設計,進行角色模擬,了解和應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督導老師可以通過實驗室的監測設備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督導。實驗結束后,可以通過視頻回放的方式,以教師講解,小組討論的形式,對實驗過程中的內容進行總結和討論,加深對知識和技巧的理解。

(三)課程實訓

在學習社會工作三大方法的基礎上,大學三年級的學習主要圍繞《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等特殊領域的服務對象展開。由于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社會工作實務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分支社會工作的課程的理論講授部分主要是圍繞服務對象的特點所展開,其余的課程時間均由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到社會工作機構以及相應的政府職能部分進行觀摩、實訓,使學生嘗試扮演社會工作實務者的角色。只有深入社會,接觸到真正的案主,靈活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通過不斷的總結和提升,才能進一步提高社會工作的實務操作能力。

(四)綜合實習

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升,并對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有了較深的領悟,基本具備了獨立開展專業服務的條件。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緊密結合社會工作專業的實際,在學院規定的實踐課基礎上,逐漸擴大實踐教學學時比重,在第七學期至第八學期開展為期近一年的綜合實習。我國南部地區社會工作專業較北部更發達,獲得國家資助的力度更大,而且社會工作機構較多,因此,我們在第七學期和第八學期將學生輸送到深圳、上海等社會工作機構進行綜合實習。通過一年的實習,有效的督導,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倫理要求,機構的運作方式,方法和技巧的運用都有了經驗認知和情感體驗。

二、社會工作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從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來看,目前我校的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存在以下問題:

(一)師資力量薄弱,實務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本專業共有專業教師5人,多人具有社會學專業背景,理論知識能力相對較強,實務能力不足。在課程實踐環節,雖然社會工作專任教師對課程實踐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總體來講,由于師資不足,教學任務繁重,對實驗室教學的研究不足,因此對于實驗的設計缺乏整體上的建構和整合。在綜合實習部分,由于實習單位與學校較遠,指導老師和學生之間只能通過電話或郵件形式進行溝通,無法提供及時有效的督導。

(二)綜合性、創新性實驗設計不足

在目前的教學體系中,雖然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以及各分支社會工作等實務課程設計當中均包含實驗室實踐部分,但是教師都是根據理論教學的需要進行實驗設計,實驗設計主要圍繞社會工作通用過程、方法和技巧的訓練,缺乏綜合性、創新性實驗的設計。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的缺乏,導致學生缺乏對于個案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整體認知,無法靈活恰當的運用技巧,難以形成知識和技巧的有機整合。

(三)缺乏自營的社會工作機構

由于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復雜性,只有多樣的實習基地才能滿足學生實習的需要,實習基地的類型應該包含政府相關職能部分、社區、群體組織等。但是,在北方地區非政府組織和福利組織較少,且發展水平有限,并且具有社工性質的社會組織較少,因此能夠提供專業實習的機會有限。目前,遼寧省共有6所高校建立了社會工作專業,其中沈陽師范大學和沈陽化工大學先后建立了“青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和“樂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不僅是鍛煉學生技能的場所,也是服務教師教學,配合師生科研的平臺,因此,自營社會工作機構的缺乏,對我們實踐能力的鍛煉來說無疑是一種損失。

(四)實踐教學缺乏制度化規范

通過近八年的探索,鞍山師范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已經初步建成了全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但在實踐教學管理方面明顯滯后,例如,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同步實習和集中實習的統籌和安排,實踐教學的評估與鑒定等工作,缺乏制度化的形式使其固定下來。由于地域性限制,缺乏充足的實習機構,我們在畢業實習階段主要采取集中安排和分散實習兩種形式,對于集中安排的同學管理較為方便,而分散實習的同學的監管相對困難,由于缺乏嚴格的制度保障,實習活動的質量很難保證。

三、完善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的構想

為了進一步完善現有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我們可以著力做好以下幾點:

(一)引進具有專業背景的師資力量,提高現有師資的實務能力

在編制允許的情況下,引入具有專業背景和實踐能力較強的專業教師,開展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的理論研究,負責專業實驗室的維護和日常運轉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在現有情況下,面對現有師資薄弱的情況,我們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請相關政府職能部分、社會工作機構的一線工作者走入課堂,講授實務經驗部分,并作為學生的課外督導老師,并要求現有師資在相關社會工作機構進行掛職鍛煉,豐富實務經驗。在綜合實習環節,建立畢業實習指導老師和機構指導老師的聯動督導制度,明確督導職責,制定實習指導老師和實習督導的考核方案,確保實習質量。

(二)部分實驗課程單獨設置,突出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實驗室教學作為從理論到實踐的中間環節十分重要,部分實驗教學應將其列入實踐教學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環節,打破實驗依附于課堂教學的觀念?;A方法和技巧訓練的實驗部分可以穿插在理論教學之中,而綜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應該作為獨立的教學環節,實習整合各門課程的助人技巧,突出對于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多層次、逐層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驗室教學中,應該組織教師進行集中教研,集體攻關,形成分工明確、有效合作的實驗室教學體系。綜合性實驗可以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展開,可以在校內招募案主,或在校內策劃和組織與社會工作有關的實踐活動,將所學理論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創造性地開展服務工作。

(三)建立社工機構,國際化辦學,拓展類型多樣的實習基地

社會工作學生的成長必須借助實習機構為平臺,進行個案、小組、社區等全方位的專業訓練,以獲得個人情感體驗和經驗積累,進而樹立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確立社會工作的職業精神。②我校社會工作專業,可以進一步積極爭取資源建立兼顧研究、教學和服務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為社會工作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的專業平臺。社會工作專業在西方國家以及我國的臺灣、香港地區發展較快,我們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拓展國際化視野,進一步搭建國際實踐基地,激勵并提升學生的專業熱情,接觸和學習前沿國際化的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

(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來

教學制度是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得以規范執行的重要保障。為了使社會工作實踐教學規范、有序地進行,必須在充分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制定學生實踐考核制度和教師實踐教學考核制度。社會工作專業可以成立負責管理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專門機構,機構的成員可由既有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知識又熟悉現代多媒體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機構可以負責專業實驗室的維護和日常管理;選擇、聯系和確定實踐教學的單位與機構;解決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負責實踐教學的評估與鑒定,切實加強實踐教學的組織與管理。

作者:單曉竹 單位:鞍山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張云英.論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社會工作:學術版,2008,(6).

[2]史鐵爾.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探索[J].社會工作:學術版,2007,(4).

[3]陸飛杰,付曉萍,孫鴻平.構建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初探[J].社會工作:學術版,2009,(2).

[4]梁次紅,李飛.欠發達地區社會工作時間教學的資源整合——基于優勢視角的分析[J].社會工作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