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有效性實踐教學研究

時間:2022-07-26 03:43:04

導語:職業院校有效性實踐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院校有效性實踐教學研究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供給端與市場需求端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顯,職業教育作為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經濟發展結合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大批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大任務,而實踐教學是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進行歸納,分析了當前局勢下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理念、主體、師資等供給不到位的現狀,提出了基于供給端實施有效性實踐教學的對策建議和評估標準,從而保證職業院校的實踐教學發揮最大效益,推動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職業院校;實踐教學;有效性;評估;供給側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召開第十一次會議,首次強調了“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經濟新形勢、科學判斷我國經濟新走向的基礎上,對我國經濟發展做出的宏觀戰略布局。改革的根本目的主要針對的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供需結構性失衡,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和匹配度,著力點在于解決我國中低端產業產品嚴重過剩、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和有效供給不到位的問題。職業教育作為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經濟發展結合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但是,在面對智能化生產到來的新時期,職業教育作為人力資源的供給方卻出現了與市場需求方匹配不適的新困境。這對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任務的職業院校提出了挑戰,而實踐教學是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在產業轉型中實施有效的實踐教學才能與市場需求有效銜接,成為職業教育亟待思考的問題。本研究中的實踐教學側重于一種教學思想,職業院校只有根據市場供給結構定制人才培養目標,以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動態發展及時跟進,在實踐中獲得新知識,在新知識中不斷地創新實踐,才能不斷推陳出新,收獲更有效的實踐教學方法。

一、職業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的結構是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各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教育組合和各自比例構成,包括教育縱向系統的層級與層級之間的比例關系和相互銜接,以及教育橫向系統的類型與類型之間的比例關系和相互聯系,具有多層次性和多方面性。[1]合理的教育結構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良性的指導作用。職業教育作為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大任務,是與經濟發展結合最緊密的教育類型。從供給側角度分析,在當今智能化生產的大數據時代,我國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的發展,也存在著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缺乏與市場對接機制和辦學質量不斷弱化等問題。職業教育最顯著的特征是培養目標的應用性、專業設置的職業性和教學過程的實踐性。[2]這些特性決定了合理的職業教育供給,對于解決當前經濟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現實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實踐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職業院校區別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最有力的說明。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是要勇于面對社會競爭,適應社會需求,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雖然,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模式的高科技的發展,各職業院校紛紛重視實踐教學在教學體系中的作用,推行建立在職業理論教學基礎上的實踐教學,加強實訓基地建設;但是,當學生步入社會崗位時,卻不能與時俱進地跟上企業的需求,這就造成了人才培養目標的應用性和職業性得不到凸顯。人力資源的供給方與企業市場的需求方不能更好地實現無縫對接,造成人力資源的大量浪費,而那些新興科技產業的發展也由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缺乏而滯后。因此,職業院校的實踐教學需要進一步改革,應該以滿足經濟轉型在規模、結構和質量方面的要求以及崗位能力的發展為出發點,從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和實踐基地等要素協同發力,推進實踐創新,動態評估教學形式,從而保證職業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現實困境

實踐教學是指學生加深對專業理論的理解,獲得包括職業技能、技巧和職業道德在內的職業從業能力,并具有自我發展能力,從而全面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培養目標的一種實踐活動。[3]實踐教學是與理論教學相對應的一種教學活動,是職業技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轉型,職業學校的實踐教學不再僅僅局限于參觀、調查、練習、實驗、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課程設計等生硬的“硬技能”的培養,而更多地融合了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軟技能”的發展。許多職業院校雖然加大了實訓基地建設,改善學校的硬件和師資條件,嘗試著與社會發展趨勢接軌,但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強化的局勢下,實踐教學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理念供給不到位

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推進思路就是減少人力資源的無效供給,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效和優質供給。然而,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實踐教學理念的誕生只是人們在面對經濟發展現狀下對于理論教學的一種補充,重理論輕實踐觀念依然客觀存在。職業教育主要面向生產、管理、服務、建設一線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它所培養的不僅是傳統工業化所需要的密集型操作人才,更是面對新型工業化的具有高技術技能創新革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職業院校的實踐教學內容不是簡單的要強化理論專業的技能訓練,而是要強化技術訓練,真刀真槍地讓學生進行技術開發的訓練,防止實踐教學簡單膚淺和低水平重復的弊端。所以,實踐教學理念應該準確無誤的供給到位,只有有效的實踐供給,才能帶給社會優質的人力供給。

