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族聲樂教學體會

時間:2022-01-14 09:33:21

導語:淺談民族聲樂教學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民族聲樂教學體會

〔摘要〕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脫胎于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長期扎根于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與生活,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體驗和表達方式。本文從教學語言的運用、教學關系的建立以及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三個方面對民族聲樂的教學方法進行探討,以期對當今民族聲樂教學手段的豐富與發展能有所幫助。

〔關鍵詞〕民族唱法;教學手段;溝通;多樣化

一、善用教學語言提高教學效果

1.避免過多使用專業術語,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歌唱狀態當今藝術院校中的民族聲樂教師大都受過正規的聲樂訓練,有著較高的理論水平,因此,在教學中往往都喜歡運用前輩們總結精煉的專業術語。專業術語的運用本身并沒有問題,但是在校學生大部分是剛剛起步的初學者,對于他們來說聲樂是抽象的,這時候如果直接告訴他們“位置”“深呼吸”“打開喉嚨”等,他們往往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反倒會按著自己的思維給自己設置一重重的所謂“方法”。例如在講解歌唱的呼吸時,很多老師為了讓學生更快地體會到深呼吸的感覺,常常會說把氣吸到丹田。而一部分學生往往會對此產生歧義,認為把小肚子頂的越開就越好,于是不僅沒能把氣吸深,反而讓肌肉變得僵硬,讓聲音變得空且散。此時,我們如果先引導學生找到自己肋骨的最后一根,并告訴他那是肺的底部,讓他吸氣時把最后一根肋骨吸開,歌唱時兩肋保持擴張,腹部肌肉往里收,感覺力量在最后一根肋骨處交匯。這樣,學生不僅能更直觀地找到深呼吸的感覺,也有效防止聲音的飄和虛。2.舒適的語氣、語境,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民族聲樂的學習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并且它比較抽象。而民族聲樂的教學既是細活又是慢活,每個學生在理解能力以及實踐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個體差異,這就容易出現學生在某個問題上的反復或者停滯不前。這時候學生與老師都是比較著急的,尤其是學生,他們一方面怕學業停滯不前,另一方面又會擔心老師會因為他們的問題而放棄他們,因此,課上老師的態度就至關重要了。作為一名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育人為本,在給學生特別是遇到學習瓶頸的學生授課時,要放慢語速,語調要盡量舒緩、柔和,千萬不要讓學生感覺到你內心的急躁,適度的語氣和語調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也會使他們的思路更加清晰,讓他們更安心地根據你的指令做出調整。長此以往,不僅讓學生對民族聲樂學習的過程更加的感興趣,也大大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心。3.使用比喻、夸張的教學語言,在談笑間提高學習效率一般來說,不同特點的語言對學生思維方面的影響是不同的,生動形象的語言會影響學生的形象思維。聲樂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從歌唱器官到發聲方法都是難以直接觀察到的,只能通過教師語言上的引導和示范來完成。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獲得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教師們常常會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教學語言來啟發學生。例如講解歌唱位置時,學生們常常會認為位置是腦門上的某個點,于是就會出現頂著唱的現象。然而,對此學生是不自知的,他們只會覺得唱不上去,殊不知位置是氣息和聲帶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抽象存在的。這時,教師如果能先夸張地示范學生的錯誤唱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再將高位置比喻成跳高的桿子,告訴學生讓氣息通過小腹的壓力像運動員一樣跳過桿子就好,桿子以上是有空間的,讓學生形成“跨過去”的思維模式,往往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不僅可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二、構建以溝通為主的教學關系

