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農業的特性綜述
時間:2022-05-05 02:55:25
導語:原生態農業的特性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現在的人均耕地占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4]。每年直接損失達540億[5]。大氣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國土面積的1/3左右受到酸雨影響。上述情況都是由于石油農業的生產特點帶來的結果。過度依賴農藥化肥等雖然保證了產量,卻對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破壞,甚至是毀滅。作為主流農業模式,石油農業興盛的短短30年,中國具有千年歷史的農業陷入了“農藥化肥投入———生態環境破壞———畝產下降———農藥化肥追加投入———生態環境更加惡化”的泥潭。曾經的農業生產在青山綠水間開展,如今,這些地方只能作為旅游風景帶給人類對自然的回憶。顯然,這是一種無度索取、資源消耗、殺雞取卵式的農業模式。它既無法保護生態環境,也無法支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縱觀中國現有的其他農業模式,無論是生態農業、綠色農業還是有機農業,雖然它們的發展特別強調對環境的保護。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要通過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本投入來刻意追求對環境的•79•維護和改造。這種修復不但消耗巨大,還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幾種農業模式只是對主流農業模式的修修補補,既未形成石油農業那樣的規模化發展態勢,也沒有承擔起農業應該承擔的職責。
1、原生態農業的內涵
第一,原生態農業的開展空間基礎是未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或被人為破壞極小的自然生態環境,那些被化肥農藥浸染、生態破壞嚴重、污染程度極深的區域無法開展原生態農業生產;第二,原生態農業的思路是與傳統農業的理念一脈相承的,講究對自然規律的認可和遵守,講究“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持續發展。農業生產要依賴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是人為地改造自然;第三,原生態農業崇尚傳統的農耕方式,卻也不排斥現代科學技術與科學管理理念。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任何有益的科學元素都可以在原生態農業中應用;第四,原生態農業追求內源式發展,盡量減少外部投入。因此,它主張拋棄農藥化肥,因地制宜地開展農、牧、漁、林等多種循環互補式生產。通過作物間互補共生的原理和循環使用、變廢為寶的機制開展農業生產;第五,自然提供給我們的都是經過千百年進化而來的物種,因此,原生態農業也要求保持自然的味道,排斥和拒絕一切轉基因的元素。
2、原生態農業中“原”的釋義
原生態農業區別于生態農業在一個“原”字上,這個“原”字有四層含義:(1)原生態農業開展的生產環境要求更接近原始的、原來的、未被人為破壞或破壞極少且容易修復的生態環境。一般來說,應該是遠離工業化的污染,遠離城市化的浸染,森林覆蓋與綠化率較高,極少使用農藥、化肥等添加劑,大體上保持了傳統農業時期農業生產環境的地區。這是原生態農業開展的基礎。(2)原生態農業種養的品種應是本地原有的物種。原生態農業主張充分發揮當地物種資源的優勢,外來物種不應強行引入本地區進行生產,要盡量避免出現“南桔北枳”的現象。(3)對原有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回歸和對傳統農業哲學的尊重。原生態農業強調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尊重,對自然規律的崇敬,對傳統農業哲學觀念的認同。原生態農業生產要求順應自然規律與生態平衡,不逆季生產,不提倡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和人工的方法人為地干預和扭曲作物的生長。從生產方式上看,達到了一定程度的回歸與溯源。(4)原產地含義。農產品達到最佳品質是需要生長條件得以滿足才能實現的。其中,不能忽略的一點是物種生長所處的地理位置。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物種獲得特定的生態環境、光照、溫度、降雨等。所以,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諸如“五常大米”“陳倉核桃”“南江黃羊”等。原生態農業就是憑借最自然的生長環境和最自然的生產方式保持本地區農產品的原汁原味,保證其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的品質。
3、原生態農業的要點
(1)強調開展農業生產需要優越的農業生態環境。原生態農業開展以自然生態環境優越為首選要素。生產區以遠離大都市,毗鄰世界級、國家級、省市級自然風景保護區為佳,綠化率達到75%以上的地區和山區、原始森林覆蓋較好、自然野生動物棲息地周邊、其他未被破壞的原始生態環境優越地域以及農業生產環境保護較好的農業生產區均可。這也是其區別于石油農業生產方式的一個特點。(2)強調遵循自然規律的種養結合作業。原生態農業強調遵循自然規律,任何形式的生產都不以違背自然規律和生物生長規律為大前提。同時,由于原生態農業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添加劑等化學物質。因此,它強調借鑒生態農業的原理和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經驗,以種養結合、資源再生、廢物利用的方式促進農業生產,盡量減少外部投入,真正實現農業的內生發展。這樣的生產方式可以保證其產品的品質。(3)強調禁止轉基因要素。原生態農業崇尚的是自然、天然的農業形態,因此,在其生產的各個環節都禁止轉基因物種及技術的介入,從整體上保障其農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這一點在石油農業中完全沒有體現。