(二)實踐教學主體供給有待完善

實踐教學主體包括校內外自身的實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等重要基地,是職業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是體現職業教育辦學特色的客觀要求,是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橋梁。科技創新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創新源于真理,真理源于實踐。說:“社會實踐中的發生、發展和消滅的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的發生、發展和消滅的過程也是無窮的。根據一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以從事于變革客觀現實的實踐,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們對于客觀現實的認識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理。”[4]實踐活動是檢驗知識并從中獲得知識的一種過程。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在走向社會崗位時卻不能勝任市場需求,這主要源于實踐教學的失真性,學校的實踐教學沒有真正地面向學生。實踐教學主體供給單一,體系封閉,校內外自身的實訓基地設備更新慢,校外實訓基地供給少,企業參與度低,校企合作成了職業院校的“單相思”。在教學的過程中,缺乏實踐教學督導與評估,學校的實踐教學只是師傅帶徒弟的簡單操作,成為紙上談兵。因此,實踐教學主體供給有待進一步完善實施。

(三)實踐教學師資供給嚴重缺乏

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職教師資的水平。盡管職教界一度提倡“雙師型”教師,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能勝任“雙師型”的教師卻寥寥無幾。當前,職教教師最突出的問題是實踐教學技能較弱,專業技能不高。一些職業院校的師資配備隨意性較高,大部分都是從理論較強的教師轉崗來教學,實踐性較強的師資嚴重缺乏,又或者是從企業外聘實踐較強而理論水平不高的一線工作者。盡管職業院校會根據專業需要對這些教師進行崗前培訓,但是,持續的時間不長。職業院校缺乏合格的具有職業素養和專業素養的實踐教學師資,造成學生學到的知識相對陳舊,這給市場人才的需求帶來不利的局面。

三、職業院校有效性實踐教學的對策分析

職業院校要立足于維護市場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使人力資源從過剩領域轉移到符合市場需求的領域,從過剩產業轉移到有市場需求的產業,從而使人力資源重新得到優化再配置。職業院校要把失真性實踐教學轉化為有效性實踐教學,應注重從國家頂層制度供給推進實踐教學規范化運行;實踐供給主體多元化;實踐師資的角色轉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職業院校內部機制優化等,著力把認識實習、跟崗實習貫穿于學生的學習全過程,積極推進頂崗實習,貼近崗位實際工作進程,迎合未來主流產業。

(一)國家頂層制度供給——推進規范化有效性實踐教學運行

國家頂層制度供給有利于職業院校實踐教學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基地等實際教學環節操作中有規范性的開展。目前,職業院校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實踐教學設計主要是教師依據課程教學目標設立,少數是依據職業標準或者資格考試設立;教學內容、教學環節大多數是教師自行決定,崗位針對性不強,市場需求與實踐教學脫軌程度偏高,缺乏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各職業院校制定的實踐教學大綱或者指導文件,都是根據理論教學大綱制定,對實踐教學沒有具體的系統性的規劃。職業教育在制度層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因此,在實踐教學的運作頂層,政府要協同職業院校共同發力,與職業院校、企業、教師組成有機整體。從制度層面,根據院校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制定明確的實踐教學指導方案,從教學管理到教師實踐教學的實施,從實施過程的督導到實踐結果的評估,從實踐教學的反思到參與主體的反饋,形成規范性的動態循環機制,從而引導實踐教學順應當下市場發展趨勢,并使實踐教學發揮最大有效性。

(二)實踐教學主體供給——形成多元化的有效性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主體供給來源于宏觀社會經濟中、中觀行業企業中和微觀職業院校內部等。[5]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出現了勞動力結構的錯搭現象,制造業升級后,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急需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工人,而普通工人期待高薪,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社會供需錯配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實踐教學是連接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的主要平臺,實踐教學主體供給是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有力后盾。宏觀社會經濟供給是政府要充分把握市場發展規律,建立依托于市場需求的發展機制,從社會經濟中找到實踐教學的突破口,職業院校的有效性實踐教學需要正確的人才需求預測機制供給。中觀行業企業主體供給必須到位,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校企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首先,必須讓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并且明確行業在實踐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行業的參與既是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又是其應盡的社會義務。其次,作為中觀供給主體的行業企業要轉換身份,要有從盈利企業變為教育企業的意識,構建一個“企—校—企”的有效性實踐教學平臺。企業行業成為實踐教學辦學主體,以全新的高科技的教學設備育人,與國際專業發展行情接軌,直接提供給學生最直觀的科技教學。企業承擔著學校育人的實踐教學責任,而學校發揮著協同作用,為實踐教學的進程開通理論保障,讓實踐教學發揮有效性。微觀職業院校內部主體供給需加大實踐督導與實施指導,職業院校的硬件教學設備與軟件教學設備需與時俱進,對于專業未來發展與市場需求建立一個良性評估機制,針對區域發展經濟調整實踐教學內容、方法和教學設備。職業院校作為供給主體,實踐教學供給理念應明確到位,要充分發揮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獨特性,使培養的學生具有良好的適應性、靈活的變化性和時代的前沿性。通過實踐教學的主體宏觀社會經濟、中觀行業企業和微觀職業院校三方協同高效供給,最終形成多元化的有效性實踐教學。

