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唱法在高校聲樂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10-11 09:41:02
導語:原生態唱法在高校聲樂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原生態唱法是一種由心聲、用心唱、無修飾、自然流露的歌唱形式,是在自然的狀況下情感的流露和聲音的表達。原生態唱法是流傳在民間的一種傳統演唱方法,演唱內容是不同歷史時期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特色鮮明的鄉土韻味、生動傳情的音樂表現特征以及質樸無華的演唱風格。原生態唱法是在特定時空和生態環境中自然傳承下來的民族民間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豐富多彩、形式繁多的各種民間音樂,如民間歌曲演唱、民間戲曲演唱、民間曲藝(說唱)演唱等。原生態唱法是中華文化的積淀,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豐富文化的組成部分。原生態唱法有3種不同的用聲方法:
1.真聲唱法。是原生態唱法中最常見的演唱方法,其聲音自然嘹亮。
2.真、假聲結合唱法。演唱時中聲區用真聲,高聲區用假聲。銜接圓滑,不同音色的對比形成了獨特的表現風格。
3.真假聲混合唱法。同一民族地域的歌手在用聲方法上有混合,并非完全統一。呼吸、發聲、共鳴等歌唱器官協調自然,聲音剛柔相濟,收放自如。原生態唱法的獨特之處在于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聲,形成低音聲部。因此,原生態唱法對演唱者嗓音條件的要求較高,歌唱狀態自然真實,演唱上結合當地方言,富有鄉土氣息,在氣息運用上要穩固扎實,真實地表達民族文化,完整地表達出民間音樂作品的內涵,使其極富感染力。可以這么說,原生態唱法的許多歌手基本功扎實,歌唱技巧嫻熟,歌唱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與“學院派”的演唱風格相比,原生態唱法所受的束縛更少,對于民族風格的表現也更加開放,其風格表現原生態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所演繹的歌曲將通過民族風俗、藝術以及語言以最真實的狀態展現出來,融合了各族文化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厚重的歷史、傳統的文化、獨特的民族特性為原生態歌手們提供著取之不竭的精神營養,賦予了他們卓越的藝術才能。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民族聲樂,在傳統的民族民間唱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傳統戲曲、曲藝唱法以及民歌唱法等影響。20世紀40年代以來,我國傳統民族聲樂逐漸向現代民族聲樂的轉型,在繼承傳統藝術精華的同時借鑒西方美聲唱法,逐漸形成獨特的歌唱藝術形式。可以這么說,現代民族聲樂是受西方美聲唱法影響、從原生態唱法中派生出來的新型演唱形式。1956年,沈陽音樂學院建立民族聲樂專業,成為國內最早建立民族聲樂專業的高校。隨后,上海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先后建立了民族聲樂專業,培養了才旦卓瑪、德德瑪、吳雁澤等一大批優秀人才,形成了一南一北兩大陣地,帶動了全國藝術院校和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的發展。1958年,聲樂界發生了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土洋之爭”: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教師以洋唱法為基礎進行教學,另外一批本土教師以傳統唱法為基礎進行教學,兩者均強調各自教法的重要性,至今討論仍沒有定論。時至今日,國內藝術院校和音樂學院仍按照以上兩種思路進行民族聲樂的教學工作,受到西方美聲唱法的影響較大。近年來,藝術院校和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的發展進入“瓶頸”期。一方面,民族聲樂發展的國際化受到西方美聲唱法的影響。另一方面,民族聲樂的商業化發展受到流行音樂的影響。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現有的民族聲樂教學模式很難培養出優秀的民族聲樂人才。特別是忽視原生態的民族語言以及民族風俗的原生態藝術,對于民族聲樂的認識停留在較低的層次,導致民族聲樂的發展難以實現突破,也難以在保留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如果能將原生態的唱法使用到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不僅能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唱法,更要理解歌曲背后的民族特點和文化背景,對每個民族不同的演唱風格進行了解和學習,將民族聲樂的發展回歸到民族文化中,從原始的生活文化中尋求發展的道路,從而彰顯民族聲樂的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性特征。
三、高校原生態唱法的教學策略
高校原生態唱法的教學要向多元化發展,要形成相應的多元化教學模式。這就要求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索,轉變學生對民族聲樂的態度和觀念,將多元化教學理念滲透到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所有階段,在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塑造學生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優秀的民族聲樂人才。從教學過程看,擴大對原生態民歌能力較強的學生的招收規模,由于這些學生所生活的環境各不相同,基本具有本地民族聲樂基礎,對這部分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改造,能夠使學生自身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此外,高校也要提高原生態歌手出身教師的比重,教師在民族聲樂多元化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可以更好地帶動學生們了解民族地域特點,透徹地掌握民族聲樂專業的內涵,將民族特色更鮮活、強烈地表達出來。從培養基礎看,據調查,現行中小學音樂教材中過半是近現代的創作歌曲,而包括改編在內的中國民歌不到30%。早期教育忽視民歌,不利于民族聲樂的傳承,造成了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的先天不足。民族音樂素養的缺失,特別是在“學院派”的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高校音樂教師,很難進行原生態教學的嘗試。在教材的改革上,必須對民族聲樂教材進行改革,盡可能補充原生態、戲曲音樂以及原生態唱法的素材。從課程設置看,要進一步優化,合理調整民族聲樂教學的課程設置。將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繼承、聲樂基本技能兩方面作為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核心。在保證基礎教學效果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民族音樂的比重,遵循民族聲樂的本質特征,開設專項的民族聲樂課。一方面要利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基礎的聲樂技能、理念。另一方面,還要使用多樣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將原生態的典型曲目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聲樂教學的質量。從教學內容看,就當前高校聲樂教學現狀而言,很多高校僅將曲譜作為教材的內容,忽視了音像材料、音響材料的重要性,使這些教學材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影響多元化教學效果。因為高校應豐富教學內容,選取其他形式、內容的教材,通過圖像、音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全面地理解聲樂知識,盡可能讓學生多接觸不同形態的民族聲樂。把握世界民族聲樂的發展趨勢,邀請民間藝人進課堂,創造田野采風的機會,深化對民族聲樂的探索和分析,透徹地分析演唱技巧及作品的風格特色,提升自身的審美觀。從演唱技巧看,高校原生態唱法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關鍵之處就在于對其演唱技巧的借鑒。尤其是在演唱各地的民族歌曲時,盡量做到對各地民歌演唱風格的把握,其中主要包括各種方言的吐字、旋律的潤腔、真假聲運用等,而這些則是無法在樂譜上明確標示出來的。要從方言入手,總結旋律的走向和演唱的音色特點等,全面了解原生態歌曲風格,體會原汁原味,獲得實際感受,都是學習和研究民間歌唱藝術的最佳途徑。加入這些技巧將能夠更加真實地將這些作品的味道釋放出來。
四、結語
原生態是中國聲樂藝術的源泉與根基。原生態唱法進入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是對原有的教法的改革和提升,是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結合當地民族文化特色需要進行的嘗試。作為聲樂教學工作者,應該積極承擔傳習傳統音樂文化的重任,將原生態唱法應用于聲樂教學實踐中,才能真正地實現民族聲樂的多元化和系統化。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應該從原生態唱法中獲得經驗,在民族聲樂藝術寶庫中吸取精華,從而保護和發揚原生態藝術。
作者:王碩 王美佳 單位: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玉溪師范學院傳習館
- 上一篇:微課在中職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 下一篇:藝術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