原生態農業的特點
1、生態要求強
原生態農業首先強調對生產環境的生態要求。生態農業則主張通過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以及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來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使用。以盡可能少的投入換得盡可能大的產出,從而實現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應該說,生態農業中的“生態”首先指向生產方式,即用適合生態原理的生產方式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而原生態農業的“生態”首先指向自然環境的優越,其次指向生產方式、物種、產地等內涵。若比較,原•80•生態農業中的“生態”更是環境意義的直接表述。從某種角度上看,原生態農業是生態農業的優化和升級版。它涵蓋了生態農業的核心思想,也包含著生態農業不具備的更多層含義。
2、開放、多樣、靈活、區域性、循環的農業
原生態農業的生產方式是開放式的,不局限于某一種方法或模式。它可以借鑒一切不違背農業生產規律和環境保護初衷的生產方式和運作思路。同時,原生態農業也并非全國一刀切的固化模式。它要求依據區域的自然特征和地理特點設計種養結合的生產模式。這使得它的種養結合的生產方式能適宜地調整,包容多種可行性。所以,它的開展不但具有地域特征,還具有多樣、靈活等特點。另外,原生態農業也借鑒生態農業的方式方法,講究種養結合式的循環生產。能夠開展循環式生產最佳,單純滿足原生態農業基本要求的種、養業也可,這再次體現了原生態農業的靈活性。
3、安全性
原生態農業強調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開展生產,這從源頭上為其農產品的安全性做出了保障。同時,講求種養結合的生產方式又可以實現“杜絕農藥化肥的使用”,避免了其農產品出現農殘化殘。另外,禁止一切轉基因元素的出現又從操作層面上為其農產品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因此,與石油農業相比,原生態農業的安全性優勢自不必說。由于生態農業的概念中并未特意強調對開展環境的要求,而且,在其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限種類地使用農藥和化肥,因此,在品質上,原生態農業又比生態農業更進了一步。
4、可持續性
原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開展農業生產,提供安全放心的農產品的同時,又不破壞環境。甚至,它的修復功能還可以修復已破壞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是農業永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原生態農業的可持續性不僅是生態的可持續,也是農業的可持續,是將經濟發展與環境發展相結合的可持續進步。這也符合十八大報告中強調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
5、綜合性
原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牧漁林副”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間相互支持,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同時,它在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時,還可以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循環利用,可持續利用,最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其社會效益,達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6]。
6、標準化農業
我國的生態農業是一種方法論、一種農業生產的范式、一種農業和生態共同發展的思想。它的一大缺陷是它雖然提出了關注生態的核心思想和一系列種養循環的操作模式,但它并沒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標準(理論上有學者提出生態農業標準化的設想,但實踐中尚未實施)。而原生態農業對于開展環境和實踐操作是有自己的一套標準的,如森林覆蓋標準、綠化率標準、水質標準、土壤要求等。正是這些標準保證了其產品的品質要高于生態農業。因為,非標準化的生態農業如果其開展地區的土壤含有過多的有害元素,一樣可能生產出不合格的農產品。當然,原生態農業尚處于發展初期,其標準不可避免存在著瑕疵,有待于日后的不斷完善,但是標準化仍將是原生態農業今后發展和探索的一個主要方向。
結語
作為對中國農業發展方向的一種探索,原生態農業是一個新興的農業形態,它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訴求。根據筆者的調研經歷,全國有很多地區已經對農業發展的方向做出了思考,并自發開展著具有原生態農業雛形的農業生產。作為一個理論研究,原生態農業理論還處在初期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深思。例如原生態農業標準的細化;原生態農業對生態環境的修復作用究竟有多大;原生態農業在提高農民收入和改善勞動力就業的效果如何;對原生態農業應該如何進行補貼等政策性研究也尚屬空白。這些問題將是我們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
作者:滕明雨張磊趙雪瑩單位:中國原生態農業協會安順學院資源管理與環境科學系
- 上一篇:垂直農業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 下一篇: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