(三)實踐教學師資供給——形成指導性的有效性實踐教學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在生產的源頭實現有效供給以及優質供給。但如何在源頭提高供給的質量與效率,很重要的手段就是科技創新。[6]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以高素質的職業教育師資為前提條件的。職業院校需要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變化,進行相應的專業調整和教學實習內容及方法的更新,教師只有通過切身實踐,才能把握產業發展規律,獲得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等教學內容,提升自己的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職業院校要定期對專職教師進行專業培訓,通過各種形式,靈活地聯系實踐教學供給主體進行實踐鍛煉。教師除了要學習先進的技術原理外,還要多與發展最先進的企業溝通,掌握其產業生產方式和發展趨勢,結合生產過程中運用到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改進實踐教學。要加大力度聘請高技能人才來校兼職,這些人員能夠接觸行業和技術領域最前沿的信息,是企業文化的踐行者,但是,他們缺乏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所以,職業院校要協同實踐教學主體推進教師隊伍專業化,制定與職業教育發展相適應的職業院校教師評聘管理制度和教師培訓制度,促進實踐教學的有效性發展。

四、實踐教學有效性的評估標準

不同研究者對于有效性的界定持有不同的評估標準。人本主義學者可能關注個人的生命價值,認為人生目的不在于外在世界的利益追求;實踐教學有效性的評估標準是學生在接受學習以后,實現了愛與尊重的需要,而不只是就業對口所帶來的高薪工作。但是,實用主義學者認為,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則、范疇和假定是必需的東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獲、效果和事實,實踐教學的最大的效益,在于評估其所帶來的市場和個人收益。實踐教學有效性的評估因素可以從橫向的實地評估和縱向的內外評估綜合考慮。實地評估是指自評結果與實際情況進行比較,也就是預期目標與完成目標之間的權衡。內外評估有內部評估、外部評估和第三方評估構成。內部評估是供給主體端(職業院校和學生)對于新的實踐教學方案帶來的影響效果的自我評價,職業院校可以根據評估反饋進行教學調整,兩次循環實踐,不合理則予以中斷重新計謀。評估的標準是教學價值、教學目標、教學效益以及教學質量等。外部評估是由供給主體端(市場專門組)的宏觀測評,以市場供需天平、人才交易鏈以及個體價值社會化為衡量標準,評估后與職業院校和實踐基地進行協商。而第三方評估涉及的參與者比較多,可以是企事業單位、國家頂層設計組或實踐基地督導組,對于實踐教學改革的有效性予以準確公正的評估,對于兩次不合格者可以選擇撤資。當然,實踐教學重在參與社會實踐,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外界事物,打開視野,創新思維。第三方評估方式亦可采取技能大賽的形式與各地人才進行交流,從而做出評估和督導。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作為人才供給端,需尋找與市場需求端相匹配的結合點,以動態開放的教學理念,協同各實踐教學供給主體,促進實踐教學發揮最大有效性。實踐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也只有結合職業院校自有特色和當地產業發展狀況以及學生個性的發揮,才能將其推向高地。從而保證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培養適用型、創新型、高技術技能型人才。

作者:汪操琴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呂景泉,馬雁,楊延,劉恩專.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9):15-19.

[2]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黃堯.職業教育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田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言之成理,無懈可擊——不能從字面上對政治哲學詞語咬文嚼字[J].延邊黨校學報,2015(1):4-9.

[5]安冬平,徐小容,陳甜.德國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系統性表征之審視[J].職教論壇,2014(30):90-92.

[6]夏繼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創新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6(3):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