1.課上以知識的傳遞為主,突出實踐能力的溝通在聲樂課堂上,學生與老師是合作的關系,教師通過課上學生的演唱和敘述發現問題,身體力行的進行講解示范,引導學生對出現的問題做出及時地調整,同時學生反饋自己的實踐感受,讓教師的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語言上的溝通還是肢體上的接觸,都讓聲樂知識的傳播變得更加直接而立體,也讓學生感受到與老師合力解決聲樂難題的成就感。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有效地傳遞了知識,達到教學目的,也拉近師生間距離,活躍了課堂氣氛。2.課下以分享、交流學習感受為主,重視與學生的心靈溝通聲樂技巧的獲得主要來源于課堂。但是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導致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往往不夠牢固,因此,課下教師與學生的分享與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通信設備的日新月異,手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可以通過微信或網絡教學平臺等跟學生建立群組,分享一些有利于學生學習民族聲樂的影音資料,并就此與學生進行討論,最大限度地擴充學生關于民族聲樂知識的廣度。還可以跟學生交流最近學習的感受,對學生的疑惑給予直接的解答,使課堂教學在課外得到延續。民族聲樂的學習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注力,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唱中。但學生由于生活閱歷較少,常常會被個人情緒所左右。這時教師除了在課上盡量地帶動學生的情緒外,在課下更要多詢問學生的生活與練習情況,要及時地對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的困擾進行疏導和幫助,從心理上關心學生,使他們能更好地集中精力進行學習。

三、促進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1.抓住重點,層層遞進。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歌唱問題常常不是單獨存在的,這時候我們切不可心急,要學會抓住重點,逐步地解決問題。例如有的學生喉音比較重,這時我們如果不停地強調學生放下喉頭,往往達不到很好的效果,時間長了還容易打擊到學生的自信心。相反的,如果我們轉移注意力,將訓練的重點放在氣息上,加強氣息的支撐力,讓學生逐步地將喉嚨的力量轉移到氣息上,久而久之,學生就建立了新的歌唱平衡,喉嚨的力量也會漸漸變小直至消失。2.引領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民族聲樂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主觀性。首先,歌唱器官的配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次,共鳴腔體的使用更是因人而異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構造是略有不同的,這也給我們的教學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如何讓學生做到“感同身受”,讓他們在自己的身上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也是每個民族聲樂教師一直以來苦苦追尋和探索的方向。實踐證明,想象力確實是最好的教學輔助手段。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一種能力。在民族聲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地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幫助學生快速找到歌唱狀態,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有的學生找不到胸腔共鳴,可讓他想象吸氣后的肺部像氣球一樣漲起來,而小腹和喉頭同時上下擠壓這個氣球,在唱完一句之前氣球始終要充滿氣。大部分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很快就可以找到胸腔共鳴,省去了不少教學時間。3.耐心地重復與鞏固。歌唱狀態的建立與鞏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論學生悟性的高低,聲樂學習的過程都必然是反復、漫長的。正確的聲音有時候是轉瞬即逝的,學生很難憑記憶一下子捕捉到,因此,這個過程就需要教師有耐心地、重復地幫助學生尋找和鞏固正確的聲音,直到學生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4.鼓勵式教學。自信是任何一個學習民族聲樂的學生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品質,然而由于民族聲樂學習過程的反復性,使得很多學生在沒有學成的時候就被消磨得失去自信,甚至開始排斥學習民族聲樂。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鼓勵與肯定是至關重要的。當學生在歌唱上有所進步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會使學生更有學習熱情;當學生出現問題的反復時,教師也要給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學生才不至于氣餒,才能激勵學生進步。

近代以來以金鐵霖、鄒文琴、馬秋華等為代表的民族聲樂教育家們都不斷地致力于民族聲樂教學手段的探索與改革,他們用事實證明了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的成功,培養出一大批如宋祖英、等優秀的民族聲樂歌唱家。要向他們取經,不斷地充實自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才能獲得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潘蘇南.民族唱法的訓練技巧與演唱要點探究[J].藝術評鑒,2018(11):51-52+82.

[2]唐國鈞.淺談民族唱法的聲音訓練和演唱風格[J].當代音樂,2016(15):39-40.

[3]溫淑萍.高師聲樂教學方式改革與創新研究——以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融合為核心[J].大眾文藝,2018(14):179.

作者:林鴻鷺 單位: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